时间:2024-05-04
《闻过斋集》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理学家吴海所撰的文集,由吴海门人王偁编次,主要收录吴海的散文作品。
吴海(1322—1386),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元至正末,时逢兵乱,他隐居不出,潜心学术。明朝建立后,他又极力推辞当地官员的举荐,多次谢绝任命,终生未入朝为官。吴海的好友王翰曾在元朝为官,元灭后,王翰以死明志,留下儿子王偁无人教养。吴海就抚养王偁长大,并将自己的所学倾囊以授,二人关系颇为亲厚。他仰慕邹鲁之风,却未能徙居,故自号“鲁客”以表心志。为了时刻提点自己“有规过者,欣然立改”,他自称住所为“闻过斋”,故世称其为“闻过先生”。他去世后,王偁为他编次文集,命名为
《闻过斋集》。
学界对于吴海及其《闻过斋集》的研究不多,未有对其版本做系统的梳理考证。《闻过斋集》有四卷本及八卷本两种版本体系,下文将以此类分,对该书的主要版本进行介绍,具体梳理其版本情况。
一、《闻过斋集》八卷本
(一)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刻本(明建文三年刻本)
据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载:“洪武戊寅偁编刻以行,成化初温州太守邵铜重刻,前列洪武永阳张惟康、永嘉徐宗起序及偁后跋。”邵铜在自己所刻书序中亦说道:“文章天下之公器,虽世殊时异,家传人诵,不忍释手,及其版行已久,犹欲新之以垂永远……先生之文,洪武间曾镂版,未几皆散失无存。”由此可知,此版当为初刻本。
在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中,有学者指出,初刻本或为建文三年(1401)所刻,而非洪武年刻本。其根据徐宗起序中所道:“先生没迨今逾十五年,是集藏于门人王偁家……率好义之士为锓诸梓,以广其传。间以公事道过乡郡,出以示余请序……岁在辛巳春正既望,将仕佐郎前温州府儒学教授永嘉徐起书。”吴海卒于1386年,推算得知,其过世15年后当为1401年,即辛巳年(建文三年),恰与此处记载吻合。该书应当在明建文三年首次付梓,但因政治因素将其年号剜改,据此,该版本也可著为明建文三年辛巳刻本。
这一版本时间最早,流传较少,现仅在收藏家王德手中存有孤本。根据载于雅昌艺术网的文章《沉淀在岁月时光中的古籍》中知,该本为小汀文库、石井积翠轩旧藏,由王德于2010年自日本山本书店购回。该书“刊工古雅,序后有长方形刻书牌记”,共四卷,每卷分上下,每半页约13行
25字。
(二)明成化间邵铜刻本
成化五年(1469),邵铜刻印《闻过斋集》八卷,他在序中称:“近阅书藏,得先君所录旧本,手泽尚新,反复玩味不胜悲感,遂命工重刻以永其传。”序后落款:“成化三年丁亥季秋重九日……邵铜书。”该版本每半页10行21字,是据邵铜先君所录旧本所刻。目前该刻本可查的共有两部,分别藏于福建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所藏刻本上有丁丙跋,以及“季振宜藏书”“季印振宜”“沧苇”“汪鱼亭藏阅书”诸印。
(三)明范氏天一阁抄本
据《中国古籍总目》载,明范氏天一阁刻本现存于上海图书馆,仅存卷一至卷三。但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此本被著录为“明范氏天一阁抄本”,为蓝丝栏抄本。范邦甸撰《天一阁书目》中亦有记载:“《闻过斋集》八卷,蓝丝栏抄本。元吴海撰。洪武戊寅,永嘉徐宗起序……”因而该本更可能为抄本,而非刻本。
(四)《四库全书》本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四库本所据底本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四库本共八卷,每卷不分上下,每半页8行21字。该本在目录后录有“原序”,即徐宗起所作序,卷后录有王偁所作的跋。“两淮采进”当指马御、江广达二家所采集呈送的书籍,对该底本具体版本信息则记载不详。
(五)明代黑格抄本(卷一至卷三缺配清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代黑格抄本,卷一至卷三缺配清抄本。其中明抄本为每半页10行20字,黑格,白口,四周单边。所配清抄本为每半页8行20字,无格。前录有徐起序,后有“题《闻过斋集》后”,即王偁跋。根据字体及内容可以辨别,徐序亦为清抄本,落款为“岁在辛巳”,书末的王跋则著为“洪武戊寅”。
(六)其他抄本(清抄本五部)
第一,清初抄本,据《中国古籍总目》载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并有清陈凤藻跋。
第二,知不足斋抄本,由鲍廷博批校并补遗诗,共八卷,两册,每半页10行20字,印有“知不足斋鲍以文藏书”“张叔平”“吴江凌氏藏书”“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翰怡又字贞一”“臣刘承干”章,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刘承干在该本跋中道:“此书为知不足斋抄本,……刻既成后,又得朱竹垞藏本,添改二百余字,故行款略有不整齐处……”可知,《嘉业堂丛书》本是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朱竹垞藏本为对校本刊刻而成。
第三,清李氏小李山房抄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共两册。
第四,据查询,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还藏有两部清抄本,其一(清抄本一)为每半页10行20字,前有张维康序、徐宗起序、邵铜序,后有王偁跋,以及明弘治中郑濬、万历至崇祯间徐?所作跋,此二人分别从旧宅、旧肆中寻得该书,先后抄跋。其二(清抄本二)为每半页9行21字,前有徐宗起序,后有王偁跋。
(七)民国二年(1913)《嘉业堂丛书》本
据该版本牌记及内容可知,嘉业堂本书名为《吴鲁客闻过斋集》八卷。该书牌记刻“南林刘氏嘉业堂刊”。每半页11行21字,白口,单鱼尾。目录前有徐宗起作“闻过斋集序”,卷后有王偁跋、刘承干跋。本虽增加诗作补遗一卷,但其前八卷篇目及编排与四库本等是完全一致的,仅多收录了3首遗诗,“从《秀野草堂》选本录,补顾选本,凡诗四首,其一首已见集中矣”。
二、《闻过斋集》四卷本及其他
(一)明祁氏淡生堂蓝格抄本
《中国古籍总目》所列四卷本中,明祁氏淡生堂蓝格抄本是较为重要的版本,它成书较早,被多名藏书家收藏,并有著录。张金吾曾在《爱日精庐藏书志》中说道:“《闻过斋集》八卷,淡生堂抄本。元吴海撰,门人灵武王偁编次,进士永嘉胡甯校正,卷首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板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徐起、王偁两序后,一题‘岁在辛巳,一题‘岁次辛巳,盖建文三年辛巳也。革除之后,跋经刓改,故不著年号。”此版本由王偁编次,胡寧校正,有祁氏藏书章,版心有“淡生堂抄本”字。BE581818-7CF3-4D50-8033-C7AA6A86228E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记载:“《闻过斋集》四卷,旧抄本。元吴海撰,徐起序,门人王偁编并跋。是书每卷分上、下,原本不题作者名,《序》末有‘吴公名海号鲁客七字。上方马瑗题云:‘此黄藜洲先生笔也。旧为山阴祁氏藏书,板心题‘淡生堂抄本。卷首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旷翁手识二朱记。”每卷分上、下,合为八个部分,因而张将其列作八卷。
(二)影明抄本
影明抄本,据《中国古籍总目》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或为明刻本的影抄本。《元人文集版本目录》中记载其为“影成化旧抄本”。
(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仪封张氏正谊堂刻本
正谊堂刻本由张伯行在康熙年间刊刻。每半页10行22字,四周单边。张为弘扬理学,“以为后学之矜式”,搜集诸书,刊刻而成《正谊堂丛书》。他在序中说道:“一日,吴生尔明携其乃祖之《闻过斋集》遗予,予批读再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季秋月仪封张伯行书于榕城之正谊堂。”张伯行所据底本当为吴尔明的赠本,但对赠本的版本信息未作记述。
(四)《正谊堂全书》本(正谊堂刻本重刻本)
《正谊堂全书》本由左宗棠在同治年间组织刊刻,杨浚编订,是正谊堂刻本的重刻本。该版本扉页牌记上题有“福州正谊书院藏版”字,其每半页10行22字;左右双边,白口,上黑鱼尾,版心下刻有“正谊堂”三字。卷末有长方形篆体牌记,镌“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校开雕”,目录前录有张伯行所作序,以及蔡衍序、邵铜序、张惟康序(有的版本作“張维康”)、徐宗起序和吴海的《明史》本传。
《正谊堂全书》本与正谊堂刻本是一脉相承的。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任职闽浙总督,对张伯行所刻的《正谊堂丛书》颇为欣赏,于是设立了正谊书局,重新刊刻《正谊堂全书》。左宗棠因所存板片缺损无存,遍访书籍,从邑人杨浚处得到了大部分原书,便先行将搜集到的书目付梓,牌记题为“福州正谊书院藏版”,《闻过斋集》便是据杨浚藏书刊刻而成。据“吴生尔明携其乃祖之《闻过斋集》遗予”知,张伯行所据底本当为吴尔明的赠本(吴本),即该版本体系为吴本—正谊堂刻本—《正谊堂全书》本,吴本应亦为四卷本。
(五)旧抄本四卷
该本仅据我国台湾地区馆藏系统著录,有明徐宗起序、清汤璥手书题记、清邵懿辰手书题记,以及王偁的跋,具体抄录时间及来源不详。
(六)长洲顾氏秀野草堂本、《元诗选》本(一卷)
除上述版本外,有顾嗣立秀野草堂本,每半页13行23字。《元诗选》本收录有吴海诗作4篇,分别为《送傅德谦还临川》《游郎官峰》《游七岩寺同行诸君子》《夏日燕东皋亭》。《闻过斋集》为吴海的散文集,未有诗作篇目,顾氏选本仅借《闻过斋集》之名罢了。
三、结语
吴海致力于研究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学,特别喜欢阅读古文,学识渊博。又因为人正直热心,严于律己,颇受时人称赞。他注重性理,不悦流俗,在理学上颇有造诣。他的文章平实典雅,阐明理学,《明史》称其“为文严整典雅,一归诸理”。历代学者对该书所作序跋中不乏对吴海的溢美之词,如顾嗣立所编《元诗选》中称其“为文严整雅奥,而归诸理”,蔡衍序中道其文“至施诸笔墨之间,又复雄健而整丽,精奥而典雅”。
吴海的《闻过斋集》自明初王偁编订后,多次刊刻出版,且有多个抄本流传至今。虽版本较多,然其祖本皆为王偁所编次而成的初本。本书在民国二年(1913)以前曾五次付梓: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实为建文三年)初刻,四卷,每卷分上下,现存一部孤本;明成化间邵铜据先君所录旧本重刻,分为八卷,现存两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张氏正谊堂刻,为四卷本;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重刊《正谊堂全书》,为四卷本;民国二年(1913),嘉业堂据知不足斋抄本,刊刻而成《嘉业堂丛书》本八卷,并附遗诗一卷,现存有多部。明抄本有祁氏淡生堂抄本、天一阁抄本、明黑格抄本,清抄本有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四库本、李氏小李山房抄本等多个抄本。四卷本实当与八卷本同出一源,只有《元诗选》本仅选诗4首算作一卷,是相对独立的,与文集无关。
笔者囿于眼界篇幅,尚有文集未能经眼,不尽之处仍待探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崔艳姿(199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BE581818-7CF3-4D50-8033-C7AA6A86228E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