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君子与圣人

时间:2024-05-04

肖琦

《周易》被誉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君子和圣人是《周易》所推崇的理想型人格,这类人格的确立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周易》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周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发掘,分析《周易》理想人格的依据、特质,希望给现代人以更深刻的启示。

一、人格及《周易》中的人格类型

人格,即个人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用以协调主客体关系、处理社会性事务的行为准则和精神素养。作为一个与现实人格相对的概念,理想人格是民族文化传统中备受推崇与认可的,并使大多数人以之为目标进行自我塑造的道德范式,是一定文化特征、民族性格和价值标准的重要外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出于一定的现实需要和目的,人们大多会将诸多期望集中于某一个楷模身上,即为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会对民族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因为对理想人格存在真切向往而产生努力改造社会现实的精神动力,也乐于以此为标准来塑造、修正自身。

关于理想人格,我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论述,其中以《周易》所构建的理想人格体系最具典型性。《周易》由“天人关系”界定人格,主要以道德视角对人格进行定义,准确地把握了人格的内在特质。书中所提及的主要人格范式有“大人”“小人”“君子”“圣人”四类,其中,“大小”与“小人”、“君子”与“小人”与是两组相对的概念,理想人格是君子和圣人。“君子”最初是一个政治概念,指君之子,是统治阶级,后归于道德领域,意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最初是指被统治阶级,后则是指道德卑劣的人。“大人”同样是统治阶级,但与“君子”有所差别,只有统治阶级中那些少数的伟人才能称为“大人”。而“圣人”与“大人”虽同为少数的伟人,但“圣人”要建立秩序、设卦作易、观相制器,“大人”则只是从官位上来分为有爵和无爵两种。君子和圣人是《周易》中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古代就引得无数士人竞相模仿,更成为新时代华夏民族的典型。

二、《周易》中理想人格的内涵与特质

理想人格带有一定的理想性,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完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研读《周易》一书可以看到,书中已经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框架中定义了君子与圣人这两种理想人格的内涵与特质,道德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现对其进行系统剖析和阐述。

第一,君子人格。“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已经具备了做人君的品德。《周易·乾·文言》中具体地阐述了何谓君子之德:“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元、亨、利、贞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核。“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要身体力行做仁义之事,如此才能率领他人。君子行义,要处事得宜而惠及大众;君子行礼,君子待人接物应恰到好处;君子要有“智”,要能够做到“固守不去”,即坚持正确的方面和坚定的意志,如此方能成为众人的骨干。综上,君子的行为准则可以概括为自强、谦虚、研几、中正、安节等。自强,《乾》乃《周易》首卦,《系辞》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乾·象》中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意指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君子在运动变化着的事物面前,应始终保持刚健有为、蓬勃向上的昂扬姿态,具备坚韧心性和顽强意志。谦虚,《谦》卦中有“谦,亨,君子有终”之句,谦意为德行很高,却能自觉地不显扬。“谦谦君子”是说君子应有恭敬之心,保持端方正直的品格、宽广包容的心怀。研几,“几”既是指细微处同时又是指要紧处,是汇聚全部信息的关键点,“研几”是说君子善于穷究精微之理、乐于钻研。中正,《周易》尚中正,二、五的中爻为吉,如“利见大人”“龙德而正中者也”。君子中正,是说君子应行为持中正直。安节,安于节俭,《节》卦:“甘节,吉,往有尚。”是指君子崇尚节俭,以节俭为乐。

第二,圣人人格。“圣人”是更高层级的理想人格,盛德大业和天人合一是圣人的内在特质,法天有为和穷神知化是圣人的外在行为。首先,圣人是“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即有大智大善的人,所以圣人是易理的认知者与把握者。“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如此方能撰写出《周易》这样的著作来启迪他人的智慧。其次,圣人所拥有的“知”能够“知变化之道”,“知神之所为”,“极深而研几”,“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成德而广业”,即知晓天下变化之道,沟通天下人的意志,成就天下人的事务,圣人已经达到了“精义入神”“利用安身”“穷神知化”的境界,甚至能够超脱于客观世界之外。再次,观象制器。具体是指圣人能够观察天地万物之象来发明创造器具,造福民众,这是一种圣人史观,强调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超常作用。最后,忧患意识。虽然君子与圣人都具备忧患意识,但相比之下,圣人的忧患意识要更高一阶。《系辞上传》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传》也有“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之句,圣人在忧患意识方面体现出高度的自觉,不仅是忧患意识的始创者,同时还能够带领众人趋吉避凶、谋求幸福。

第三,君子与圣人之关系。从道德视角来看,君子与圣人是一类型人格的不同层级。君子和圣人的首要标准是“仁”,差別是“知”的程度不同,君子“知斯二者仁义弗去”即可,而圣人的“知”则要达到极高的高度,甚至要能够知天地、知微著、知往来、知存亡。可以说,君子是《周易》现实的道德范本,圣人则是道德的终极指归,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达到圣人的高度确实有很大难度,始终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努力依托君子这一人格典范来修炼和完善自己的德行,应当还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此后较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君子成为士人群体所推崇的人格范本,成为几千年来的规范准则,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F247811B-E680-41F4-92E0-34DFD6626189

三、《周易》塑造理想人格的具体路径

《周易》不仅提到了君子与圣人的理想人格,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两者的内涵与特质,表达了真切的赞同倾向,同时提及了要如何塑造这样的理想人格。书中认为,成就圣人虽然难度较大,但如同君子一般,将道德修炼到完美的程度仍是可行的。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君子应首先将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再有所行动,对人讲话应心态平和,要先有恩于人、有信于人,并能够与人在共情的基础上实现交流。以上都为后世指明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路径。

(一)自我完善——反身修己

反身修己,即反思内心、修炼自己,这是从自我完善方面谈君子如何成就理想人格。《周易》十分看重自我在人格锤炼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应当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完善人格的有效办法。《蹇》卦象辞:“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意指人在遇到“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身”,向内修德,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孟子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离娄章句上》有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事情未能成功,或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都应该进行自我反省,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唯有如此,方能扭转不利局面。为了实现自我完善,现代人同样应展开深入全面的反思,思己之过、思己不足、思己所失,以此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锻造自己的理想人格。

(二)内心修炼——存诚闲邪

存诚闲邪,即内心保持真诚,防范邪恶侵蚀心灵,这是从内心修炼方面谈君子如何成就理想人格。存诚闲邪,语出《乾·文言》:“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子应始终保持内心之诚,要防范邪恶,使其不侵害内心。《周易》强调,“诚”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根本点和出发点,“邪”则是与之对立的不正当、不正派的品性,君子只有防邪存诚,坚守住诚实不欺的底线,才能做到语言可信、行为谨慎;假若心不诚,那其他任何美好品德就更无从谈起了。孟子则指明了实现存诚闲邪的路径和方法——“思诚”,即“明乎善”。“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使自己诚心的方法是明白何为善,如果不能明白何为善,那就无法使自己诚了。现代人修炼理想人格,务必心存善念,在主观上培养诚信善良这类高尚的道德品质,拒绝不诚、不善的思想行为,如此方是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所在。

(三)言行举止——矜于细行

矜于细行,即细小的言行也要谨慎,这是从言行举止方面谈君子如何成就理想人格。《小畜》卦象辞:“君子以懿文德。”强调君子应当矜于细行,应从细微处着手修炼道德品性,即便是细微的小事情也要谨慎为之,务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强调若是能长期如此,那么就会由积小而成就高大,那些所谓的大名大善大利,也是因“小”而成就起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表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君子在言行上应始终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最终实现自我的不断成长。现代人可以此为诫,积跬步乃至千里,蓄小流而成江海,从最细微处开始,终成君子之器。

(四)伦理规则——非礼弗履

非礼弗履,即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可超越准则和规律,这是从伦理规则方面谈君子如何成就理想人格。非礼弗履,语出《大壮》象辞:“君子以非礼弗履。”此处的“礼”是社会关系中伦理原则的总称,具体包括上下等级尊卑等。作为君子,应当在“礼”的规范下去做事,违背“礼”的行为绝不可为;只有受“礼”的限制、约束,君子的行为才是正确规范的。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希望能够“复礼”,均是此意。只有不违背“礼”的规范,遵循礼的规范去行事,方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现代人追慕君子之风,自然也应当在道德规范、伦理绳墨下处世为人。

(五)情绪欲念——惩忿窒欲

懲忿窒欲,即克制愤怒、禁绝欲望,这是从情绪欲念方面谈君子如何成就理想人格。惩忿窒欲,语出《损·象》:“君子以惩忿窒欲。”“惩”,克制、停止,“忿”,愤懑、愤怒,意指人们常常会因一时激愤、冲动失控而坏大事,甚至可能造成终身遗憾,因此要适度控制愤怒。情绪是干扰判断力的重大障碍,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君子为人,应当能够较好地调控情绪、节制欲望,如此方能不引发祸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人的情绪和欲望更容易被激发,必须进行合理调控。

四、结语

《周易》产生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殷周时期,最初只是一部占筮之书,书中关于理想人格修养方面的观点闪耀着古人朴素的智慧。《周易》中的主要人格范式有“大人”“小人”“君子”“圣人”等,其中,君子和圣人是理想人格。剖析君子和圣人的内涵与特质,元、亨、利、贞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核,自强、谦虚、研几、中正、安节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圣人,是更高层级的理想人格,盛德大业和天人合一是圣人的内在特质,法天有为和穷神知化则是圣人的外在行为。《周易》所界定和推崇的君子与圣人的这两种典型的理想人格,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民族性格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闽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F247811B-E680-41F4-92E0-34DFD66261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