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丁当 符高翔
军旅即军队,其产生、发展与国家的规划、社会的进程等政治因素息息相关,其既有主体层面的发展,又受客观环境的牵制。军旅舞蹈以部队生活的军旅现象为艺术出发点进行舞蹈创作与思想反思,强调在军事现象当中反映现实题材,对时代进行赞颂,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性、写实性、风格性、政治性与艺术性。在军旅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紧扣旋律,与时俱进,具有多元开放、欣欣向荣的特点。
一、军旅舞蹈的产生
“军旅”一词原指军队,如今被引申为与军队生活及军队作战有关的一系列事项。军旅舞蹈是指着眼于以军旅题材为主的舞蹈,其在演绎与编创过程中,既强调对于传统民族习惯的继承,又力求推陈出新,给人以新意,这就使军旅舞蹈作品具有较强烈的时代性和感染力。所以军旅舞蹈更趋向于节奏鲜明、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感召力的舞蹈艺术。军旅舞蹈是面向基层的军人干事和部队群体所进行的文艺表演的一种活动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嬗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形态和审美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走向。军旅舞蹈根植于人民军队,萌发于博大深厚的民族土壤,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军旅舞蹈是中国革命的产物,而其本源又可上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纪功象武”的传统军事舞蹈,具有悠久深
远的历史渊源。
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军旅舞蹈的创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正是有了这条根脉,军旅舞蹈才有了成长的动力。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又各自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就大大丰富了军旅舞蹈的种类和内涵。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军旅舞蹈在各级政治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广大军旅舞者用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革命情感,将日常政治工作融于艺术作品中,丰富了军旅生活,凝心力,增光彩,在培养军人意志力、提升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促进军人成长,培养出过硬的军队。
军人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军旅舞蹈中的军人形象源于日常生活,多以塑造革命英雄或基层军人为主。同时,自建军以来,我军历经坎坷、终走向胜利的革命征程,也要求军事题材舞蹈能够表现出艰苦而辉煌的革命斗争,以及英雄先烈的光辉形象。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军旅舞蹈创作的主题和宗旨开始偏向表现当代军人多彩深邃的精神世界、昂扬鲜活的军营生活和现代化科技强军的现状,军人形象多具有阳刚正直、英勇顽强、刚毅果敢等特点。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军旅舞蹈中的军人形象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以军旅题材为主,展现身体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军人形象。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红军文艺萌芽生长,其本质是服务于武装斗争的需要。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舞蹈这样一门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艺术在进步革命当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旅舞蹈随之产生。军旅舞蹈最早并不叫军旅舞蹈,在整个解放军舞蹈史上来看,无论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还是人们所熟知的解放军,都统称“军队舞蹈”,其最早借鉴于苏区舞蹈。由于新文化运动精神在当时的中国已然铺陈展开,那个时候的舞蹈家从本国文化、民族精神、美学原理出发创造了军旅舞蹈。在当时,军旅舞蹈的诞生为军民融合、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等贡献了不
可磨灭的力量。
二、当代军旅舞蹈的创作特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以特定的时代主题和清晰的创作走向配合新颖独特的舞蹈创作思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当代军旅舞蹈创作的核心所在,正是在这样创作方式之下形成了当代军旅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军旅题材作品,在抗日救亡当中,许多作品便是立足“抗日”与“救亡”这一号召创作的,在舞蹈作品的表现中,舞者吼出了民众的心生,具象化了军事事件,在当时客观的战争环境当中,将舞蹈行为与军事事件紧密结合,突出了军旅舞蹈时代性的这一特点;而在解放战争当中,整体的舞蹈形式则是以“秧歌”为主,无论是“翻身秧歌”还是“胜利腰鼓”,作为特殊时期行之有效的宣传工具,反映着现实生活,传达着人民得以解放的欣喜。当代的军旅舞蹈贯彻落实了紧扣时代旋律、踏好时代步伐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在题材的选取与内容的传递中切实做到扎根部队,意向明确,以传递军事主题,宣言军事事件,凸显时代风采。从选材来看,《士兵与枪》《新军靴》《刀锋》《红蓝军》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此同时折射了时代思潮与部队发展的艺术作品。最令笔者感到惊讶的要数《复兴之路》,其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现代审美、民族文化、军民一家亲等众多元素,调和且不杂糅,视觉效果震撼却不喧宾夺主,舞蹈在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之外还平添了一份扣人心弦的感动。这是大国文化的延伸,这也是时代步伐的烙印,有着紧扣旋律、与时俱进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军旅舞蹈创作,逐渐向多元化拓展,创作意识日益强烈、创作方法、表现技巧推陈出新。如作品《刑场上的婚礼》,通过表现陈铁军和周文雍在刑场上举行婚礼这一真实的故事,用极具浪漫色彩的手法抒发并塑造了志同道合的革命英雄形象、高尚的革命情操和真挚纯洁的爱情。又如《再见吧,妈妈》,作品以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新一代青年军人的崇高理想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中的军人形象对母亲孩童般的依赖和对敌人寸土不让的坚毅形成鲜明对比,摆脱了英雄形象只能面对宏大概念进行空泛表达的习惯,从母子之情的人性化角度刻画军人的形象,用真实的情感去感染观众,使“假、大、空”的口号和“高、大、全”的形象被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感、具体而真实的人物刻画所取代。军旅舞蹈开始由外在的战争生活描述转向对人性内在情感的解释,从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转向对生活化、细节化动作的捕捉,昭示了军旅舞蹈中对人与人性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亦昭示了中国舞蹈表现英雄观的巨大嬗变。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舞蹈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随着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等一系列比赛的出现,为军旅舞蹈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英雄》《壯士》《士兵旋律》《走·跑·跳》等,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情趣,面向生活、面向人民、面向时代,追求多样性、倡导多元论,兼顾军人舞蹈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品格,突破思维惯性,创造崭新的模式,这就形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军人舞蹈形象发展与塑造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正是因为有了20世纪90年代时期的铺垫,在21世纪中才出现了诸如《穿越》《士兵与枪》《士兵兄弟》《无言的战友》《红蓝军》《深潜,深潜》《步调一致》等带有时代性、现实性、革命性、宣传性与艺术性军人形象的作品出现,在这一时期,编导立足于多个角度塑造了军人的多元形象。
三、作品《红蓝军》所反映的当下军旅舞蹈创作特点
(一)以“真”为美,突出军人生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直到今时今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离不开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天地,这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铺出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军旅舞蹈走向繁荣,我国现在的外交方针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军旅舞蹈当中代代传承着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军旅舞蹈创作的一大核心特点应如何传承、怎样传承,这就要求编导将真实的军旅事件、民族动态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作品《红蓝军》当中似乎已经不再看到传统军旅舞蹈作品当中的冲锋陷阵,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之下的信息化战争。作品《红蓝军》共分为五个部分,可将其概括为红军潜伏、蓝军出征、红军失利、两军对峙和握手言和,这样编排方式并不独特,但是在军旅舞蹈当中则极为少有。编导通过叙事性的结构真实还原了我军的对抗性训练,使得整体结构真实、完整,环环相扣,当双方的矛盾冲突被推向顶峰之时戛然而止,红蓝两军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连接予以完成握手言和,打破了传统军旅题材作品中热血奋战、你死我活、输赢必分的结局。整个作品浑然一体,作品的布局结构看似稀松平常,但是却内藏乾坤,在通过大量变形的技术技巧和编创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切实融入了真实的部队生活,使传统结构与全新内容碰撞出迥然不同的军旅舞蹈。
(二)以“党”为魂,弘扬我军军威
军旅作品在诞生之初便是为了在军事背景中反映现实题材,对时代进行赞颂。作品《红蓝军》截取了我国如今科技强军、文化强军的对抗训练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从中提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化战争,切实有效地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之下,我国军队的真实面貌,诠释了中国当代军人坚毅、果敢、刚强、睿智与爱好和平的风采,充满了阳刚之气与艺术张力。
纵观当下大量的军旅舞蹈作品,风格多样,人物鲜活,无论是从历史切入或从小故事进行挖掘,其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党领导之下的军人精神的延续。军旅舞蹈作为一颗耀眼的红星,能够在中国舞蹈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源于其扎根于军旅生活之中,是艺术与政治的完美融合。紧扣旋律、与时俱进、多元开放、欣欣向荣成为军旅舞蹈作品的观念与特点。在作品《红蓝军》当中,通过红蓝两军的对抗性模拟演练诠释出我国科技强军这一大主题。正是在如此这般多元化构建的新时期军旅舞蹈中,我们能够窥探到国家之强盛、軍队之刚猛、人民之自豪,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与我军军威之下的沉淀。当代军旅舞蹈之中所透露出来的,既是这一新兴时代对于舞蹈的特色解读,也是当代军人形象于人民的更新认识,更是国威军威的直观映射。
(海口经济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