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美与孽》中人物的角色错位悲剧

时间:2024-05-04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3号人物,他共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并凭借《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杰出代言人”。《美与孽》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热烈的追捧。然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了文学史上的公认杰作,《美与孽》却很少被提及。

就小说笔调而言,《美与孽》遭受的冷落以及出版时引起的喧嚣都不是其真实水准的反映,该小说在主题和内容上与《人间天堂》一脉相承,展现了一个出身豪门、相貌英俊的青年成长史和浪漫爱情史,它所传达的思想更为深沉、笔调凝练、悲剧意蕴也更强。

《美与孽》描写了安东尼和格洛莉亚这对青年夫妻纵情享乐,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祖父的遗产上。然而,祖父对他们的糜烂放纵失望至极,并剥夺了安东尼的财产继承权。为了遗产,安东尼和格洛莉亚一直打官司,最后当他们获得财产时,安东尼已经变得疯疯癫癫了。

小说除了展现美国梦的幻灭、金钱使人腐坏等主题外,在人物塑造上有了新的闪光点。主人公的悲剧可以说是一种错乱的悲剧,性别模糊、定位错乱都使人物陷入悲剧,显现出菲茨杰拉德对悲剧根源的另一种思考。

一、性别错位

《美与孽》中,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被颠覆,两性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语境对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期望,男人向男性化发展,女人向女性化发展。父权文化认为男性化的品质是阳刚,女性化的品质是阴柔。然而,《美与孽》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偏离了轨道,懦弱的安东尼和专断的格洛莉亚都不是典型的男人和女人角色。

(一)男人的女性特质

安东尼的性格既有缺陷,又有闪光点,虽展现了独特的反英雄特质,但他懦弱、犹豫、缺乏行动力。传统中,男人应该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而小说中的安东尼却与传统男性截然相反。

安东尼出身豪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成为一个有能之士,但因性格敏感、孤僻,十分缺乏安全感。“他在这里很安全,所有那些生活中的威胁都奈何不了他,这里有门,有长廊,有能够保护他的卧室——安全,真是安全啊!”这句描写说明了安东尼十分需要安全感,也体现了他性格的懦弱和阴柔。在恋爱和婚姻中,本该是安东尼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他一直处于被领导、被保护的地位。新婚旅行住在旅馆时,他被一点声响吓醒,还要格洛莉亚哄他入睡、保护他。

虽然他也试图夺回自己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并暂时取得了成功,但由于其无法担起婚姻重责,又慢慢退回被领导的位置。当格洛莉亚要出去工作时,他感到巨大的恐慌,担心格洛莉亚离开他、不再保护他。

安东尼的懦弱还体现在其责任感的缺失。当战争开始时,本该入伍的安东尼却以血压偏高为由拒绝参军。他从未直面战争,却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在军队生活中,安东尼有了外遇。他因为与情人幽会而归队太晚,于是谎报别人的姓名,最后真相大白,不得不接受处分。军人的阳刚与安东尼的懦弱形成了鲜明对比。

安东尼明显不符合传统社会对男性的期许,他承担不起责任,只寄希望于祖父的巨额遗产,并逃避一切困难。当知道自己没有继承权时,他通过酗酒来麻痹自己,逃离现实。

(二)女性的男性气质

尼采曾说过:“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第二性》也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从这个角度看,格洛莉亚算不上一个优秀女性,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格洛麗亚身上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从小说中不难看出,菲茨杰拉德虽然对格洛莉亚持批评态度,但也肯定了她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质:“她的虚荣心简直像男人一样强烈,而这恰恰是成功而又辉煌的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

格洛莉亚性格的核心就是反抗,她反抗父母、反抗丈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抗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她有强烈的虚荣心,坚持自我选择,有自己的权威,且不容人质疑,在婚姻中处于领导地位。安东尼在婚后对格洛莉亚的深刻认识就是自私:“她占据了生活中一切可供她选择和支配的东西,仿佛是在从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柜台里没完没了地为自己挑选礼品一样。”但自私恰好说明格洛莉亚是一个有着明确生活目标、野心勃勃、勇于追寻自我的女性。

当然,在婚姻中占据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算是对父权社会的反叛。当一个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就业,谋取到一个社会角色以后,她才不会把婚姻当成唯一的出路。格洛莉亚反抗的高潮就是她走出家庭,当上演员,获得一个社会角色。当安东尼沉迷在酒精中时,格洛莉亚主动去电影厂试镜,这一方面说明了格洛莉亚在主动担起家庭经济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暗示她开始追求自我。然而,这样的女性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的那样,“社会所喜欢的女性应该是愚笨的”。最终,格洛莉亚反抗失败,只能回归家庭。这样的失败是悲剧性的,暗示了小说的题目——美是毁灭,也暗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二、定位悲剧

菲茨杰拉德塑造了许多迷惘的青年形象,他们年轻、富有诗意、有理想、有追求,却缺乏勇气,最终屈服于复杂的社会现实。《美与孽》同样如此,以安东尼和迪克为代表的青年形象有远大抱负,却总是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最后逃脱不了平庸的命运。

安东尼和迪克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始终不清楚自己是谁,他们希望成为人人仰慕的大人物,但是对大人物的内涵又缺少思考,太理想化、空虚化。社会角色定位的矛盾导致了人物追求的幻灭,这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一)空想与生计的矛盾

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安东尼祖父的财产继承问题,另一条主线是安东尼的生计问题。让人感到讽刺的是,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安东尼都不为所动,每份工作他都不能坚持到底,一味沉迷于酒精带来的短暂快乐中,浑噩度日。

要求安东尼工作的是他的祖父、格洛莉亚以及以缪丽尔为代表的朋友们。然而,安东尼拒绝当战地记者,因为这份工作充满辛劳和危险;他在证券公司工作几个星期就辞职,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好不容易当上了股票推销员,依旧很快辞职。最后,他拒绝出去找工作,在困顿和潦倒中酗酒度日。安东尼一直坚信工作不顺是因为这些工作无法匹配他的聪明才智,他应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写完一部中世纪的历史著作,当然这本著作只停留在他的构思里,从未付诸实践。

安东尼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高尚、忧郁的人,不该为生活而奔波受累,这是金钱给安东尼带来的自信。他认为自己是亚当·派奇的孙子,理所应当会继承祖父的巨额遗产。安东尼将自我身份的建构与整个社会追求财富的风气相结合,认为拥有财富就是高人一等,这让他无法弄清生命的真正意义。

当安东尼被剥夺了祖父的遗产继承权时,他的身份认同陷入困境,他无法负担房子的租金、无法包揽朋友出去的费用、不能过奢侈的生活。心理的巨大落差让他只关心能不能赢得官司,他的自我定位更是处在矛盾中,残酷的现实要求他挣钱养家,但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又让他眼高手低。

安东尼的悲剧是复杂的,他只是空想而不行动。当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时,只会用酒精麻痹自己,他需要的安全感来自祖父不菲的遗产。而当他得不到安全感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不想也无力承担生活的重任。由此可见,造成安东尼悲惨结局的原因不只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也在于其角色的错位。

(二)批判与沉默的矛盾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明显的自传性质,小说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他或其妻子泽尔达的影子。在《美与孽》中,迪克是菲茨杰拉德的自我投射。

迪克是安东尼的朋友之一,小说中对他的着笔充满嘲讽:“他的眼睛是黄颜色的——一只清澈得出奇,另一只则浑浊得像泥塘。”这句描写是在为迪克之后的矛盾变化作铺垫,暗示他从一个满腔热情的作家沦为一个卖弄天赋的可悲者。

迪克醉心于运用文字揭示社会现实,他因处女作《恶魔恋人》而获得赞誉。在获得名誉前,他是个专心写作、投身于艺术的年轻人,然而出名后的他一直在模仿第一部小说,为了金钱不断地复制着文字垃圾。他的经历投射了菲茨杰拉德在婚后几年的工作状况,融入了对自己辛辣的嘲讽。

迪克在出名后变得自私、武断、自大,他不肯帮助安东尼,在别人的吹捧中昏了头,觉得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忘记了创作的初心。

迪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天赋、热情、做事的投入态度都受到身份转变的影响。他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创作的文字有独特的价值。处女作所带来的成功和财富使迪克自我定位过高,开始急功近利,最后不可避免地沦为笑柄。更可悲的是,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迪克并没有表示悔恨,而是恬不知耻地把所有的文字视为经典,开始自我欺骗。

作家在塑造迪克这个人物时,充满了惋惜和矛盾的心理。迪克的浪漫目标与残酷现实间的矛盾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随波逐流,无法坚持自己的创作之本,是他最可悲之处。

三、结语

《美与孽》作为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不仅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而且它的主题意蕴也更为丰富。道德批判、个人的性格缺陷、社会大背景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对工作价值的评估都在这本小说中有所体现,因此,对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各个人物悲剧的原因、作家悲剧意识的表现,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菲茨杰拉德在父权社会和女性主义崛起交织这样一个复杂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心理。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钱的腐蚀并不是导致当时美国梦幻灭的唯一原因。而男人不能称为男人,女人也不能称为女人,这些偏差导致整部小说中人物行为模式的混亂、家庭不能兼顾、社会角色也不能胜任,同时这也反映出小说的悲剧气氛,人物的悲剧命运最终不可避免。

(昭通学院)

作者简介:严淑宏(1993-),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欧美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