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牛文文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一位南非作家,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奖项,2003年,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当前学术界对库切创作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帮助人们了解库切的文本创作风格。
一、文本结构的开放式叙述
(一)实验性
针对作品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一方面是从文本类型的角度进行讨论。《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是库切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具有实验性与争议性的作品之一,而爭议的焦点就是该作品应该被划分在小说的范畴还是讲稿的范畴。经过讨论之后,学术界将《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定义为小说,因为该作品是以一位老年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参与的八次“课程”而展开。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这个角色是库切为了演讲而创造的,在后续的演讲中也沿用了这个角色,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具备小说所需的人物要素。另外,小说主要是以情节、环境以及人物来进行情感传递与思想表达,而《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是以演讲稿来展开剧情,因此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也明显不是演讲稿集。对《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分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其具备后现代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对分段式叙事实现对主题思想的表达。
另一方面是针对文本空间的讨论。从总体上来看,《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采用的是一种单元式建构方法,每一课都是独立的篇章,使作品呈现新的格局。该作品是作者运用“分隔”艺术写作的高峰,通过设置八个独立空间体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作品中的演讲虽然并不是处于真正的课堂环境红,但是其中的知识交流与真正的课堂环境相似。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时间、情节、历史都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所有的小说中,空间与时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可以有效构成完整的叙事主体。不论是整体结构建构,还是部分叙事环节,《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空间性的发展。
(二)开放性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作为一本优秀的思辨小说,有着突出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文本描写里面。该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自反式元小说的创作手法,其创作痕迹暴露以及创作方式评说符合自反式元小说的创作模式。作品中的第一课“现实主义”就体现了自反式元小说类型,不论是写作方式,还是意义传达,都反映出小说的事迹创作过程。总体来说,小说采用了分割式的叙事方法,同时库切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说明,一方面,库切借助这一环节进行自我剖析,另一方面,库切也需要向读者表明在作品创作中,还有比现实幻境营造更为重要的东西,采用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安慰”。
另外,将作者的意识表象化是元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学“再现”的基础上,保证了虚构小说文本与分析性文本的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元小说在虚构内容与创作技巧结合方面,与一般新形式主义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别,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加强对技巧形式的探究,而是通过剖析其中的真实性,有效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帮助读者理解虚构性文本的建构过程。
虚构与评说结合的小说有时候并不被学术界所认可,学者认为这样杂糅拼贴式创作是“四不像”,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元小说中所包含的新的文学创作形式以及新形式意义上。
二、叙事视角的多样化
(一)掌握叙事动态变化
叙事视角的动态变化是《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叙事技巧的特殊之处,在叙述过程中,以伊丽莎白为主叙事角度,同时也辅以其他角色的视角。作品中的第一堂课“现实主义”和第六堂课“邪恶问题”在研究叙事视角动态变化方面具有代表性。
学者热奈特对叙事聚焦的动态变化作出了解释,他将聚焦变化称为“变异”,进而认为可以对支配上下文的规范进行分析,但其中的规范并不会受到怀疑。正如《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叙述者会有意将焦点放在某一个人物上,但隐藏其心理活动变化,进而迫使读者形成一种距离感与陌生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与想象。这与原有的聚焦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能有效促进开放叙事格局的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叙事过程中的聚焦变化是有着一定的解释依据的,也是叙述者进行文本创作的一种重要技巧。这在保持相应秩序的过程中体现了变化,尽可能地展现了叙述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体现了叙事修辞的重要意义。
(二)隐含作者概念的落实
隐含作者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在布斯1961年的作品《小说叙事学》中,该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掀起了对这一概念的批评思辨浪潮。《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存在着隐含作者概念,隐含作者既如同库切本人,又与真实的库切有着较大的差别,进而在推动故事发展以及作品最终价值取向形成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归到作品本身,针对八堂课的叙述体现了对八个主题的不确定性思考,这也是真实库切在摒弃主观思维之后所做的选择。
与此同时,这个的选择还包含了兼容并包的开放式结构,通过对观点的梳理与分析,最终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隐含作者不仅在文本建构的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主体性,而且在文本形成之后被进一步地解读、再创作。布斯在《小说叙事学》中指出,“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这一写作者的形象”,进而强调了隐含作者的重要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备相应的邀请姿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不自主地参与文中问题的思考,还会在内心塑造隐含作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会随着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不同读者心目中的隐含作者形象也会有所差异。
(三)自我代入
库切的自我带入直观体现在人物特点的带入上,也就是在虚实环境的构建中体现真实世界的特点,且在不同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出库切的特点。《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是库切在完成演讲之后进行的创作,一部分不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的读者会认为库切将自己的一些真实特点赋予了主人公,而了解创作背景的读者则会觉得库切在用虚构的小说形式展开交流。库切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喜欢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从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开始,库切就喜欢将自己的特点带入小说。而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库切将自己的部分特点与小说中的人物相结合,因为演讲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真实环境下的库切。
三、结语
在进行文本创作的过程中,库切会从更加新颖的视角展开叙述,进而更好地为不同的小说主题服务。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库切独特的叙事风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其对叙事技巧的熟练运用更加凸显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