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评析家庭暴力中对女性的心理施虐行为

时间:2024-05-04

家庭,对于幸运儿,常常意味着温暖和幸福;但对于不幸者,则是人间炼狱。厚厚的四堵墙,不仅隔绝了呐喊的声音,也扼杀了希望与觉悟。

《声音》出自意大利女作家达契亚·玛拉依妮之手,这部侦探小说旨在揭露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受到的侵害,以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这一沉重却普遍的话题。

当前,女性遭受暴力的新闻时常占据头版头条,骇人听闻的各类时事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在大概20年前,敏感成熟的玛拉依妮就已经在用流畅细腻的笔触为女性发声。《声音》这部作品并没有因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而显得陈旧,反而紧跟现实的步伐。一方面,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另一方面,女性承受着身体、心理等各种形式的暴力并不是专属于当代的现象,而是如蝗虫一般吸附在历史这颗参天大树上几个世纪了,几乎各个时期都有。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但对于女性权利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似乎停滞了。

《声音》中,女主角米凯拉·卡诺瓦是私人电台的记者,她在出差回来当天意外得知女邻居安杰拉惨遭暴力杀害,同时她还巧合地接受了一项台里的新工作:针对女性受害的犯罪行为制作40期节目。为了拨开迷雾,米凯拉用自己小巧的录音机,在谈话、拜访中直接或是偷偷地记录下与安杰拉案件有关人员的声音。与此同时,米凯拉从索菲亚警官手中获取了近年女性遭受暴力的案件记录,却发现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很难抓住真凶。米凯拉的内心震撼而悲悯,她不希望安杰拉的案件也变成未解之谜。历经抽丝剥茧的调查后,她看到了更多女性的悲剧。米凯拉或许不是一位超级侦探,但却通过小小的录音机,让人们在不同声调嗓音和每个音节的抑扬顿挫间听到了真相、谎言、羞愧、疯狂、痛苦和压抑。

小說中的阿黛尔警官说:“导致女人死于暴力的原因大都来自家庭。家庭内部是一个雷区,很难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的关系,很容易迷失在里面。这时候情况会一团糟,家庭成员会相互指控,从司法角度上讲,事情会变得很复杂。”她还提到:“百分之四十的犯罪发生在家庭内部,百分之七十二的受害人是女性。”这些让人心痛的数据背后是一桩桩人间悲剧,家不再是遮阳避雨的保护伞,而是罪恶的温床,暴力可以发生得肆无忌惮且不为人知。

人们可以为在家庭暴力中遭受殴打的女性做伤情鉴定,却很难修复她们心灵的伤痕。在看似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很多女性可能还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心理虐待,因为某些心理施虐行为很难令人察觉,譬如心理学术语“煤气灯效应”,其作为一种施虐方式常常在亲密成员之间施行,大多是针对家庭中的女性。这个词现在已经频繁运用在临床研究、文学以及政治评论中,它最早出现于剧作家帕特里克·汉密尔顿在1938年创作的剧本《煤气灯下》。剧本中,继承大笔遗产的单纯少女爱上了一个看似绅士迷人、实则心狠手辣的男子,婚后,居心叵测的丈夫想慢慢逼疯妻子以谋取遗产,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对妻子进行心理施虐的呢?首先,丈夫故意交给妻子一些小东西,让她收好,但之后他又偷偷把东西藏了起来,然后质问妻子东西去哪了,妻子渐渐觉得自己的记忆有问题。其次,妻子看见家里的煤气灯忽明忽暗,丈夫却说这是她的幻觉,实则这一切都是他在暗自操控。再次,丈夫限制妻子的社交活动,并到处宣扬她的精神有问题。最后,丈夫对妻子的态度越来越冷漠,并不断指责她,妻子的情绪渐渐失控。煤气灯效应实际就是一种慢性心理虐待,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操控和洗脑,施暴者常常传达出“你有问题”的信息,施暴者说的话完全没有根据,或者严重夸大其词,故意将一些“罪名”安插到受害者身上,目的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心灵打击,摧毁受害者的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加剧其自我怀疑和羞愧感。如果受害者对施暴者有依赖,或者对自己了解不够,就会渐渐相信施暴者的话,并且“认罪”。受害者最终会把施暴者理想化,接受他的全部观点,感觉自己必须完全依赖于对方而活,从而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和思维的掌控。

《声音》中,安杰拉和姐姐卢多维卡很小便失去了父亲,她们的母亲看似美丽得体,内心却极不成熟,也不独立。继父埃利亚是一位颇受尊重的建筑师,在外人看来气质翩翩,在工作领域也颇负盛名。继父在这个家中享受着国王般的待遇,他可以站在高处为所欲为。外人眼中的完美继父埃利亚,在家庭生活中却愈加肆无忌惮。卢多维卡和安杰拉经历了一场场狂风暴雨而慢慢长大,她们始终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恶魔,为什么呢?真的有人会爱上把自己推上绝路的刽子手吗?确实不能否认这种可能的存在。

女性内心敏感脆弱,并且渴望关怀和爱意,因此更容易成为心理施虐的对象。继父多次对卢多维卡说她的牙齿又丑又乱,卢多维卡最后把自己的牙齿全部敲碎,换上了假牙。继父时而暴力,时而温柔地对待卢多维卡,卢多维卡将他的话奉为神嘱,认为他的话绝对正确,依附他而生存,只有在他的肯定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年复一年的心理折磨和暗示下,受害者对刽子手产生了可怕的爱与盲目的信任,终其一生都很难摆脱。承受心理暴力的女性最后都容易失去判断力,趋于迷茫、隐忍、麻木,宛如牵线木偶。

事实上,家庭中恶意的心理暗示并不少见,夫妻之间的相互控制、对孩子的全面否定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特别是在一些看似体面的高阶家庭,心理施虐已经取代了大打出手,看不见的灵魂深处可能已经满目疮痍。欺骗对方、限制社交、强加偏见、树立威严、强调自己的正确性是心理施虐最为典型的手段。万家灯火璀璨如暖阳,但在拉上的窗帘之后,人们需要更理智地处理亲密关系。

心理施暴的标准难以界定,受害者不仅有女性,也有不少畏惧妻子的男性与得不到合理尊重的孩子。德国著名政治家保罗·约瑟夫·戈培尔曾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被心理凌虐,一定要坚定对自我的认知,因为救赎来源于自身,更多地了解自己,维护好正常的社交关系,客观分析他人的行为,不要过分依赖,更不要羞于启齿和拒绝,那就能在这场心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川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李燕超(1994-),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意大利语语言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