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演变成不同的字体。本文首先介绍了书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然后解释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最后结合书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书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是指根据文字的特点及含义,以其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文字成为艺术作品。书法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种字体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色彩,也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流传、发展、延续。
(一)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保存了象形文字的特点。
广义来说,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出现在商代。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其主要用于占卜。虽然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上的,但其已经融合了笔法、结构、章法这三要素。甲骨文笔画均匀且多为短的直线,其中有些字与图画相融合,带有象形字的特点。而金文的鼎盛时期是西周,这时青铜器得到广泛使用,人们将文字刻于钟鼎之上,大多用于记录天子诸侯和贵族的祭祀、狩猎、征战等,所以其也被叫作钟鼎文。籀文则起于西周末期,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流行起来,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小篆,又称秦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并将此事交由擅长书法的丞相李斯负责。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简化,从而创造出了小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文字改革。其不仅在笔画上删繁就简,还取消了许多异体字,因此这次整改被视为汉字史上的里程碑,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小篆以对称平衡、上紧下松为特点。由于字体优美,小篆深受书法家喜爱。
(二)隶书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根据篆书演变发展而来,是象形到不象形的转折点。字形较为宽扁。与秦隶相比,汉隶更为出名,在书法界更是有“汉隶唐楷”之称,由此可见汉隶地位之高。隶书的演变过程被称为“隶变”,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张迁碑》可谓汉隶中的代表作,其中记录了其祖先的功绩和黄巾起义相关事件。字体雄厚大气,厚重感强,其堪称汉隶中此类风格的代表。
(三)楷书
楷书也称“正楷”,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种。其由隶书演变而来,与隶书相比更加简化,以横平竖直,字体方正为特点。楷书始于汉末,流传至今,成为现在的通用字体。
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刻石文字的统称。其以北魏为代表,对后来唐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法发展到唐代,随着国力的提升,书法艺术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唐代出现很多楷书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人与元代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在当代的书法学习中,唐楷是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学习的一种字体。比如,欧体、颜体、柳体都深受欢迎,其中欧阳询更是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四)行书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汉代,行书没有完全普及,直到王羲之出现后,其被广泛地使用开来。王羲之赋予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更是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行楷融合楷书特色较多,行笔比楷书自由,改动部分笔顺,书写时也比楷书更流畅,行草则更多与草书融合。
(五)草书
为了书写方便,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约定俗成,民间的草书数量不断增多,慢慢形成了体系。草书形成于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分为狂草、今草、章草。艺术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较差。草书虽然省略很多笔画,但并不是任意书写,仍是有章法可循的,是脱离了实用性的艺术作品。
张旭和怀素都是狂草的代表。“草圣”张旭的《肚痛》和怀素的《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两者更是被合称为“颠张狂素”。
二、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是一种玄妙而又艰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汉字逐步从图像发展为完善的古文字,再衍生出各种形体。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做到汉字的审美艺术化就产生了书法。世上仅存的民族书法艺术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在世界书法艺术文化中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同民族文化的连接更是密不可分。
刘熙栽曾说:“高韵深情,坚志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当代书法汇集了历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与人文情怀,随着历史不断的更迭,书法艺术不断精进,被中华民族各阶层以不同方式所认知,逐漸演变成为民族的象征。中国的书法重点在于如何去书写“法”,运“法”于纸上就是书法的精髓。“法”是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的心性与品德而提升修为的方式,最后达到高深玄妙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万物始于阴阳,而阴阳之所衍生的便是墨汁与素纸。黑白二色穷极了线条与章法的变化,所以书法作品的创作更是变化无穷,暗合了中国哲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更代表了中国文化思想的精神底蕴。
三、书法艺术的传播
20世纪之后,中国书法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呈发展之势,并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者对中国书法的含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大,大部分学者只能体会到书法的实用性,而并没有对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比如,英国学者爱德华·史密斯对书法的定义为:“在西方使用毛笔和钢笔,在中国用毛笔写成的装饰性字迹就是书法。”在这一定义中,爱德华虽然对书写工具进行了客观区分,但是将书写的文字视为装饰性文字,可以说是有失偏颇,毕竟书法是不等同于美术字的。
西方学者朱迪·马克对书法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书法就是书写文字,通过有节奏地移动笔杆来创作,与机械的书写字母组合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书法经常被比作舞蹈和音乐,书法的书写技巧是需要勤学苦练的,从而表达内心的情感。”朱迪·马克对书法的定义是有深度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透过书法的实用性层面发现了书法的情感交流作用,这是非常难得的。
法国学者柯乃博对中国书法的认识也非常深刻,他来华学习书法时曾说:“中国人通过书法进行灵魂和精神层面的沟通,中国人作为人类的重要成员,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对生老病死有着非常深切的感受,他们通过书法进行灵魂交流。”柯乃博将中国人的情感特点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进行研究,可谓一语中的。
四、书法与教学
书法是生命的艺术、文化的表达,是中国艺术的集中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的普及似乎越来越不够。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传承本民族文化。一些小学设置了书法课,让学生从小练习,打牢基础;许多高校也将书法作为选修课,扩展学生爱好,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文化。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书法流派,如“丑书”。许多丑书作品在网络上传播,部分人将这种字体视为创新,认为这是吸引民众重视传统文化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反传统的艺术形式并不可取,这样的创作既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想要创新传播文化,可以针对时事,将书法和绘画相结合,创作一幅引人思考的作品;或将书法创作与现代家具巧妙融合,把书法带入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将书法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内容是必要且合适的。书法不仅是让留学生用毛笔写汉字,更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传递。但在这之前,人们应该了解并重视传统文化,让此专业学生在大文化背景下学习才能将中华文化的内涵渗透在语言教学中。在重视传统的同时,要进行合理的创新,更好地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软实力,与时俱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吴雪萌(1998-),女,满族,辽宁铁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