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晚清三大词学流派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4-05-04

晚清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也让晚清词坛成为词学最后的终结。晚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人与评论学者,晚清四大家对千年词史进行了独特的归纳和总结。其间既借鉴和继承前人经验,又注重自我批评和自我进步,这也让晚清词学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多样化的词学流派。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是体现在对于前人词学理论的深化和批评,守律立意并重,基于词学进行总结和升华。晚清临桂词派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这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诗词历经千年至今依旧熠熠生辉,对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历经千年完善,最终在晚清时期,词学理论和批评思潮达到了高峰,并基本定型。基于传统词学理论进行批评和传承,让词学文化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历久弥新,延绵不绝,实现新的词学文学复兴。传统文化要基于传统,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为后世留下难以磨灭的经典,这也让晚清形成了诸多富有个性的词学流派。

一、崇醇雅,立词体

晚清词坛历经三个时期,从早期浙西词派,到常州词派,再到最后的晚清四大家,晚清四大家也成为清代第三阶段的著名词派代表,当然,浙西词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崇于“宋”,批“元明”,其对宋代词学推崇备至,主张学习姜燮和张炎之风,同时以传统词学继承和复兴为主,提倡词学醇雅、清空的风格,注重词体词学格律,以此为基础对宋词之风进行再次弘扬。因为时代的发展,浙西词派兴起于太平盛世,为了符合主流文化的需求,对元明进行针对性的批评,而过分迎合太平清词,过分强调格律词,这也成为限制浙西词派的最大问题之一。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经历了朝代变迁、战乱太平,强调的是空中寄情,而后继者则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转向词句雕琢、炼字堆砌的风格,导致浙西词派的文风和词风受到很大的局限,最后词风日渐凋敝,其太平清词之风也给后世带来不好的影响,浙西词派早期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以宋之词风为主,清除“元明”粗鄙之流。但是,后期继承者过分注重词的文风堆砌,仅在技巧、格律、炼字上下功夫,并没有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一味搬弄技巧,堆砌辞藻,导致眼界和格局越走越窄,最终被人取代和淘汰。

二、比兴寄托,以词立意

随着浙西词派的日渐式微,太平清词一味地追求清空、淡然,而让词的立意虚乏、空泛,题材内容也日趋狭窄。最终,常州词人张惠言开始批评浙西词风,同时提出注重比兴寄托、立意深刻、以意立词的风格,抨击了浙西词派后期空洞无物的词风,随后,常州词派开始崛起,顿时成为清代词坛中的一股清流。当然,这也和时代发展有关,常州词派兴起于嘉庆初期,此时国力衰落的征兆已经开始显现,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内忧外患之下,浙西词派的淡然、清空词风被大家所诟病,常州词派也就顺势而兴起。

此后,常州词派的风格一直主张的是切合当下环境,结合时代需求,强调的是比兴寄托,以立意为重,词风言之有物,要求词作能够反映当下的生活环境和现实生活,而不只是个人感情诉求的抒发。从这点来说,常州词派比浙西词派的格调和立意更加深刻,同时常州词派的眼界格局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咏怀、抒发,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变化需求。比如,《木兰花慢·杨花》是清代词人张惠言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但其实比兴寄托,写人、写史亦写世,以杨花自我比喻,以花寄情,以花写人,情景融合,立意深远,虽然自比杨花,但是人物命运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坎坷寥落之情溢于言表。常州词派这样的立意比兴词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守律立意,汲优摒陋

晚清四大家多吸取了浙西派和常州词派的优点,放弃了门户之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收、继承和批评,汲取词风中的内涵,摒弃其文化上的弊病,对两派的词风进行融合,守律立意并重。之前,浙西派注重声律、轻于立意,常州词派重于立意、轻于声律,导致词风晦涩难懂,有时立意也不深远。两派都有各自的创新和弊病,晚清四大家通过融合和吸收,将两派词风并重,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同时,四大家所处的环境已经是清朝末期,家国破碎,内忧外患,动荡社会之中,时代发展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生经历和国家命运如同风中飘絮,四大家专注词学理论,同时以比兴寄托哀思,以情写物,寄情于时代哀思。这也让四大家的的词风更加完善和立意深远。时代变化让几人的风格更加成熟,创作和理论相结合,家国和个人相统一。

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王鹏运和况周颐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这三大特点被后人推为词学理论的标准,况周颐有系统化的词学理论论述,而王鹏运注重深刻的立意和感情寄托,理论和作品得到相互印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承接和发扬。“大”立于词格,在于气格,不论是词学还是天地格局,“重”寓于情感格律,立意于深刻的思想情感,“拙”喻于自然,藏于情,隐于世,以“大”和“重”藏于“拙”,继而将词学深化到哲学范畴,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重、拙、大”在词学中的来源及发展

临桂派的主要人物集中生活在清末民初,社会发展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家国破碎,人民命运坎坷多舛,国家和个人命运未知。其间,况周颐和王鹏运切中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当下环境,对晚清词坛进行变革。以往的清空淡然词风重于立意,况周颐和王鹏运对词学进行继承和批评,同时展开相应变革。两人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大”不仅是指拓展眼界,同时也是指结合家国命运,以词写天地国家气格,而不是单纯的壮大词格。在此理论基础上,词学和家国命运相互联系,展现出不一样的新气象,一扫词坛的衰败低迷风气,这也是晚清为后世树立的词学核心和准则,通过词学以小见大,以小写大,将个人情感和家国命运紧密结合。

五、“重、拙、大”理论对词学及文学的意义

“重、拙、大”的理论为后世树立了文化传承和词学准则,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升华的途径,千年词史融于一体,非一家之言以定,而是结合百家之言,进行提炼升华。对于词学、词格、人学、气格,人们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同时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发展需求,将词学立意立足于时代发展变革,并以词写实,以词警世。民国时期,新文化思潮走上时代的舞台,其间词学理论推动了新文化思潮的创新和变革,众多文人将词学理论应用到文学实践中,为新思想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人进行文学创新提供了方向。之后,新文化思潮盛行,众多文学家利用文学开启民众思想,将词学理论运用到文学中,将古典词论和现代文学完美融合,并对文学历史的思想风潮进行变革和创新。进入民国初期,晚清词学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但是一批以新文化为代表的人物将这种思想情感贯彻到文学之中,不断进行传承、创新和弘扬,对中国文学史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六、结语

从现在来看,古典词学理论依然影响着后世的思想及部分文学体系。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变革和创新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后来人指明方向。不仅是词学,其也对散文、诗歌等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传承和发展古典词学理论,有助于推进文学革新,实现中国文化复兴。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简介:李帅(1997-),笔名楚衣,男,四川眉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中华诗词学会、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