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近代私立艺术学校的发展得益于近代社会中思潮的汇集。20世纪初,随着封建势力的削弱,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引入西方相关理论,各类思想开始交汇。这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推动。不论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思想领域无疑对传统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维新运动是一次重要的历史变革,这次运动为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进步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对社会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有识之士开始看见了希望和目标,开始认为变法是唯一的出路。他们把目光放到西方国家,向朝廷宣传学习西方可以带来的种种益处。
一、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1865年1月1日(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清朝官员陈廷经在奏折中以俄国为例写道:“西史言俄罗斯比达王聪明绝世,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学习工艺,反国传授所造器械反胜西洋,由是为海外雄国……”该奏折以俄国为例,强调“师夷长技以自强”,希望我国也能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从而推动本国的发展。
洋务运动提出实业兴国的想法,受到了当时改革派的推崇,一时间,诸多学堂纷纷设立。最初,因为多处口岸开设,需要和西方各国有生意的往来,洋务派又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因此当时大多参考俄罗斯馆的模式开设文馆,学习西方语言文字。恭亲王奕?和洋务派倡导者文祥于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遵议设立同文馆折》写道:“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清政府开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服务洋务运动,其间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课程刚开设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继京师同文馆后,沿海各地均开始开设同文馆,广州、上海、台湾、珲春都开设有同文馆、西学馆。早期学堂中涉及艺术教育的内容以艺徒学堂为主,1906年《东方杂志》第3卷第11期刊登了《商部奏定艺徒学堂简明章程》,其中有以下记载:“宗旨:本学堂以改良本国原有工艺,仿效外洋制造,使贫家子弟人人习成一艺,以减少游惰,挽回利权为宗旨。办法:本学堂暂招艺徒三百人,分为六班,以四班为速成科,以二班为完全科。教授课目:本学堂教授课目分为通修专修两科。通修课目完全科艺徒皆须习之。速成科艺徒只择习五六门专修课目,每班只习一门。通修课目有:修身、算法、博物、理化、历史、图画、体操、国文、唱歌、习字。二专修课目:金工科、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文具科。”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教育内容还是以技能传授为主,艺是为了实现“技”的提升而设立的。当时,艺徒学堂的科目分工已经较为完善。通修课程主要是为了专修类课程更好地进行而设立的。当时,这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也和当代专科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一致。这一时期的学校艺术教育还以官办为主,多为培训工匠的专门学堂,艺术类课程只是其中一部分,作为提高技能的一种手段在学校内设置相关课程,专门的艺术学校、私立艺术教育仍然延续着旧制。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推动
洋务运动带动了实业救国的兴起,同时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清末开始,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教育独立”的主张开始被逐步提及,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中阐述了自己对办学的见解:“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意思是说,除了小学和军校外,其余学校应独立建制,以此来保证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独立与自由。无独有偶,严复的主张与章太炎不谋而合,认为政府与教育应当分开,并对封建学校教育制度提出质疑:“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科两试,典名册,计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王国维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此时的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已经对教育独立、学术独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思想的发展。
变法的失败没有阻挡有识之士振兴国力的追求,反而激起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寻求救国之道,更多的西方学说被翻譯、介绍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随后,戊戌变法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这一时期,维新派为了开启民智,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以期达到提高国民素质、传播西方文化的目的,其中就包括兴办学校和报社、翻译和出版进步书籍等。不仅如此,康有为还力推“托古改制”,希望仿若旧瓶装新酒一样,在传统的礼教中装上平等的思想,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式学堂开设之初,尽管受到洋务派激励和推崇,但还是面临众多质疑。作为新式学堂的发端,京师同文馆虽然是一所官办学校,但也不尽为人所接受。《翁文恭公日记》有这样的记载:“二月十三日,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供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这一对联反映出封建守旧势力对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举措并不赞同,尽管当时已经出现新空气、新思想,但陈旧传统和故步自封的观念仍然广泛存在。
尽管一直处于封建势力的打压之下,但是维新运动决不能单纯算作是一次失败的变革。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思想运动的引领。维新变法失败后,政治活动再次展开时,它仍能唤起社会大众对于变革的注意力。维新变法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在近代中国起到了一个正向催化剂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对人才培养方式、新知识和新文化的接受程度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早期改良派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虽仍以“中体西用”为主导思想,对西方的学习也局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深入制度层面进行改良,这是由他们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他们从对西方的学习中开始接受其现代教育思想并努力推广,这无疑为近代新教育制度、新式学堂的建立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创办新式学堂提供了思想准备。
近代社会的变革在后期已经发展到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作为基础进行支撑,而封建势力势必不能容忍这一现象的发生,最终两者之间调和的结果就是教育形式的转变,人们需要一种新式教育来维持国家命运,自然而然地,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教育兴国之路。这一举措为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学的创办为后来私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新学教育思想为私立教育发展提供支撑;再者,新式学校的创办形式为私立教育提供了模板;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教师和毕业生,为私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师资支持。另外,经济的衰落为私人办学创造了可能性,教育要发展而经费不足,就使得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私人经济。近代私立学校的创立直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是新学发展中不得已而又必然的结果,也成为改变当时落后教育困境的出路之一。
三、美育思想的萌发
民国早期,私立艺术学校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写道:“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犹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于是有第二之隶属政治者,曰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这一论述强调了我国实现实利主义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认为财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财力的发展则要依靠实业技术,这是寻求社会快速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还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其中部分内容开始论述美育对人们世界观的塑造作用,从而倡导美育的开展。《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写道:“虽然,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与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曰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传递出其对教育发展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一方面,作为其具体的实施方式,采取实利主义,即发展实业救国,将艺术教育内容作为一种技艺去推动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策略上看,美育成为教育发展、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美育的传播,实现健全人格。这也是蔡元培对于艺术教育的最大期望。
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说,指出从感情层面来说,艺术与宗教起着同样的作用,能够滋润人的精神。就此,蔡元培得出结论,认为美育自由而宗教强制,美育进步而宗教保守,美育普及而宗教有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手段,可以替代宗教,培养人的德行,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育被提升到如此的高度,可見其重要性,而美育究竟应当如何实行、如何落地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种提法客观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与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尽管当时有很多人抱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宗教界人士,对这观点表示批判。但早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客观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蔡元培的强调下,这一观点使得当时艺术教育发生了改变,也带动了一批私立艺术学校转型,为后期私立艺术学校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的新思潮、新观念无疑在思想层面为艺术教育的发展点燃了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后,艺术教育的蓬勃之势逐渐形成。
(南京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学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私立艺术教育发展”(项目编号:KYCX17_13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史洋(1981-),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