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混声无伴奏合唱《刨洋芋》的音乐分析

时间:2024-05-04

闫新悦

河曲民歌在中国民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无穷的艺术魅力被全国音乐界所公认,《刨洋芋》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刨洋芋》由著名作曲家芝达林创作,作品在曲式、和声、复调三个方面都运用得十分巧妙,让短小的民歌变得精致且耐人寻味。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运用、复调运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了芝达林如何运用乐曲创作手法来表现民歌的风格和情感,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其他民歌的创编。

一、曲式结构

如图1所示,《刨洋芋》是一个带有变化重复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引子部分1小节用散板展开,旋律出现在低声部,前景是原民歌材料。A乐段是一个平行两句体乐段,a乐句为(2+2+2)3个乐节,且为民歌原型,在原民歌前加入2小节的固定音型作为扩充,使原民歌生动起来;第一个乐节为原民歌的主题变化材料,节奏紧促,增加了曲子的趣味性;第二个乐节为原民歌主题材料,由弱拍开始进行了2小节,结束在主音上;第三个乐节为原民歌主题的第二句材料,结束在属音上。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为(2+3+1)3个乐节,a1的第二个乐节有“咦嗬”衬词的加入,并在不同的声部陈述,使乐句扩充为三个小节,结束在属音上。尾声三个小节为主题材料的缩减,与引子呼应,最后落在主和弦上。

图1 混声无伴奏合唱《刨洋芋》曲式结构

二、和声运用

和声均运用传统和声,引子强拍位置为大七和弦,之后以平行四度、三度、五度、四度的和声音程进行,形成了旋律上紧张度、色彩和结构上的对置。第二小节到第四小节,以平行四度音程开始进行到平行三度的过程,不难看出旋律声部出现的高点突出位置都在平行三度上,使旋律音响结实、突出、有力。

第六小节第三拍中的双四度和弦,是由73#56构成的,可以看作是73形成的一个纯四度,又由36形成另一个纯四度,两个纯四度纵向叠置形成双四度结构和弦。第七小节的第一拍是由#473构成,可以看作是#47构成一个纯四度,又由73构成了另一个纯四度,两个纯四度音程纵向叠置形成双四度结构和弦。双四度结构这种和声结合的声音描绘出了蚂蚱跳跃在田间的生动景象。第八小节第一拍由3#57构成的大三和弦做推动,之后又为平行四度、三度、四度交替进行。十一小节到十二小节是由#1357构成的半减7和弦,长音稳定,突出旋律,和声为主、六级、属六、六级、下属进行,最后以平行四度结束在主

和弦上。

三、复调运用

复调应用在这首作品中有对比和模仿两种。

(一)对比复调

引子运用对比复调,以上三声部长音拉宽烘托低声部的旋律进行,以“啊”衬词烘托旋律从而使其旋律演唱时增添大山的气息。第一个乐句从下两声部开始,同样运用对比复调,下两声部运用固定音型化的伴奏衬托高音声部的主旋律,并且上下两声部的内部各自运用了支声的手法。第二个乐句与第一个乐句复调手法相同,但位置相互变化,原本在下两声部的固定音型转移到上两声部,旋律同引子一样在低声部进行。在第五到第七小节,男高音与男低音声部在第1小节中构成不严格的三度、四度音程,平行进行;其节奏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和声仅采用一个小大七和弦,此手法精简干练,音高排列得生动有趣。第一小节的音高、节奏型与歌词不断地循环在第2~4小节的男声声部,恰恰形成了固定旋律性的结构对比。这种写法既构成声部间鲜明的对比,又为主旋律构成诙谐幽默的衬托声部,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这种把四声部分成两对声部的写法在合唱写作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

(二)模仿复调

第二乐句的第二乐节应用了不严格的上行模仿,基本以双音形式的上三度模仿进行为主,如第13~16小节。第十三小节的男低音声部是由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构成的独立节奏型,第十四、十五小节分别以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声部对第十三小节的男低音声部的节奏型进行三次模仿,意在采用不同音色的声部,通过以三、四度音程的关系对音高的模仿以及以两拍的时间关系对欢快、活跃的节奏型层层递进的模仿,构成了对固定节奏型的结构模仿,其主旨是刻画眼前“这么大的个儿”的洋芋所表现出欣喜、开心的神情。其作用具有补充性质,对歌词中“这么大的个儿”语气上做了夸张补充;其声部先后进入,使各声部达到累加,最后停留在减小七的和弦上,不仅增添和声色彩的音响,还形成了“以静制动”的效果。

四、结语

作者用简洁的和声与严谨的曲式结构既保留了原民歌的风貌,又扩展了民歌的表现力,同时展现了丰富的音响。复调的运用既保持了民歌的原汁原味,在给人以合唱美享受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丰富了合唱内涵,描绘出河曲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恋,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幸福洋溢、悠然自得的生动形象。将民歌改编成合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合唱的感染力是独唱远不能及的。通過分析这首短小精致的合唱作品,笔者了解到合唱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乐趣,为以后继续分析音乐作品积累了不少经验。

(山西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