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4

马丽娜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聯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策略,为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现状

(一)浙江民歌资源丰富,但也面临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浙江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有山歌、渔歌、畲歌等多种形式,《采茶舞曲》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教材曲目,畲族民歌、嵊泗渔歌、乐清撞歌、洞头海角道教音乐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舟山的渔民号子在全国都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最为典型的非物质性、民族性、精神性和易逝性等个性特征,在诸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社会变迁,民歌的生存空间变小、原生态的民歌在大众生活中被现代时尚通俗音乐所取代,民歌很少有机会参与今天的社会音乐活动,面临传承困难、发展无力的局面。

(二)音乐学前教育的民族性、地方性日益退化

在幼师教育中,浙江省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沿用了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忽略了幼师教学中的主旨,教学内容多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学院派”特征较为明显,与民族传统音乐与浙江地域特色结合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民族传统音乐的把握能力。这也造成幼师毕业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把握音乐学前教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三)民族民歌教材内容稀缺,浙江民歌未被重视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材内容薄弱,不能很好地涵盖丰富的传统音乐内容。199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一共收录了浙江民歌835首,其中汉族民歌710首,畲族民歌125首。可以说,浙江的民族歌曲曲目是丰富的,但是在浙江省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曲目只有耳熟能详的几首,浙江民歌很多优秀曲目没能应用到高校教学中。这是我国和我省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明显不足,中小学音乐教材和校本课程课程中涉及浙江民歌的内容数量也很少。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就必须挖掘传统音乐用于教学,使音乐教育成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阵地。

(四)民族声乐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各级音乐教育中还不够重视

虽然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音乐院校和幼师院校等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几所主要的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师数量占比一般在20%以下,远远低于美声唱法音乐教师。然而,对幼师教育的培养是为了让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幼师教育的培养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所以各级音乐教育应充分重视民族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五)浙江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创新发展仍待突破

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充分利用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研究所、高校音乐教师针对浙江民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方式,同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最终成为便于共享传播的媒体材料。但个别地区,如畲族聚居地分散和偏僻因素的影响,畲族民歌材料的搜集还不是很完整,21世纪以来创作的新民歌还存在很大的搜集与整理空间。未列入非遗音乐的其他民歌原生态演唱方式整理方面,仍然有紧迫性和细致性工作要做。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需要掌握电脑技术又精通音乐文化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音乐内涵与先进技术的科学结合,这也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除了参加浙江民歌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外,音乐教育工作者还要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再加工,使之变成代表性强、易于学习的课程资源,如慕课、微课的开发和网络在线分享传播。

二、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策略

开发本土传统音乐课题资源,是丰富浙江学前教育内容的有益尝试,因为在学前教育中,课题资源的丰富多彩和灵活运用水平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实施水平。在浙江学前教育中开发和运用浙江民歌资源,不仅是对原有教学资源的主动性弥补,也是对民歌资源及其他艺术资源闲置和浪费的一种克服。

除了关注民歌的内在价值外,人们还要关注民歌依赖生存的乡村社会变革的路径及其所连带的文化关系,能否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之间寻找一些连接点,在加强音乐本体的传承、发展及衍变(包含对相关音乐文献的搜集)的同时,把挖掘整理这些“死”的保护转变为“活”的激发,在保护与利用中寻找合理机制。在学前教育中和儿童日常艺术培养中,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这在国外也是非常普遍的,这对非遗类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各族群众的音乐活动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他们又是传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力量。当前,我国部分音乐院校把民间表演艺术家和民乐传承人请进校园,为学生示范,这是一种很好的“活性资源”传承方法,学前教育也可以尝试。

各级音乐教育要大力培养更多民歌保护人才,培养更多民歌传承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通过他们向社会大众普及民歌,让民歌成为音乐生活和经济社会所需的艺术形式,从而保证民歌走上有效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民歌寻找“活”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对音乐教育的民歌内容融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三、结语

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作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文化先行理念,引导人们积极研究和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艺术。同时,人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这样才能在对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浙江民歌传承在音乐教育中整合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应该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抓起,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素养,这样有助于培养适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音乐人才。

(宁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