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时间:2024-05-04

何玉花

恭维语是一种语言交际用语,恰当的恭维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交际顺利,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分析因性别、年龄、文化等不同造成的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的言语行为差别。

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交际者执行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条件、认知状态和推理机制。语用学家和哲学家主要研究英语恭维回应语(Pomerantz 1978;Holmes 1988;Herbert 1989)、不同语言文化中恭维回应语的差异及不同语言社团里恭维语的区别(Herbert 1991;Wieland 1995)。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言语行为。

一、礼貌原则和恭维语

(一)礼貌原则

恭维语是礼貌性言语,它的使用受礼貌原则的制约。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体现合作原则的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准则、关联原则。如果听话人认为说话人遵守了合作原则,听话人会激活相关共有知识,挖掘会话含义,建立深层语义关联。Grice的合作原则能帮助人们理解超越字面的意义,但不能阐述人们迂回表达的含义。因此,Lakoff提出语言能力包括明晰原则(Be clear)和礼貌原则(Be polite)。他提出了礼貌三原则:

1.formality: dont impose/remain aloof;

礼节:保持距离;

2.hesitancy: give the addressee his options;

犹豫:给听话方选择的自由;

3.equality: act as though you and the addressee were equal/ make him feel good.

平等:说话者和听话方是平等的。

Leech提出了六大准则:

1.策略準则

A.尽量减少他人的代价

B.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

A.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B.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A.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B.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

A.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B.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B.尽量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Leech的间接等级理论指礼貌与间接言语之间成正比关系,人们使用的言语越间接就越礼貌。如:

1.Pass me the pen.

2.I want you pass me the pen.

3.Will you pass me the pen?

4.Can you pass me the pen?

5.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pen?

6.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pen?

国内的顾曰国研究了英汉礼貌差异,修正了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认为Leech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同自己的求同准则相似。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规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他认为,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是自贬和自谦。在语言上的表现是同一个行为有自称和他称的差异,例如探望,自称言语有拜访、拜见,他称有赏光、光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使用于交际的称呼中;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与人的教养有关;文雅的言语行为指少说脏话;脸和面子与求同准则指说话人要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脸面,和谐相处;有德者必有言指言辞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礼貌原则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

(二)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的意义

Herbert,Holines等认为恭维英语用来协调交往双方的一致性,具有多重言语行为作用,表达多种语用意义,表现期望的行为和鼓励感激等,恭维语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物的赞美,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东西方恭维语研究

恭维在中国是一种社会现象,他随年龄、性别、教育、社会地位等不同而变化。Manes和Wolfson(1981)研究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恭维现象,发现了一些规律;Herbert(1990),Holmes(1988)和Olshtain(1989)进一步研究了恭维语,发现了其存在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恭维语保持一致性,而男性则把它看作是潜在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中国的贾玉新(1997)对不同的中国人进行调查发现了恭维语的高度程式化,汉语与英语在恭维句法结构上,有的差别很大,有的则非常相似。他还认为恭维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外貌和所有物,二是成就和能力。

二、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差异

(一)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形式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则恭维语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人其恭维语的语言形式不同。Wolfson研究发现很多恭维语包含着高度受限制的形容词和动词。最常用的是带有肯定语义的“nice”“good”“beautiful”“pretty”“great”。80%是形容词,16%是动词,尤其是“like”和“love”。

英语喜欢用“like”和“love”等动词表达恭维:

I like the color of the painting.

画的颜色真好看。

汉语喜欢用副词和动词表达恭维:

You are tall.

你很高。

英国人问别人的姓名时“what's your name?”句子趋向于个人感受,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说话则委婉,善于察言观色“您贵姓?”“您高寿?”“恭喜发财!”

(二)英汉恭维情景差异

英国人初次或再次见面时“Hello,nice to meet you!”而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恭维语则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受到恭维和尊敬,如“什么风把您吹来了?”“久仰”等。西方的恭维语表达平等关系,而中国人则用道歉式的语言来表达恭维,如英语“Thanks for inviting me!”在中国却被人们习惯地表达为“您辛苦了,给您添麻烦了。”

(三)英汉恭维话题差异

Manes(1983)发现美式恭维英语中有涉及个人外貌和成就的话题,Wolfson和Herbert认为英语恭维的是外貌或所属物、成就及能力。

女性的外貌经常受到男性的恭维,这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英汉恭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英国人说“You are sexy today.”,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则可能认为此人轻佻、不怀好意,甚至会引起戒心、臭骂对方,所以中国男人一般不当面夸对方妻子漂亮,但在英国,人们却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夸赞女性。

Wolfson和Manes认为涉及能力成就的恭维是一种严肃的判断,做出这种判断的人必须是有能力做出判断的人。社会地位不平等时或有工作隶属关系的人之间,有能力判断的人一般是居于较高职位或拥有较多专业知识的人,所以下级不要对上级直接判断。而在中国,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为了讨好恭维上级,常常妄加评判称赞上级的工作。

三、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的性别、年龄差异

语言学家Wolfson对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发现无论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她们的说话方式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恭维的话题多涉及外貌,而男性之间恭维更多的则是财富。

Ye(1995)也对恭维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他把恭维策略分为四种:明确恭维,不明确恭维,非恭维和无反应。女性更多使用明确恭维,而男性更多使用不明确恭维或非恭维。关于应答,女性多采用接受,而男性多采用不接受。

在中国,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使用恭维语言的语气不同,年轻人喜欢使用感叹句和语气词,中老年人则喜欢使用陈述句。如“新款手机真漂亮呀!”与“这手机蛮好的。”同时,年轻人还喜欢一些网络新词,“赞!”“美翻了”。回应语方面,年轻人更自信,中年人的回答一般比较低调谦虚,如“长得好看没办法,哈哈!”与“谢谢!”

四、英汉恭维语的文化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与民族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功能差异

中国学者贾玉新认为,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必须以交往着共享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特点为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美国学者Herbert指出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的一致性(negotiating solidarity)。在美国,恭维语体现说话双方的一致性或平等性,而中国的恭维语则体现说话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下级对上级的恭维,以博取欢心。

(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我国社会对女性的外貌、穿着、发型的恭维很少,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品质、才能的恭维。英语中恭维的内容和对象体现在对外貌、能力、成就的恭维,更多的是对外貌、服饰、发行的称赞,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恭维。

五、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在性别、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表现。恭维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使交际双方从中获得对方的好感,以达到心理和情感的沟通,有一定的交际价值和社会意义,能增進交际双方的了解,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