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天界第一“美强惨”,杨戬为何不快乐

时间:2024-04-23

肖瑶

一个有颜值、有实力,还很有背景的人,在职场上会混得怎样?

按照当代逻辑,不说风生水起,至少一帆风顺不成问题。不止在职场,在社会上江湖中都应如此才对。否则,叫普通人怎么活?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宇宙里就有这样一人,身为正统“仙二代”,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还自带现代审美青睐的忧郁气质,帅而不油,强而不骄,人狠话不多。

至少,从配置上,清源妙道真君杨戬,应是当之无愧的神仙界男主角。

须得指出,杨戬其名闻达世人,但其人的出处来历相当复杂。民间熟悉的“二郎神”一开始并不直接指“杨戬”,而是有着不下十个形象原型,比如四川的“猎神”、佛教传说里的独健二郎、为民平水患的灌口李冰父子等等。

现如今更广为人知的“二郎神”杨戬,则是几千年来宗教信仰与民间文学发展的综合产物。在明末至清的《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各种民间戏曲的渲染补充下,杨戬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弟子,玉帝的亲外甥(一说外孙),炼过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

遥想当年,在电视剧《宝莲灯》(2005年)里饰演二郎神的焦恩俊,成为无数人的审美启迪。近20年后,古装剧里开始出现各式体态邋遢、眉歪眼斜的“帅哥”角色,都叫人忍不住拿风度翩翩、英俊端正的杨戬来作对比嘲笑之。

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杨戬仅出场两次,却依然被分予笔墨夸赞样貌:“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论功力,各神魔小说里能胜杨戬者,一只手数得出来。他通晓九转玄功,与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却比孙猴子更厉害,在《封神演义》里也仅被打败过两次。

总之,如果仙界有相亲角,杨戬的名字和照片,一定是被镶金边裱起来供在中央花坛的那种。

这样一个形象,民间对其的填补和发挥,历来都是极富想象力与延展性的。

不过,《封神演义》原著对杨戬的人格刻画其实比较单薄,更多侧重于其累累战绩与高超本领,是一个处于封神大计宏观框架下的参与者。至于这号人物的性格形成、成长背景,作者却几乎不曾着笔。

而在同样成于明中后期的《西游记》《二郎宝卷》等通俗文学,以及后来清末的《劈山救母》等戏曲里,杨戬的形象不断变换及深化。作为沉香舅舅的杨戬,还成了个惨无人道的大反派,身上亦开始浮现反抗族权、神权、父权等反封建压迫的色彩,人格个性也愈发捉摸不透,简直像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人是相信天的。这是神话得以创作和流传的精神条件,也是时代限制留下的历史痕迹。作为几乎唯一完整的中国道教神仙体系的传统神话,封神宇宙历来被不断演绎。而用今天的眼光,至少,在杨戬这号看似完美实则充满矛盾和想象的人物身上,我们看见神,看见仙,但更有必要看见一个具体、独特的人。

中式“超英”

杨戬在《封神演义》里的初次登场相当朴素,奉师命下山协助姜子牙时,他“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蹬麻鞋”,不似神仙,只像个平平无奇的青年。

第一眼见到这个年轻人,姜子牙就觉得他“超群出类”,如获至宝。当然,也可能因为姜子牙当时深陷困顿,看谁都是救星。

彼时,他正发愁如何对付魔家四将。因后者有“奇宝”,姜子牙只好“固守西岐,不敢擅动”。直到天降杨戬,他如获至宝,赶紧派去同战。

魔家四将初见杨戬时,也觉得此人“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后来闻仲见到杨戬,同样暗叹“相貌非俗”,简直是人见人惊)。几个回合后,杨戬被花狐貂吃进了肚子,这反而给他机会窃听四将计议,然后变作花狐貂,用反间计打败了魔家四将。

小时候看《西游记》,我对孙悟空最为佩服的不是那力大无穷的金箍棒,而是七十二变的神功。因为前者多依靠绝对力量,后者则包含智取成分,令人心向神往。

在杨戬身上,用得最称手的同样是七十二变,九转玄功,出其不意,制敌于无形。

好几次屡战屡胜后,姜子牙彻底依赖上了杨戬,一有事就喊杨戬,杨戬不在就六神无主。站在杨戬的角度看,三天两头来活儿,实在是有点心累。

与殷商守将张奎作战时,杨戬先故意激怒张奎,引后者挥刀砍下了自己的脑袋。杨戬毫发无损,倒是张奎的坐骑脑袋却无端被砍掉了。

张奎恍悟中计,勃然之下再次砍掉了杨戬的脑袋。这一次,真正掉脑袋的成了张奎自己的母亲。

张奎彻底疯了。而对诡计多端的杨戬来说,诛心而后灭之,从技术上会容易很多。

活捉土行孙时,杨戬变成武王的妃子勾引之,待土行孙放松警惕,浑身赤裸时,忽地“搂住一束”。

最后杀闻仲时,杨戬则变成一位老樵夫,谎称“姓李名吉”,误导商士兵远去,又诱引闻太师前往绝龙岭,以彻底诛心夺命。

可见,要用好七十二变,智商、情商一個少不了,不仅得兼顾思维和战术的灵活敏捷,有时还得做点精神上的牺牲。

总之,在武力与脑力、战术和谋略上,杨戬无疑都是尖子生。若将封神宇宙视为好莱坞动作大片,他就是穿着机甲铁铠,变幻穿梭于各界的超级英雄,颜值高,体力好,有勇有谋,懂得观察和分析战场,妥妥六边形战士。

只不过,好几次屡战屡胜后,姜子牙彻底依赖上了杨戬,一有事就喊杨戬,杨戬不在就六神无主。站在杨戬的角度看,三天两头来活儿,实在是有点心累。

姜子牙对战法戒,被后者抢走了打神鞭。土行孙、杨戬和三运督粮官郑伦先后赶到,姜子牙见状,竟索性控制四不像撤出来,在一旁让敲鼓手擂鼓助威。

还有一次,姜子牙、哪吒都被闻仲击伤,而后杨戬才出场,被闻太师用鞭狠击脑门,竟然毫发无损。这家伙,肉身与法力一样,隐藏着不可小觑的魔力。

在杨戬身上,“肉身成圣”只是外显标签,内在的隐含,则似有某種“人”与“神”的动态兼容性。

事实上,整部《封神演义》,都可以理解为一次由人间缘起的因果报应解释法。

故事自盘古死后讲起,宇宙进入荒蛮时代,伏羲、神农和黄帝代表的人族逐渐建立了对大地的掌控,并开始出现王朝,如夏商。

到了商朝末年,成汤已气数殆尽。商纣王荒淫于酒色,与此同时,掌管天上和人间事务的天庭也百废待兴,很多神位需要人来继承。

“封神榜”由此诞生,凡上榜者,都会应劫而死,由姜子牙封神后,再被天庭招录为神仙—可以理解为天庭的一次大规模扩招活动。

在封神体系里,神并不尊贵。在其之下只有人这一阶,而在其上,又有着“仙”与“圣”两种级别。

“圣”的最高领导昊天上帝,掌管人道、阐教与截教三教。阐教老大元始天尊,有12位犯了杀劫的金仙弟子,让他们去帮助西岐灭商,既可以加速殷商灭亡,也可以填补365位正神空缺的封神榜。

而我们的男主角杨戬,虽不在封神榜之上,但属于天官,助周武王伐纣后立下战功,无需经历死劫就得以封神,肉身得到了保留,属于“肉身成圣”。

在传统神话体系里,这叫作“半神”,既拥有神的无边法力、不死之身,同时也拥有人的个性与“不规则性”。

整个天庭,“肉身成圣”者共有七位,除了杨戬,还有李靖、金吒、木吒、哪吒、韦护和雷震子六人,他们可以自由在仙界和人间游走施法,跨服徜徉。只不过,论身世和天赋,这几位似乎都稍逊于杨戬。

天生异于常“神”的杨戬,没有绑死的KPI,也不稀罕到处炫耀能力,像一个早慧的天才,习惯了“无敌”,习惯了天庭的虚伪和僵硬,同时,也习惯了孤独。

孤傲的理性者

在任何职场江湖里,像杨戬这样手握N张王牌的佼佼者,按理说应该一路开挂,名利双收。

“孤”是对自身能力与自我价值的一种信任,不需要靠巴结和融入集体来强大个人战斗力,“傲”,则有着一份恩怨分明的骨气和原则在。

而在《封神演义》里,这个内向的战神似乎总是闷闷不乐,独来独往,绷着一根神经。在其他民间戏剧与传说里,杨戬的命运也并不能算幸福。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给了一句更直白的评价:“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点明了杨戬心高气傲的性子。

身为玉帝亲戚、天庭要官,杨戬却不大瞧得上天庭那帮人。对于天令,他“听调不听宣”,即服从政务和军务上的安排,比如辅助玉帝对抗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私底下却不愿与天庭往来。

反过来看,玉帝老儿似乎也不太喜欢这个大外甥。

《西游记》里,派二郎神去与孙悟空抗衡,其实最初并非玉帝本人的主意,而是观音的意思,推荐“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

除了舅甥两人之间并不亲密的关系、不大对付的性格,如果将天庭制度类比参考人间的皇家宫廷制度,甚至可以大胆一点猜测:作为天庭直系亲属的杨戬,会不会反而被掌权者(玉帝)提防,就像古代君主提防藩王与外戚?

不过,杨戬的情商其实不低,也并非真的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

他第一次制服孙悟空后凯旋,诸神前来向他道喜:“此小圣(二郎神)之功也。”杨戬则谦虚道:“此乃天尊洪福、众神威权,我何功之有?”说话有分寸,深谙职场人际相处的基本原则。

而从《封神演义》里杨戬好几次出其不意的制敌也不难看出,他虽然机智骁勇,但为人低调,从不张扬,甚至颇有几分“扮猪吃老虎”的意味。

“孤傲”的本质,其实就是自尊心高。“孤”是对自身能力与自我价值的一种信任,不需要靠巴结和融入集体来强大个人战斗力,“傲”,则有着一份恩怨分明的骨气和原则在。

杨戬表现出来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疾恶如仇,果敢强硬,凡事有自己的判断。

奉命围剿花果山时,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杨戬竟一口气将花果山放火烧了个精光。孙悟空被唐僧赶回来发现家没了“:那山上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惨上加惨。

后来与孙悟空等一起围剿九头虫,即便九头虫已负伤累累,落荒而逃,杨戬仍然愤愤不甘:“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

不过,花果山一战后,杨戬答应孙悟空不再屠杀花果山的猴儿,之后也的确说到做到。

虽然傲,但相当讲信用、讲义气,这是江湖道义的处世原则。

《西游记》里,杨戬与孙悟空两次交手。第一次见面,两人互相瞧不上,孙悟空并未因杨戬是玉帝外甥而有所忌惮。这也可以侧面说明,杨戬这个仙二代身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金光闪闪。

而第二次相见时,连狂傲顽劣的孙悟空都对杨戬胆怯了三分,他撺掇猪八戒去帮忙,八戒不解:猴哥,你比我厉害,你咋不自己去?这泼猴竟也会不好意思地说:我曾经被他降伏过,不好意思去。

杨戬对孙悟空的态度,也从“那泼妖,怎么称得起齐天大圣之职?”变成了大呼“齐天大圣何在?”

再看二郎神杨戬,将有关其身世与背景的诸多民间说法结合起来,一个充满内在矛盾性、撕裂与拧巴的“美强惨”就塑出了。

两人已经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不仅是棋逢对手的喜悦,也有一股心悦诚服的君子气概。身份名衔并不重要,甚至连先决的正反阵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的坦荡和尊严。

从“美强惨”到“恶舅舅”

《封神演义》并未详谈杨戬的身世,而在《西游记》《二郎宝卷》等文本里,杨戬拥有一個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今天电视剧里常见的“违背天条与凡人相恋”,最早就出现在杨戬母亲云华天女身上。有一说其母云华是“华岳第三女”,即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的三女儿,偷偷与人间灌州府的凡人杨天佑相恋,生下了杨戬,也触犯了天条,被玉帝镇压在了昆山之下。《西游记》里这样概括: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

正是为了劈山救母,杨戬拜了玉鼎真人门下,此后又得玄功秘法,结识梅山七兄弟,担山赶日,灭杀金乌,锋芒毕露,所向披靡。

然而,他最终没能成功救下母亲,甚至目睹母亲惨死于自己面前。放在普通人身上,这该得是多么超负荷的打击,主角要么黑化,要么自毁。

今天有个网络流行词叫“美强惨”,指颜值能力样样不差,偏偏命运多舛,忍受心志与情感的磨砺的人,比如注定要面对自己身世真相的萧峰,《琅琊榜》里忍辱复仇的梅长苏。他们身上颇有种“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的孤勇和悲壮感,也具备黑化的“黑莲花”潜能。

这是一种能力与命运的内在矛盾感,蕴含着东方传统美学热衷的悲剧性。尽善尽美,善始善终,不够真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金尊,不具备“肉身”的七情六欲,也不够可爱。

再看二郎神杨戬,将有关其身世与背景的诸多民间说法结合起来,一个充满内在矛盾性、撕裂与拧巴的“美强惨”就塑出了。

《西游记》《封神榜》两本神魔小说,对杨戬的形象刻画都是偏正面的,但在清末广为流传的“沉香救母”故事里,杨戬却几乎成了个反派—神仙男神“塌房”了。

“宝莲灯”的故事里,杨戬不是家中独子,而是有一兄一妹。继其生母与凡人相恋被镇压昆山后,杨戬竟又亲手将与凡人相恋的妹妹杨婵压入了华山。后来,身为舅舅的杨戬还百般阻挠自己的亲外甥沉香救母。

恩怨轮回,叫人捉摸不透。二郎神杨戬与沉香的关系,也重复了杨戬与舅舅玉帝的纠葛关系,像是一种人格的反噬和矛盾,多少有点精神病变。

1999年的动画片《宝莲灯》里,杨戬简直成了一代人的童年阴影。他不近人情,冷面无私,一切谨以天条天令为行动准则,丝毫不糅入个人的意志与性情。

不过,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也只不过是在天庭的法度与秩序内坚守“正义”。

其实“封神”这个概念,本就是为维护天庭结构与权力所设。天规天条亦是封神榜所化,不问善恶与恩仇,不讲“人道”,只有规则。后来,商王朝那边的不少“恶人”死后也被封了神,大抵也有此意。

玉帝本身,就是这副秩序的最典型代表。作为天庭的主,历经上亿年修炼,“天道合一”,他的心智早已足够冷硬,喜怒不形于色,不为人间天上任何风吹草动所扰。

对杨戬而言,在自己的母亲、妹妹与外甥等一系列伦常悲剧发生后,他心中的积怨与苦闷,似乎渐渐找到了来头。

铁面无私的玉帝舅舅为维护天规,害死了他的亲妹妹、杨戬的亲生母亲;而在惯性与理性的双重因素下,杨戬自己也无法完全放下对天规与名利的恪守。这种矛盾性本身是无法用天条天规解释的,而是独属于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他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与迟疑,既不屑与天庭为伍,又不敢对天一战。还是拧巴。

如果说,“恶舅舅”代表古板僵化的一边,“愤怒的外甥”则代表锐不可当的新生力量,但同时,也伴随着撕裂与冲破的痛苦。

反观看似命运更顺的杨戬,却总是一副深仇大恨的模样。在老对头孙悟空面前,他倒是没有摆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因为他知道,并非掌管天上人间的,就是正义和真理。

杨戬不在封神榜主名单里,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旁观、凝视与反思的角色。不知道后来民间戏剧为他添加的“第三只眼”是否略有此意,总之—用第三只不言不语的眼睛去看封神秩序,或许又有新解。

从神坛走下来的人

要在杨戬身上体悟这一层性格底色,他与一个人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说道,即我们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两人不打不相识,从敌到友,颇有点“英雄相惜”的意思。这种关系在我们熟悉的江湖武侠里并不罕见,而所谓“江湖”,是以人而非神为主角的,强调的是人性与社会性。

人性之中,除了心机与城府,至少还包含最基本的善意与感性。

坊间甚至有一种说法:杨戬第二次与孙悟空相会并非偶然,实乃故意。孙悟空收拾九头虫时,杨戬恰好带人在附近打猎。要知道,灌江口在四川都江堰,《西游记》里的祭赛国在西牛贺洲,按照小说里的说法,应该在印度附近。

世人对杨戬这些“小心思”的揣测,比神话本身更有意思。人们更愿意相信,杨戬其人,并非如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冷硬、古板,而是有着自己的欲望和城府,也因此有了“人味”和魅力。

再往下深究,杨戬与孙悟空,在命运底色上或许有着更为相似的一层:叛逆。

孙悟空原非圣徒,乃泼猴也,天性顽劣,它凭着一股文明人都未必能做到的毅力与韧性,生生挺过了这五百年。

所凭借的,一定有一股坚定的复仇野望,而不是什么取经致圣的梦想。

人们爱孙悟空,因为他不循规蹈矩,他有愤怒和天真,大闹天宫象征着自由、叛逆和野性。这是中国人文化性格里长久被压抑的东西。

反观看似命运更顺的杨戬,却总是一副深仇大恨的模样。在老对头孙悟空面前,他倒是没有摆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因为他知道,并非掌管天上人间的,就是正义和真理。

他有自己的判断,也不甘被原生立场束缚。

后来,当他亲眼看见妖猴遭五百年囚禁之刑,难免感到兔死狐悲,虽然自己没被压,却异常生出一股同病相怜的悲情来。

2017年的奇幻电影《悟空传》,其改编的原著小说里有一句话:“杨戬羡慕那只猴子,他也很想这么用尽全身的力气骂一次。”虽然是网文,但亦折射着民间对杨戬的一种解构—在“神”与“人”两种性情之间的拉锯与冲撞。

在2022年的电影《新神榜:杨戬》里,二郎神选择与沉香并肩作战,利用师傅给自己在眉心加的“神眼”/“天眼”,最终打败了师傅玉鼎真人。

这又成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弑父/弑君式反叛故事。

源自西方古希腊悲剧的“弑父”概念,为不少精神分析心理学提供了文学模因,其蕴涵的对父权的反抗、对权力意志的反抗,则必然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但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式弑父故事,恰恰就是封神宇宙里的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哪吒要找李靖算账,杨戬与玉帝的情结仇怨,都被设计为“弑父”的尝试。

这些创作有勉强自圆其说的,也有站不住脚的。三年前那部名噪一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也未能真的完成弑父意志。

只不过,对于渴望从神话中提取历史意趣甚至是秘密的后人而言,不管是弑父的遐想,还是与孙悟空的微妙交联,都从侧面完成了一个有人格弧度的杨戬。

哪吒要找李靖算账,杨戬与玉帝的情结仇怨,都被设计为“弑父”的尝试。

鲁迅曾认为,《封神演义》一整部小说,其实都是“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商周之争只是一个壳子,故事真正想要传达的,是平民平等意识的觉醒。

源出封建时代以来两大主流宗教之一的道教,封神宇宙第一次对自家的神仙体系进行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梳理。而“封神”其意,本就蕴含底层打工人的特点,众神(生)被动或主动地,为了“上岸”疯狂内卷。

从“神创造人”的年代走到“人创造神”的年代,我们用了几千年;如今,从不断被改写的神话里,从反复被咀嚼、凝练的神仙人物中,我们都可以更自主且自由地,拥有杨戬那本不存在的“第三只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