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黄茗婷
世人印象中的姜子牙,有好几张面孔。
他可以是创业接连失败,卖面、开饭馆、卖牛羊都失败,干啥啥不成的“笨蛋老人”。
他也可以是手执打神鞭、展开杏黄旗、开榜封神、“救众生免于灾难”的万神殿领袖。
他还可以是史书古籍中那个驭马率军攻打商都朝歌的绝命军师,是周朝“享年八百庆长春”的开国元老,是掌握周朝实权、被武王尊称的“师尚父”。
在神话小说中,姜子牙的出场给古典小说撕开了一道浪漫主义的口子;在千古历史中,姜子牙歼敌建国的名臣形象,为后世仁人志士提供了一处寄托现实主义政治理想之所。
在近期热映的《封神第一部》中,演员黄渤是如此理解他所饰演的姜子牙的两面性的:有勇有谋,所向披靡,但又像普通老百姓和大多数文人骚客那般,长年不得志。
在这两种充满张力的“人设”之间,存在许多空白。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反差感”。历史和虚构作品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成就了姜子牙的诸多面目。这让外界好奇:姜子牙到底有几副面孔?
“子牙此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一出场便带有神话色彩。
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却道行不高。他向元始天尊商量下凡尘时,自陈“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师尊收录”。
在这番自述里,多少看得出姜子牙自认为是庸才、无用,但也清高、衰老、无欲无求。
但天命不可违。元始天尊命姜子牙下凡寻找“天下共主”,还赠其封神榜、打神鞭、杏黄旗,以及“四不相”。
四不相原是元始天尊的坐骑,为何元始天尊如此“厚礼”赠予?
不是因为师徒情深,原因很简单,姜子牙道行不高,连保护自己也成了问题,而四不相正是在杨戬、哪吒等人物出场前,肩负起保护姜子牙的职责。
寥寥几笔,姜子牙“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感刻画了出来。但《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姜子牙的真实形象,几乎差了哪吒加杨戬等人的总和。
谈到姜子牙,首先要明确的是,和哪吒、杨戬、申公豹等《封神演义》的角色有所不同,姜子牙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相传姜子牙是功臣之后,其先祖曾辅佐夏禹治水。关于姜子牙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诗经》当中。《诗经·大雅·大明》写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
姜子牙在历史舞台上甫一登场,便是“高光时刻”。区区“鹰扬”二字,就突出了作为西岐军师的姜子牙鹰击长空般的气魄。加上其辅佐武王、攻朝歌、擒纣王的功绩,姜子牙智者、谋略家、开国元老等形象,便跃然纸上,流传千古。
中国文人,向来有追忆千古风流人物的传统。姜子牙便是一个被后世频频提及,并不吝赞美的人物。
《史记》记载:“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尚书·周书》为姜子牙的功绩连书五篇。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史浩撰写的《尚书讲义》认为,《泰誓》之“泰”,通姜太公之“太”,也即这是以姜子牙意志起草发布的,伐纣之功归于太公。
孔圣人尊称姜子牙:“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孙膑则在《孙子兵法》中对姜子牙给予了极高评价,“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将建立周朝的功劳安放给了姜子牙潜伏于朝歌的情报收集工作。
没想到这个白头老翁还做过间谍。如何做间谍?在著作《号令群神》中,李天飞是这么理解的:“史书记载,他(姜子牙)在朝歌杀过牛,还在孟津卖过酒。”
朝歌,殷商都城,纣王政权之根本,而孟津,军事战略要地,“武王伐纣的必经之处”。这两处殷商朝野的“心脏”和“大动脉”,官宦军兵的一举一动,百姓營生的一木一草,尽收太公眼底。
情报工作与姜子牙后来投奔周朝有何关联?李天飞猜测,“是不是因为被发现了,情报工作没法做了呢?这就是历史的谜团了”。
但这种暧昧不清的叙事,恰恰是历史给后世留下的一记伏笔。数不尽的风流逸事,道不尽的朝野风云,都在这个历史的空白处,生出了花来。
姜子牙在文学作品中的多变面目,便是从这道历史口子里被后人浇灌出的一朵花。
《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姜子牙的真实形象,几乎差了哪吒加杨戬等人的总和。
姜子牙在封神叙事中为何武艺不及真实原型?姜子牙为何成为了“干啥啥不成”的倒霉蛋?似乎一切的虚构叙事,都可以从“吕牙在殷”的历史伏笔中生发出来。
姜子牙下山,正式拉开了封神叙事的序幕。但著书者有意将姜子牙的前半生刻画得颠沛流离。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下山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他需要适应凡尘生活,却经历了种种困难挫折。许仲琳还为姜子牙安排了一桩“倒霉”亲事。在旧相识宋异人的介绍下,姜子牙与是“黄花闺女”但也已六十又八的马氏成亲,成为了“怕老婆的男人”。
成家后,姜子牙尝试立业。但他卖面,面粉被练兵的打翻了;开食肆却门可罗雀,酒肉坏掉了;卖牛羊却赶上朝廷禁令。最后依靠算命,识别并追打琵琶精,“一打成名”,让他来到了纣王面前。
搞事业不成,家里又有恶妻坐镇,姜子牙在《封神演义》前期的形象,可谓窝囊。但姜子牙的窝囊,在《封神演义》错综复杂的情节叙事中,是有其动机依据和人物逻辑在的。
严谨来说,姜子牙的“窝囊”,更多是源于外界祸患。在诸侯割据、军事动荡的背景下,姜子牙的几次“创业”都因朝廷、军营插手而滑向失败。
小人物的身份、倒霉蛋的际遇,正是那些在暴君统治下的无数百姓的缩影。纣王荒淫无道,酒池肉林戏宠妃,大兴土木造鹿台,徒留百姓生灵涂炭。在这样的昏君暴政下,姜子牙的政治生涯的开启,偏偏离不开自己的老本行—行占卜算命之事。
在元代历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姜子牙是被近臣推荐给纣王的。臣子告诉纣王,街上一位占卜老人,成功算出了前来买卦的女子为上界金星。纣王知道后,令左右去宣卖卜先生。而在《封神演义》中,这一情节则被编撰为“火烧琵琶精”,让纣王闻知其人,也让苏妲己记恨之。
作为周朝间谍,要行奸细之事,行事低调谨慎是首要之务。这样窝囊的“人设”,其实是姜子牙从事间谍行为的保护色。
自古帝王多疑心,只有看起来像个笨蛋,才可能让智力超群同时也疑心重重的纣王放下猜忌,方便自己接近纣王、行间谍之事。姜子牙这般委曲求全,如今看来多少是大智若愚。
姜子牙的智谋,在历史上得到了长时间的“官方认定”。
《史记》在刻画诸侯会师、对阵商兵的场面时,写道“武王使师尚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刻画了姜子牙带队冲锋陷阵的勇谋与气势。
作为周朝八百年开国元老、军师,姜子牙的地位大概在汉代便开始得到王朝的认可,甚至被奉为“武神”,与被尊为“文神”的孔圣人相提并论。
在民间,对姜子牙的推崇最为标志性的是太公庙的存在。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号令在磻溪—姜太公钓鱼、偶遇伯乐周文王典故之地,建立太公庙,直到开元盛世工程完毕,唐代国家祭祀中也不落下姜子牙的份。通过对姜子牙的祭拜,帝王求贤若渴的心思不言自明。
姜子牙“武神”“军师”传颂千古的叙事,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最明显的是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淡化了姜子牙的智,反而浓墨重彩地渲染姜子牙的“愚”“怯”。
在世代更迭过程中,虚构作品中的姜子牙的面目,为何会离历史越来越远?
后世一般将这种转折点的发生,指向明太祖朱元璋的有意而为之。到了明朝,与丞相职位一起被废除的,还有“武神”姜子牙。
明太祖将建立太公庙、封姜子牙为武成王,视为陋习。但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明太祖之意并非只是废除陋习,更多的是反驳周武王、姜子牙等人所提倡、力行的民本思想,以及后来赞赏姜子牙的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念。
作为周朝八百年开国元老、军师,姜子牙的地位大概在汉代便开始得到王朝的认可,甚至被奉为“武神”,与被尊为“文神”的孔圣人相提并论。
太公庙的存在,多少是对帝王绝对权力的挑战。明太祖于是下令罢“武成王”名号,废专庙祭祀,改为从祀帝王庙。
但“武神”身份无法空缺,毕竟朝政需要武神坐阵,民间需要神明保佑。相较姜子牙的民本思想,历史上另一威武名将关羽,及其千古流传的忠厚仁义精神,符合一名从破落户走向帝位的君主维护自身政权的想法。在明太祖的扶持下,关羽取代姜子牙“上位”,成为新一代“武神”。
从历史上看,姜子牙位于权力最内层,却并不足以在那个宗法封建社会中成为权力核心,但因其与周武王的关系及建国功绩,他可以向王借权,甚至也可以约束权力。
他是绝对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桥梁,这种伴君的角色,在历史创作中往往是最具张力的,如三国的诸葛亮、明朝的海瑞、晚清的张廷玉。
从“吕望兴周”,到姜子牙被罢黜“武神”而在民间神话中执掌“封神”,看似是众神之首,实质是当时的朝代再也容不下一个以诸侯封王的智者。
后世之人总是借姜子牙的身份来表达对政治、社稷的理想,但姜子牙的身份地位又會随着历史走向和时代思潮以及帝王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借古讽今,向来是古代不得志文人抒发委屈的手法。不只是姜子牙,《封神演义》一书,看似是写商周朝代交替,实质是借人神鬼妖故事,隐喻反对当时明朝皇权的加强。
这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写,“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余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
姜子牙,是仁人志士的政治寄托,其形象演变,也是时局社会心理的折射。到底姜子牙有多少副面孔?恐怕在后世还会有不同的答案。
至于姜子牙的封神故事,读罢谈笑即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