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类的进化不完全

时间:2024-05-04

马里奥·加西亚·巴图艾尔++++刘梦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都生活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并且早已告别了贫困与饥饿的生活,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不断地进步,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地提高。不过,人们越来越长寿,是否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了呢?或者说,现代人的身体素质是不是就一定比原始社会的人好得多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一定比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方式更为高明,也更适合人类呢?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在他的新书《人体600万年史:科学视角下的人类进化、健康、疾病》中,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是如何从灵长类一步一步进化成为了现代的人类,以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出现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利伯曼教授还明确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对于帮助我们解开上述的种种疑问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利伯曼教授在他的书中写道,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在医疗技术和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人们的整体健康状况跟以前比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人类的进化不完全,也就是说现阶段人类的进化已经追赶不上社会环境的变化了。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Ⅱ型糖尿病、肥胖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疾病,而出现了失眠、近视、背痛、过敏等症状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在早期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Ⅱ型糖尿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利伯曼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常见病,都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失衡有着直接关系。在之前的几百万年中,人们的身体机制为了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但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们的身体机能还没进化到能完全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因而才产生了种种的问题。

让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Ⅱ型糖尿病的成因,Ⅱ型糖尿病原名叫作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目前在全世界各国都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由于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等原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由于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人的血糖升高,最终患上Ⅱ型糖尿病。这类病的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一些乏力和口渴的表现,但若患者不能及时发现和接受治疗,可能会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不过,好在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医学界很早就掌握了诊断Ⅱ型糖尿病和控制住病情的技术,才让全球数百万的糖尿病患者保住了性命。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有这么多人得糖尿病?而原始社会时期就没有人得糖尿病呢?其实,这都是人类的基因在经历了数万年的自然选择下的结果。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基因就已经大致确定了下来,而这种基因的确定也适应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靠着刀耕火种生存了下来,他们以谷类、豆类、蔬菜为主要食物,这些食物能为生存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并以动物、野果、坚果为副食,提供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其中多余的营养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人体内,帮助人们抵抗严寒和饥饿。当时的人们没有糖尿病,是因为当时的膳食结构对应着大量的体力劳动,狩猎和耕种都是极其消耗能量的生产方式,人们需要摄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来保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久坐不动的生活并不适合我们

在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靠着打猎、捕鱼和采集的方式游牧为生,为了寻找更充足的生存资源和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不断迁徙。在这样的生活状态持续的几百万年中,我们祖先的身体、行为、生产方式在自然选择之下,在进化过程中越来越能适应当时的生活环境。

与原始社会时期每天都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相反,现代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坐着度过的:上班坐在写字台前工作,下了班坐在私家车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回家,回了家坐在餐桌前吃饭,吃完饭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们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饮食习惯并没有什么改变,早期人们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无法保证稳定的食物来源,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在有条件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让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脂肪,以提供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身体所需的能量,确保在连续几天没能捕获猎物的情況下,也不至于饿死。但如今,现代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足以消耗掉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了,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肥胖症和糖尿病这些由于营养过剩而造成的疾病。

全新世的到来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距今11700多年以前,全新世(Holocene)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到现代人阶段。全新世中全球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出现了大量的消融,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喜寒动物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有些甚至已经灭绝,这对于早期人们的打猎活动造成了影响。但与此同时,全球气温的升高又促进了植物的生长,随着农业的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从此进入了农耕文明。农耕相对于游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且聚族而居的稳定生活,也让当时的人口有了大规模的增长。

但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普利策奖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曾经写道:“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大的失误。”他认为,虽然农业的产生使得社会人口数量增加,但更多的人口也就意味着人们要种更多的粮食来养育后代,导致当时人们的饮食水平普遍下降。并且,在过去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时,可获取的食物种类繁多,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较为均衡。而到了农业社会,人们的食物主要是富含淀粉的农作物,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所以也导致了人类的体质在不断下降。戴蒙德教授表示,人类体质的下降并不是他无端的猜测,而是有据可查的。从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现的古人遗骨上可以看出,在冰川时期结束前的狩猎采集族群的男子平均身高是177.8厘米,到农业兴起后的几千年,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降到了160厘米,直到现在也还没恢复到古代的水平。而人们聚族而居的生活,也加大了单位空间内的人口密度,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提供了条件。

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看来,农业文明是人类史上第一种文明形态,从人类历史的宏观角度去看,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它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在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期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对人类的进化过程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到了农业文明发展的后期,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也暴露出了农业社会的诸多弊端。

工业文明对人类影响深远

在人类发展史上,在农业社会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形态,那就是工业社会。16世纪末到17世纪期间,英国的采矿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单靠人力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直到1769年,英国工程师詹姆斯·瓦特(1736-1819)制造出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将其用来将矿井里的水抽出来,随后不仅是在采矿业,蒸汽机还在冶炼、纺织和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不断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工业文明的出现不仅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用自动化的机器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将人们从以前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对人类的进化历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据统计,1750年,也就是在蒸汽机发明之前,世界总人口数约为7亿,人们主要以耕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为主,从事着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机器化大工厂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农民抛弃了土地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加快了当时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后,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再加上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当时的人口出生率和婴儿存活率都要远远高于以前,到了1800年,世界总人口数已经突破了9亿。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表示,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当人们在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好处的同时,却没有想到,他们的身体还没能完全适应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在过去的几十万年时间里,早期人类开始走出广袤的非洲平原,有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欧亚大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肤色、外貌特征和語言文化,而短短几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造成的改变,绝不亚于过去这几十万年。

现代的都市生活并不适合我们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开始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大城市。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被不断地破坏,而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也为传染病的肆虐创造了条件,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性。

人类在进化中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现在,社会变化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进化的速度,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现代社会实现同步了,但人们的进化程度还停留在农耕时代,这两者不同步所造成的问题也渐渐显露了出来。比如,以前人们进食偏向于高热量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因为当时仅靠打猎和采集并不能持续稳定地获取食物,种植农作物也是在靠天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就能让人颗粒无收,所以人们要尽可能地多摄取热量,并将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这样才能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生存下来。然而,现代人已经摆脱了饿肚子的烦恼,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是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拼命地摄取高热量的食物,要吃到撑才停止进食。

进化不完全对我们的影响

利伯曼教授将上述情况总结为“人类的进化不完全”现象,“进化不完全”并不是说人类已经开始退化了,也不是说人类在进化中所经历的“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和“头部越来越大”这些变化都失去了意义。“进化不完全”主要指的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太快,留给自然选择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而导致人类不能及时对环境做出适应性改变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发生着急速的改变,而人们身体机制的调整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进化不完全”给人们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身体方面的各种病症。人们可以提前预防这些病症,也可以通过治疗来改善病情,但就是不能彻底排除患病的可能性,因为这些致病因子正是人类基因中自带的。就好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等方式来预防很多传染性疾病,也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住病情,但我们无法彻底排除人们患上这些病的可能性。

早在1795年,法国科学家孔多赛侯爵就预言:未来在医学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们的寿命将会无限期地延长。但现实并不如他预想的那么美好,甚至还要更糟糕。自195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升高,像Ⅱ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冠状动脉疾病、自闭症、过敏症、大肠克罗恩病等病症还依旧没有办法根治。

模仿古人的生活方式

既然这些病都是因为人类进化不完全而导致的,现代医学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利伯曼教授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按照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效仿祖先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放弃空调、沙发、床垫这些让生活变得更舒适的事物,而是要在生活中寻找到一种平衡。比如,出门不要总是开车,近一点的地方可以尝试着走路过去,多走走路可以帮助我们延缓衰老;没事的时候,不要总是窝在床上或是沙发上,这样就不会经常背疼了;用新鲜水果代替冰淇淋作为零食,因为冰淇淋中有很多食品添加剂,而新鲜水果则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买鞋子的时候,不要选那些设计很复杂,功能性很强的鞋子,越是这样的鞋反而越伤脚,要知道,我们的祖先赤脚行走了数万年都没有什么问题,在开始穿鞋子以后,人类的脚趾骨骼反而逐渐变脆弱了。

我们的祖先没有运动锻炼的习惯,是因为在当时连活命都是个问题,他们忙着迁徙、打猎、躲避野兽都还来不及,根本没有多余的体力和时间来做别的事情,运动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所以,在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就没有遗传到热爱运动的基因,我们天生是能坐着就绝不站着,能躺着就绝不坐着,在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下,我们才明白适当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于是才强迫自己动起来。

即使进化到了今天,人类的身体机能也还称不上是完美,但我们也照样在地球上好好地生存了下来,并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尽管人类的进化不完全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类会过得更舒适、更安全、也更健康。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