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让-保罗·昂托旺++吉尔斯·马丁·绍费耶
这是一个奇女子。从龚古尔文学奖到香奈儿传记,从抵抗运动到《时尚》杂志主编——一个叛逆女子用笔书写下她的千面人生。
埃德蒙德彼时在《时尚》杂志做主编。
从巴黎到马赛,再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和埃德蒙德争夺法国女文豪的头衔。回望其一生,这个名号可谓实至名归:饱受争议的作品,无可挑剔的姿容,1966年凭借第一本小说便随手摘下的龚古尔文学奖,金属般富有磁性、即使调笑也带着高傲的嗓音,言谈间流露的迷人意大利腔调。她所交往的人中有共产党掌权者,也有资产阶级望族,有西西里的“猎豹”,也有社会主义战士,甚至还有流亡没落的中欧国家王子。
而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光环背后,埃德蒙德还有一身显赫的家世。她的家族从肥皂商起步,逐渐发展为影响一方的世家大族,家中培养出众多金融家、企业家与外交官。宗教方面,她的哥哥是一位神父,与各大教皇来往密切;政治领域,她的姐姐塞普里安嫁给了德拉戈王子,并因此与墨索里尼的外交部长齐阿诺伯爵相交甚密。在这样的家世标签下,人们很容易忽略这位生来叛逆的女孩打小就表现出的特殊品格。她关怀一切世间疾苦,拥有坚定的世界主义胸怀,在二战期间志愿加入外籍军团,并被授予军功章。若这些经历仍无法细致描画,那么加上《时尚》杂志主编的名号、马赛市长妻子身份,以及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的光环,人们便不难看到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辉煌,也便能理解她的人生路上前仆后继的人和事。
1978年在11月,埃德蒙德与加斯东·德费尔在圣马洛。1966年,这位马赛市长宴请龚古尔奖得主,他们在那时坠入爱河。
传奇人生
战争爆发时,她20岁。那个年龄的女孩一般会穿着蕾丝裙,戴着白手套,就像舞会上的公主。但她不一样。那时她父亲正要取代阿列克西斯·雷杰当上法国外交部秘书长,她则上前线做战地护士,后来负伤。她没有退缩,而是继续为抵抗运动斗争。从1944年龙骑兵行动开始到战争结束,她一直在坚持战斗。作为一名战地护士,她照料了不少战士,变得非常有名,尤其是在捷克附近参加战斗时,她学会了当地语言,成为了国外军队的荣誉下士长,并获得了法国十字军功章和最高指挥官勋章。
战后,她又重新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名媛,她问自己什么才是她想要的生活。这时,《费加罗》的版面上不会出现她订婚的新闻。处世圆润的她犹如小猫一样柔软灵活,她开始向媒介发展。她的地址簿中有不少女性杂志出版社的地址,这些杂志都向她敞开怀抱:从《她》到《时尚》。六年的时间,她成为了主编并开创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事实上,埃德蒙德身上确实有着自斯塔尔、乔治桑等人之后开始流行的法国女性特质: 才华中掺杂世俗,无畏伴随着野心,果敢中带有些自负……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她独特的经历。
她选的照片、写作的传奇中流露着独特的风格,彰显着她的精致。她不抄袭别人的经验。她邀约最好的摄影师,聚集最优秀的作家朋友,却并没有给别人承诺过什么,但他们还是来支持她。她从不畏惧顶住压力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学和艺术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这个世界。所以,去做吧!有一次,她在柏林墙上放置了一些模特人偶;还有一次,她把黑人模特的照片当作杂志封面。这对于那时的康泰纳仕媒介集团来说还是个惊世之举。
她被辞退后,兴趣转向文学写作。她想要写一部个人传记,充足的时间给了她写作的条件。她的第一部作品《忘却巴勒莫》讲述西西里人离开故乡到纽约的曲折故事,可谓一部全景描绘。美国、西西里、爱情、文字、悲伤……她的作品很快取得成功并获得龚古尔奖。此后,她开始了第三段职业生涯。
1972年,与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
她出入康朋街的试衣间,也流连马赛的玫瑰潮;她了解时尚先锋香奈儿,也亲近沙漠浪女伊莎贝拉。也正是这种气质,成就了她无法模仿的生活轨迹。在政治活动中长袖善舞,在上流社会里左右逢源——电影名导卢奇诺·维斯孔蒂、珠宝大亨佛杜拉、知名富商贝尔纳·塔皮、政界巨头让-皮埃尔·舍韦内芒,都曾与她有过人交情。
在她的作品《阿德里安娜》中,德国纳粹国防军爱上了有名的巴黎服装设计师,有点像香奈儿或是阿列蒂的故事,这部作品获得了成功。此后,她又创作了两部作品,讲述伊萨贝拉·诶波哈特的生活:伊萨贝拉是个瑞士女孩,皈依了伊斯兰教,乔装打扮成男孩,穿越北非一条河流的时候,被洪水淹死,死时27岁。尽管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冗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彰显了她的才华。她为人们呈现了闻所未闻的故事。她的作品说明了她的学识。她的性格敢爱敢恨,不需要别人去诠释她作品的精妙之处。她是具有自由心灵的女人。
1950年,她加入《时尚》法语版编辑队伍,1966年,她因选用黑人模特做杂志封面模特而被解雇。
风流女杰
她从不把爱情看得太重,在这方面出奇的开放。从那些她未曾否认的流言蜚语中,我们便能窥得一二。比如莫里斯·德吕翁,在邀她共同编写《邪恶王妃》剧本之前便钟情于她。著名文艺评论家马修·格莱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们:“他出色、耀眼;她审慎、热情、而又迷人。这是一对完美爱侣。”但她最终在1973年嫁给了加斯东·德费尔——这位传奇人物在政治决斗中惨败,情场上却颇可得意。
围绕她的流言自然远不止这些,但向来处事大胆的埃德蒙德仍然我行我素。与她同为龚古尔奖评委会成员的弗朗索瓦·努里西耶就曾私下提及,她对一位利比亚陆军上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另一位性情暴戾的摩洛哥将军也曾在她的风流韵事中添上一笔。更别提她和女外交家帕梅拉·哈里曼为男人争风吃醋的事迹。这些事情的真假尚无定论,不过在这些才华横溢又风情万种的女人身上,流言蜚语总不会停歇,真真假假又何必在意?引用一句英国人常说的话:别让真相毁了好故事。
总之,这个女人游戏人间,与任何人、任何事都能擦出一段火花。她爱笑,幽默,博览群书,乐于助人。对于那些曾经仰慕追随她的人来说,看着她美丽的容颜随时间老去,耀眼的精神因年岁暗淡,无不是一种心碎。
当年的埃德蒙德,怀着一片赤子之心走上人生道路。彼时她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却生来带有司汤达式的敏锐。比起臣服于生活,她更爱把弄命运。她参与抵抗运动,与未来的塔西尼将军并肩作战;她作为记者奔赴前线,在战场上英勇负伤;她蔑视世间一切的懦弱。如今的时尚界人士也仍能记得,她欲将黑人模特带上时尚杂志封面时的决然姿态。在这方面,佛朗索瓦丝·纪鲁本可与她比肩,然而纪鲁却没写出《忘却巴勒莫》或《阿德里安娜》,而这些才是真正的“夏尔精神”所在。如果非要说埃德蒙德像谁,那便是作家路易斯·德·维拉龙卡,但她的出现又盖过了维拉龙卡的风头:挽起的发髻,浪凡衬衫,两挂珍珠项链……人们叫她“小路易斯”、“玛丽莲·马尔罗”,也叫她“加斯东·德费尔夫人”……这些称呼似乎指向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流连发廊、谈笑风生、左右逢源;另一个埋首创作、艰苦卓绝、积极斗争。而这两者又在她身上完美结合,如两个不分日夜轮替上台的歌者,你方唱罢我登场。
1982年,德费尔夫妇受到教皇让·保罗二世的接见。
保罗·莫朗的酸讽
时至今日,埃德蒙德的作品仍然风靡世间。《香奈儿传》为世人还原一个不一样的时尚先锋,《忘却巴勒莫》也在每个去过或将去此地的人心中留下一笔印记。尽管她同情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但在龚古尔委员会的席位上仍坚持公正,从不因自身的理念导致评判的偏颇。
这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女人。她总能跳脱一切束缚她的枷锁,用过人的才华、享乐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思虑来创作。尽管出身显赫,却勇于坚持和家族利益背道而驰的阶级信仰。
总是发表尖刻言论的保罗·莫朗,一直因这位“德拉戈王妃”的姐妹竟抛弃自己显赫的家世而投入阿拉贡的怀抱感到愤慨。但事实是无论莫朗如何努力,都逃不脱小资产阶级的标签;而对此番言论毫不在意的埃德蒙德,却成为了真正的女王。
在她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多数时间里她住在位于普罗旺斯郊外的房子中,那栋房子并不像人们后来购买的那种,而像很久以前就有人住的房子。她仍然写作文学评论,但是不再受到别人的打搅。她是名人的女儿、妻子,她本身也是名人。她可能会被人嫉妒,但更多是被人尊敬。优雅迷人的她成了一个时代抹不去的风景。
[译自法国《快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