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一代外来群体

时间:2024-05-04

艾伦·保罗

我的母校是密歇根大学。大一时,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探索宿舍之外太远的地方之前,周围的人都年纪相当,处于相同的人生阶段。这种感觉很奇怪。无论你往哪儿看都像是自己在照镜子。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再也没有这种感觉,直到我们搬到北京,住进了一个似乎人人都来自西方、年龄40出头、有两三个2~10岁孩子的居民区。

这群人是我们在北京社交生活的中心,他们代表了一个经典的外派群体——正处于事业中期的成功人士,通常拿着高工资、被老板外派到异国他乡打头阵或进一步扩大市场。不过,这类传统的外派人员正在受到威胁,北京的另外一个外派群体正在不断壮大,他们更年轻、更愿意四海为家,工资也更低。

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年轻外派人员正在爆炸式地增长,他们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炙手可热。很多人大学一半业就来到中国,有些是为了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有些则是为了学习中文或是验证一下在有关中国研究的大学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还有人只是因为想在简历上写上一笔,以便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外派人员年轻化的趋势并非中国独有。管理咨询公司ORCWorldwidc的执行副总裁杰弗里·拉塔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从事员工调配的人经常讨论此事:公司喜欢把更年轻的员工派到海外,因为他们薪酬较低、搬家更容易、没有太多的家庭问题由于每个行业都变得日益全球化,对外派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2008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的全球员工调配趋势调查显示,现在已婚和有子女的外派人员比前几年要少,而年轻人常常积极地争取外派的机会,甚至会接受较低的外派福利;他们把这看作是获得经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除了被雇主派到海外的人员,“自派”出国的人也在激增。有很多人是在国外开始了正式工作,他们最初出国的时候是学生、实习生甚至是背包客。

如今,在北京随处可见异国大学生或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一边在北京教授英文或是在大学里学习中文,一边体验这个城市的生活。其中很多人会在这里呆上一阵子,之后回国或是继续自己的旅行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长期驻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里的环境更有助于他们进步和尝试。

三年半前,28岁的葡萄牙姑娘圭玛雷斯来北京时是做三个月的实习生,而现在成了奥美公关公司的一名咨询师。

她说,在中国工作三年获得的经验等于欧洲的两倍,因为这里发展太快了,交给她的职责很多,工作环境也很不同,欧美国家不会向新人提供这样的机会。现在欧洲的就业市场不太好,毕业生甚至很难找到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里是开始职业生涯的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地方。

28岁的坦德勒已经在香港的英国保诚集团工作了三年,那之前他曾在北京工作了四年半。2001年,他从新泽西的德鲁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中国。坦德勒说:“我当时只是想,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会是很好的实习经历。”但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趋势正越来越流行。

30岁的美国人阿历克斯,陈也在中国发现了意想不到的职业机会。他现在是豪华酒店OppositeHouse的公关经理。在美国,他曾是一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制片人,26岁时辞职来北京学了一年的汉语,他说:“我的父母祖籍就是这里,他们年纪越来越大,我希望能更好地用他们的母语和他们交流。初来北京,我除了学习并没有更长远的计划,不过在海外工作为我提供了‘重生的机会,让我看看还能做些什么,”在酒店工作之前,他曾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还曾就职华纳中国,他的职业转型完成得非常轻松。

“但和我交谈过的很多年轻外派人员都认为,中国找工作的黄金时代可能要结束了,他们说,仍有很多机会。但是竞争也更激烈。现在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外资环境下工作也得心应手;越来越多的年轻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和欧洲人也都发现了中国的机会,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大部分都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学习汉语也变得很流行。”阿历克斯·陈说。

正如阿历克斯·陈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外国人的新奇感在北京和上海已经逐渐淡化。

(责任编辑王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