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上最惨痛的三次股灾

时间:2024-05-04

方卓安

股票的英文“stock”,意思就是有价值的白条,这个含义来源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欧洲大陆是群雄混战的场面,各国为了扩张殖民地把国库都花得精光,为了筹集军费,政府以国家收入和信用为担保打起了白条。由此,股票市场诞生了,它以信用为基础,以一小部分钱圈到更多的钱,但是,在做更大的事业的同时,也诱发了更大的危机。

南海股灾:银行遭禁100年

18世纪初,英国政府相信如果与南美洲和南太平洋做贸易会带来大笔的银子,因此专门成立了南海公司,并发行股票,南海公司获得了对这两个地区的独家贸易权,但是必须负责总价值将近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而当时,英国因为战争而担负的债务已经高达1亿英镑。

然而,对南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受到了来自宗主国西班牙政府的限制。因此,南海公司并没有获得当初想象中的巨额利润。为了维持股价,南海公司只有不断地散布假消息,最离谱的就是宣称西班牙政府已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一块营运基地。那时,英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是长期的经济繁荣却使得民间的私人资本不断壮大,但以钱生钱的机会却不多,人们期待有一天西班牙开放贸易之后,金银财宝就会从远方源源不断地运来。因此,南海公司的股票给了人们一个在未来兑现的发财机会。那时,股票的发行量还很小,拥有南海公司的股票居然是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特权。

1719年,南海公司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即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全英国的国债。这个操作办法为英国政府所乐见,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它的债务压力。加上南海公司宣称对南美贸易已经得到西班牙政府的许可,因此,大量的资金开始涌人股票市场,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甚至允许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这大大提高了投机的因素,南海公司的股票开始从每股129英镑一路攀升,甚至高达每股390英镑。下至平民,上至参议院议员都纷纷认购,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买了10万英镑的股票。买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仅仅半年时间,涨幅就高达700%。在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是当时全欧洲(包括英国)现金流通量的50倍!

人们开始发现股票的迷人之处,许多人放弃实业开始投身股市。既然股票上市圈钱如此容易,于是,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开始发行股票。甚至有个无赖登记了一家公司,经营内容的名目为“有潜力的生意”,虽然无人明白该公司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但在一天之内,居然还是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票。那时,2000英镑还是一笔天文数字,这笔巨款第二天就被席卷而去。老百姓生怕错失任何一个发财机会,因此根本顾不上了解公司的底细,就大把大把地把血汗钱投入到股市当中。

股市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骗局,而为了金钱而疯狂的老百姓成了最好的目标。这个时候,骗局的始作俑者南海公司却开始眼红那些骗子公司把原本支撑南海股票的资金吸走,于是怂恿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因此,大量的骗子公司被揭穿、被解散,而老百姓也开始清醒。人们开始质疑西班牙政府是否真的会允许南海公司在其专属殖民地搞贸易,南海公司的股票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起初,人们少量地卖出南海股票,但这个口子一开,抛售的狂潮瞬间涌至,到1720年底,股票已经跌到每股124英镑。最后,南海泡沫的结局就是:英国禁止股份公司运营长达100年之久,甚至连银行这个字眼也被禁用,因为很多人向银行借钱炒股造成了泡沫。但南海公司还是存活了下来,并做了将近80年的生意。

密西西比股灾:一天跌99%

18世纪20年代,英国正为自己的战争债务发愁的时候,法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也在为哥哥路易十四生前奢华生活而留下的财政窟窿而大伤脑筋。这个时候,约翰,劳出现了,他建议摄政王发行纸币固定面额,并建立银行管理国家税收。由于政策对路,人们对法国财政的信心开始恢复,劳成为了整个法国瞩目的金融中心人物。就在此时,劳提出了那个让法国陷入深渊、让他遗臭万年的“密西西比计划”,当时,欧洲盛传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盛产金银,因此劳向摄政王提议建立垄断密西西比开发的股份公司。公司资本20万股,后来增发5万股,再后来又增发30万股。由于劳在法国的声望,也由于人们坚信能够获利,以至于申购股票的人排成了长队,再从长队蔓延到整个街区乃至广场上。

劳为了更加接近投资人,便搬到旺多姆广场的苏瓦松官邸,那里很快就变得拥挤嘈杂,企图接近劳以申购股票的人太多了。有一位蒙娜夫人甚至以车祸的方式来引起劳的注意,她的聪颖得到了劳的赏识,也如愿买到了一定数量的股票。但是,另一位以失火为名义想接近劳的布莎夫人却被劳识破了计谋。不过,这对她来说,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个时候,密西西比公司能赚大钱的神话被从北美回来的人戳破,于是,大家疯了一样地抛售股票。然后用纸币去换硬通货。为了维持股价,劳不得不发行更多的纸币,结果人们开始怀疑国家银行是否有能力兑换这么多的纸币。于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一泻千里”,一次跌幅就惨达99%,这是一个至今尚没有被打破的世界纪录。挤兑的狂潮导致法兰西皇家银行倒闭,从此法国陷入长期萧条,并限制银行运营长达150年。

黑色星期四:25年大熊市

20世纪,美国进入了所谓的“新世纪繁荣”,这种虚假的乐观局面到了1929年攀上高峰:由于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也就是说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要增加工资。但实际上,全美当时约有60%的家庭收入不足。

而此时,华尔街投机盛行,更可怕的是蔓延于全美上下的盲目乐观。人们醉心于股价的不断攀升,经济学家们也大唱高调。美国花旗银行董事长米歇尔说“股票价格在美国全面繁荣下已经牢牢地扎了根。”

但就在10月29日,华尔街一开盘就出现了股指剧烈下跌的局面,几个小时之内,1000多万股票如洪潮一般涌入华尔街寻找买家,而平时,一天的正常交易量最多也就300万股。更可怕的是,除了卖家还是卖家,找不到一个买家。华尔街开始陷入疯狂,有一个笑话说,豪华酒店里兹,卡顿酒店的问候语那天改成了“请问,您开房间是住宿还是跳楼?”还有比这更黑色幽默的:“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这绝对不是笑话,10月29日那天上午,华尔街有11个人自杀身亡。华尔街大财团开始还企图救市,到最后变成了组织大家“有序地分批卖出股票”。但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这场股灾如同暴风雨一般迅速席卷了美国经济全域。

著名的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在他的著作《光荣与梦想》中记录了那悲惨的一幕:

“美国钢铁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到1929年前价格的8%。整个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之前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相当于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3倍。全国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股灾带来的经济萧条使普通人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书中这样描述:

“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时出门的青年律师,说不定会拣个偏僻地方去兜售杂志、便宜领带、鞋油之类的东西。他甚至可能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街区向路人行乞。当然,人在街头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窍门。譬如,花5分钱要一杯咖啡,然后白要一杯开水,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同开水一搅和,就算是番茄汤了。冬天,报纸塞在衬衣里边是可以御寒的;如果料到在职业介绍所外面要排几个钟头的队,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扎起来就是了。鞋可是个特殊问题。硬纸板可以衬鞋底,有些人还喜欢在鞋后跟垫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脚。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么办法也不灵了。”

1929年股灾是这个国家永远难以消除的经济伤疤,即使经过罗斯福的“新政”改革,其阴影也一直到1954年才真正消除,熊市整整持续25年。美国1929年股灾因其波及范围之广、后续影响之深而同英国南海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一起被列为世界金融史上最为惨痛的三次股灾。但它们也提供了最为深刻的教训:那不光是金融游戏的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贪婪本性的警惕。

(责任编辑李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