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邻里之间

时间:2024-05-04

张 兵

为夫妻团聚扎寨请愿

我们在瑞典工作时所居住的34号公寓对面是东欧某国驻瑞典大使馆。临近圣诞节的瑞典,到处都是银装素裹,冰封雪盖。忽一日,该国驻瑞典大使馆门口多了一顶帐篷,旁边停着一辆Volvo小轿车,看样子,帐篷内住的应该就是这车的主人。开始,人们不明白,他们为何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但不到半天工夫,情况就大体清楚了。原来是一位年轻的瑞典妈妈带着她的小宝宝要求和她的丈夫、原在瑞典留学的同班同学团聚。起因是该国借口工作需要,将她丈夫调回国后,就迟迟不许他再返回瑞典。女方多次申请,仍无结果。分别快两年了,年轻的母亲无奈,只好取此下策。冰天雪地,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住在没有取暖设备的帐篷里,其情其景催人泪下。但该国使馆大门紧闭,无人问津。只有两位老人常来送水送饭,看样子是年轻母亲的父母。

又一日,人声鼎沸,不知该国使馆门前发生了什么事。后听路人说,是瑞典首相来探望扎寨的母子,并出面为他们夫妻团聚与该国使馆交涉。

大约又过了一周,帐篷不见了,人们奔走相告,孩子的父亲被允许来瑞典与亲人团聚了。

耳闻目睹这场人间悲喜剧,不禁感叹人生的多舛。

开窗的尴尬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办公楼系一老式建筑,一层窗户很少,办公时觉得很气闷,特别是来办签证的人排起长龙时,这种感觉就更明显。总领馆办公室想在后墙上开几扇窗户,既可以增加光亮,又便于空气流通,于是就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国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在自己土地上的自己房子的墙上开几扇窗,纯属“内政”,为何还要提出申请?这就是国情的差异。在中国,这自然不是问题,但在加拿大不行。虽然此楼所有权属于你,但其外表结构必须保持原貌,因为它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其实这幢建筑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1)。另外,根据加拿大政府的规定,在自己建筑物上动手脚,还要征得邻居的同意,因为这可能对邻居造成某种影响。于是,总领馆派人去同几家邻居商量,得到的回答是“不同意”,因为开了窗,可能会侵犯人家的隐私权。结果,开窗的动议只能作罢!

种菜风波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后院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既没有种草,也没有树木。几个馆员找办公室商量,是否可以把它开出来种点菜,大家都觉得是好主意。因为加拿大的蔬菜很贵,有些国内的蔬菜在那里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想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以改善馆员伙食。参加种菜的人要自己找工具,大家找来了铁锹、耙子、铲子等。不一会儿,垄打好了,开始下种,有白菜籽、黄瓜籽、茄子籽等。随后是培土、浇水。过了不久,种子发芽了。大家像欣赏自己的画作一样,每天到菜地里看三四次,乐此不疲。

忽一日,东北来的小徐建议,应往菜地里上点有机肥,以促使菜苗生长。大家没有反对。小徐便干起来,果然有效,菜苗长得很快。

没想到,此事惊动了邻居。他们认为,往菜地里上有机肥,污染环境,危及他人,要求停止种菜,改种草或恢复原貌。于是种菜的事也就“寿终正寝”了。

与总理邻居

新西兰总理府位于格林莫尔(Glenmore streat)大街,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处于同一条街同一侧,相隔不过二三百米。总理府有一个很大的用矮木板墙围成的院子,绿草如茵,林木葱笼。略高处缀着一座白色的房子,听说那就是总理的宅第。

刚到使馆时,我并未在意邻居是谁。后来,其他馆员告诉我,中国大使馆很幸运,能与总理结邻,于是我开始细心观察。一次,我经过总理府门口,只见宅门大开,在门旁一侧的墙壁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总理府,非公莫入”的英文字,门口不见一岗一哨,这安全吗?

后来知道,新西兰只有两处供人居住的公房。一处是总督府,另一处是总理府,供现任的全国一二号人物居住。一旦他们任满或被撤职,就得卷铺盖走人。

我出去散步时,常常经过总理府门口,希望能有机会见到总理,但一直未能如愿。因为总理喜欢早晨散步,我们使馆的人都是夜猫子,早晨起不来。使馆文化处的邱先生很幸运,有一次他陪国内代表团到总理府门口,总理伯尔格误以为他请的客人到了,赶紧迎到门口。他发现误会了,但也不好意思掉头就走,于是同他们聊起了家常。还有一次,邱先生在画展上遇到了前总理朗伊,当邱先生自我介绍并提到原来同他是老邻居时,朗伊开怀大笑说:“甭提了,那都是老皇历了。”

我在新西兰的那几年,几乎天天经过总理府门前,从未见有人喧哗,也未见人们滞留、围观,大家好像是经过普通百姓家的门口一样随意。

谁剪了我的草地

有一年在新西兰度圣诞及新年长假,我们数人结伴去毛利人故乡罗托鲁阿旅行,行程共5天。兴尽归来,发现自家院子的草地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我们以为是新西兰使馆的同事帮我们剪的,但问遍了几乎所有的同事,都说没有。后来去问房东,他也说没剪。到底是谁帮我们修剪了草地呢?我们把目标锁定在最近的邻居琼一家人的身上。

由于有地震预报,我驻新西兰使馆正好处于地震带,所以使馆决定疏散馆员。数月前,我们从使馆搬到这里。这是一座两室一厅的白色小木屋,房东是印度裔的新西兰人,因为盖了新房,便把此屋出租给我们。

一连等了好几天,才见到琼的丈夫,他是一位邮差,那天刚好串休。当我们问及剪草一事,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忙解释说;社区规定必须按时剪草,如草地荒芜,就要问责,轻则受批评,重则罚款。因为我们居住的下哈特距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市较近,哈特河流经此地,水草丰茂,风景秀美。如果居民不将自家庭院收拾整洁,就会影响社区整体形象。我们了解情况后,又惭愧又感激,希望能给他一些酬金。他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说“我没有和你们打招呼就这样做了,很不礼貌,应该向你们道歉,怎么还能收你们的钱呢?”

社区法规拾零

在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工作期间,某天,几位社区服务人员到我所住的社区登门征询意见。因该社区尚欠一座儿童保健中心,他们想租49号房作该用途。我们是非常驻人口,那栋房子作何用,似乎与我们关系不大,于是便签字同意。事后得知,附近有几户老年人提出异议。一是车马可能多起来,影响那里的环境;二是孩子的哭闹声会打破那条街的宁静;三是担心有传染病。既然有人不同意,49号住房做儿童保健中心的动议便搁浅了。

新西兰社区法规规定,凡在居民区内设置公共设施,包括商用房等事宜,必须征询附近居民的意见。如果没有获得一致同意,这类动议就不能实施。

记得刚搬到社区不久,同事及几位留学生来我家聚会。他们帮忙剪草剪树枝,然后用使馆的大黑塑料袋装了满满五大袋摆在院门口,等第二天清洁工拉走。

第二天下班后,我们见门口的垃圾袋仍在那里,不知何故。询问邻居,方知我们一没有交清洁费,二没有购买人家的垃圾袋,对不起,这些垃圾需自己处理。无奈。我们只好打电话给使馆办公室。从那以后,我们都是把这类大型垃圾装在汽车后备箱里,运到使馆统一处理。

(责任编辑肖征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