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券商的牌照不香了?

时间:2024-04-23

何治民

近期,一则女友晒中金男友月薪8万但仍不及公司平均水平的消息出圈了。券商的高薪又一次刺痛了大众的敏感神经,也让券商的赚钱效应展露无遗。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中介,高薪一直是其鲜明的标签,券商也因此成为中介中的贵族,让不少年轻人心驰神往。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强,中小券商的发展越发艰难,如何在行业马太效应的夹缝中求生存,成为它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可以看到,一方面,部分中小券商的股权频频被转让,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行业并购;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券商纷纷开启IPO,通过上市这种股权融资方式来寻求出路。

毫无疑问,这两种出路看似完全相反的操作,都指向对中小券商股权的处置,背后蕴含着市场对中小券商牌照价值的重估诉求。

券商的牌照不香了?

股权被抛售

券商牌照一直以来是稀缺的金融牌照资源。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金控集团都会不顾一切拿下它。常见的方式是,曲线持有中小券商5%以上的股权,成为券商的主要股东。

券商的牌照有两类,即综合全类牌照和单项业务券商牌照。监管对综合类券商牌照的管控一直很严,相比之下,单项业务券商牌照的监管更有弹性。如,2014年中国证监会向媒体释放要放松单项业务券商牌照的信号,据当时的财新报道,“将于年内向社会开放一批单项/专业证券公司业务牌照,涵盖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自营和投资顾问等”。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5年,有近10家民营金控集团抓住了这个监管放松的窗口期,获得了券商牌照,搭建起完备的金控体系,享受金融综合经营的红利。

但谁都没想到,5年后,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监管提升对券商股权管理的要求,曾经香饽饽的券商牌照会成为烫手山芋,股权频频遭抛售。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不断有民营金控抛售手中的券商股权。

以天风证券为例,今年7月25日,天风证券公告,湖北国资宏泰集团董事会一致同意收购人福医药持有的天风证券7.85%股权。这意味着,持股多年的“当代系”将基本退出,天风证券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东,全部变为地方国资背景股东。

不仅如此,据南风窗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已有新时代证券、华融证券、网信证券、国盛证券等多家券商控股权易主。

在这场中小券商股权抛售潮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信息:一是中小券商股权的转让并不容易,不乏流拍甚至多次拍卖才成功的情况;一是从转让结果来看,这些股权大多是地方国企或金控接盘,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同业并购。

中小券商为何纷纷拥抱地方国企,而没有出现同行业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原因有两个:

据南风窗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已有新时代证券、华融证券、网信证券、国盛证券等多家券商控股权易主。

一是,地方金控和中小券商是各取所需的发展搭档。俗话说,间接融资靠银行,直接融资靠投行。近年来,地方政府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纷纷成立地方金控集团,意图打造一个拥有金融全牌照的机构,而券商牌照能让地方的直接融资更高效,中小券商自然也成了这些地方金控的目标。而对中小券商而言,可以利用地方金控的业务资源,扎根区域市场,与头部券商实现差异化竞争。

二是,券商业务同质化严重,同业并购并不会带来1+1 > 2的放大效应,甚至在自营、资管等一些对人才依赖度较高的业务中,同业并购可能带来人才挤出效应。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发文称,从历史上券商的合并案例看,合并后的券商在投行业务方面,承销规模和家数上似乎没有特别优势。

事实上,中小券商股权的这波抛售潮是有迹可循的。2015年的股灾,让市场和监管机构都看到了高杠杆背后的风险,其中,各类金控集团特别是民营金控集团,利用多种金融牌照之间的监管差异套利,甚至许多非金融主体也牵涉其中,潜在風险巨大。

2017年开始,一场围绕金融去杠杆的金融风险整治开启,而限制金融牌照堪称最有效的监管手段。过去几年,从“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后来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实都暗示了过去野蛮生长的民营金控集团将会是整治的重点对象。这些民营金控公司,原来大部分都是非金融企业,它们获得金融牌照的目的路人皆知—为追逐更大的利益提供便利。

当风险大于收益,抛售手中的券商股权离场,就会是这些民营金控当下的明智选择。

转向上市募资

券商行业是资本和人才密集行业,其资本规模决定了服务的广度。和头部券商相比,中小券商的资本短板明显。于是,部分券商通过股权进行直接融资,补充资本金,试图寻找新的可能。

自6月以来,国内券商迎来了上市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10家券商机构在谋划上市,是过去两年上市券商总数的两倍。7月初,华宝证券、开源证券均披露IPO招股书,预计分别发行不超过13.33亿股、11.53亿股,拟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对于募资用途,两家券商均表示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华宝证券、开源证券是这些中小券商的缩影,它们扎堆上市无疑凸显了其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扩充资本金对中小券商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要从中小券商当下的困局说起。当前,在券商行业,头部券商强者恒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多数中小券商不得不在头部券商的夹缝中生存。无论是从业务能力、抗风险能力、未来潜力看,头部券商都远远优于中小券商。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的发展,现在券商业务类型也变得丰富起来,不仅有传统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还有新兴的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相比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依赖市场,投行业务依赖券商的资产规模。

在A股注册制改革后,各大券商在投行业务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前IPO项目数量增加,投行业务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投行业务也成了券商争相抢夺的蛋糕,背后考量着券商的资本实力、渠道资源、品牌竞争力等综合实力。

受到科创板和跟投机制的影响,投行业务对券商资本规模的要求更高,也驱使着券商逐渐资本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券商选择上市,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IPO、定增、配股等方式进行融资,提高资金实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业务实力,可为后续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做准备。当然,上市也会提升中小券商的品牌知名度,或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提高人才竞争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中小券商谋求上市募资,主动破局补短板,增强自身实力,为未来业务转型和竞争打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IPO、再融资等这些是券商外部的“补血”方式,从长远来看,券商仍需要在业务、投研、营销、产品设计等多环节努力,才能发挥业务优势,获得自我“造血”能力。

只有当外部融资和内部造血形成良性共振,才能为中小券商的业务转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牌照价值重估

马太效应下,头部券商越来越强大,中小券商的发展空间受限,而券商牌照,作为一种准入门槛,最大的价值体现为对未来商业价值预期的变现。

在这种情况下,券商的牌照价值也出现了分化,头部券商的牌照价值显然在马太效应下进一步放大,而中小券商牌照的价值就很难说了,更多地取决于中小券商主要股东的性质。

具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小券商的主要股东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当前中小券商市场占有率在下降,未来成长发展的空间不足,券商牌照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此类股东就会果断抛售中小券商股权。

当前地方金控和国企纷纷受让中小券商的股权,成为它们的主要股东,便是为了构建全金融牌照的地方金融集团,丰富地方融资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效率。

二是,当中小券商的控股股东拥有较强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可以利用中小券商牌照发展综合金融业务,完善其业务生态,或者耕耘区域性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此时,中小券商牌照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

可以看到,当前地方金控和国企纷纷受让中小券商的股权,成为它们的主要股东,便是为了构建全金融牌照的地方金融集团,丰富地方融资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效率。

如今,不少券商已完成更名,甚至有中小券商将总部迁往地方金控或国企所在的城市,如联储证券迁往青岛,开始聚焦区域市场,借助主要股东在当地的项目资源,在本土企业的投行业务或财富管理业务上发力。

在A股开启注册制的背景下,由于IPO项目增加,投行业务迎来新一轮红利期。数据显示,沪深资本市场2021年IPO募资规模达到6471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的发行高点再次增长36.9%。不过,位于头部的“三中一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华泰证券)4家券商,所持该业务的市场份额就超过四成。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靠自己的业务能力,中小券商没法和头部大型券商竞争。

未来随着A股全面推行注册制,投行业务的重要性将再度提升,而投行业务的实力,或将成为衡量券商牌照价值的重要因素。可以想象,围绕投行业务,券商之间必然有一场激烈的竞争。

但注冊制之下,新股发行主要实行询价定价的方式,对券商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券商的投行业务,离不开强大的投研团队、丰富的机构投资者和项目资源。所以,前述中小券商对股权的两种处置,可以分别从项目资源和资金上助力,从而增加中小券商牌照的附加值。

当前,中小券商转型迫在眉睫。而中小券商如果深耕区域市场,往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精品投行方向发展,或将构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券商牌照更大的价值和潜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