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胡万程
独角兽企业,常常被视为“经济活力”的风向标。
“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估值大于10亿美元”,这两个条件的背后是稀有的旺盛潜力,没有投资者不喜欢这样的高成长性。而这两年涌现“独角兽”最多的国家,莫过于印度了。
2021年全年,印度产生了44家独角兽企业。2022年上半年过去,印度又跑出了20家独角兽企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算上7月份区块链企业5ire从英国企业SRAM & MRAM获得1亿美元的A轮融资,印度的独角兽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05家。这个数字,比印度软件行业协会主席高希所预估的2025年,早了三年到来。
在中国独角兽企业增速骤降的眼下,印度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实际上,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且有不断逼近中国的趋势。
我们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印度迅速蹿升为如此滚烫的掘金乐土?
如果仔细观察印度的新晋独角兽企业,你会发现它们所在的行业各异,有一种“行行出状元”的味道。
拿2022年新晋的20家“独角兽”来看,有做“市场潜力广阔”的电子商务的,比如DealShare和ElasticRun;有做“来钱快”的金融科技的,比如CredAvenue、Oxyzo、Open以及OneCard;有做“交易革命”的区块链技术的,比如Polygon和5ire。
既有做人工智能、图像开发这类硬科技的,比如Uniphore、Hasura和LeadSquared,也有做家装、美容、游戏这类与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Livspace、Purplle和Games 24x7。
从商业到金融,从技术到生活,印度的“独角兽”没有瘸腿,没有偏科,而是涌现在多个行业,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这说明了这一波独角兽融资热潮,并非是小圈子里的泡沫溢出,而是全方位发生在印度的各行各业。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中国互联网企业圈盛行的一句话—任何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再做一遍。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新贵们,乐于用数字化重构传统行业,一大批行业名称都被加了个“新”字。新零售、新物流、新制造、新服务、新媒体、新金融等创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此时的印度,似乎就走在中国的这条路上。
毫无疑问,人口增长迅猛与市场广阔是印度最大的优势之一。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人口红利,印度的企业理应活得滋润,容易长成庞然大物。但实际上在2020年之前,印度的“独角兽”数量并不算多。
2011—2020年的十年间,印度产生的独角兽企业总数仅为37家,没有达到2021年一年的数量。
究其原因,要归结于印度智能手机普及较晚。作为新兴互联网经济的入口,没有智能手机这一基础设备,创业基座便不存在。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份报告,当时智能手机在美国普及率为72%,中国普及率为58%,而印度只有17%。这一原因,也直接导致印度的创业风潮晚于美国和中国。
为了鼓励创业,印度政府还宣布:创业公司在成立后的最初3年内,无须交税并免受劳工法律的审查。与此同时,企业注册和专利申请等手续也被大大简化。
但就像“雁行理论”中资本终究会不断寻找洼地一样,其他市场的逐渐饱和,让资本们来到了人力成本更低、市场还很广阔的印度。2015年起,三星、小米、OPPO、vivo等一众厂商,开始抢占印度智能手机市场。
随着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下探,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用上了智能机,特别是印度青年们。
印度人口超过半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是所有国家里最庞大的一个年轻人群体。当这代人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印度的互联网市场的门终于被叩开了。
让民众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棘手问题。这一点,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印度尤为关键。
6亿多青年,对于普通国家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劳动力和消费力。但印度不一样的是,本国的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并不愿意出去工作。
印度经济监测中心2022年的数据显示,印度9亿达到法定工作年龄的人口中,有4.5亿不愿意积极找工作,特别是毕业生和妇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毕业生和妇女的情况,要分别来说明。
毕业生的情况是因为印度的企业少,优质企业更少。毕业生习得一身本领,却难以找到与其教育水平匹配的工作岗位。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又普遍不愿干体力活儿,如果持续找不到工作,也就无奈“躺平”了。
妇女的情况则与印度社会观念相关。印度传统和家庭责任,让妇女们很难抽出时间工作,加上职场对女性并不友好,印度妇女索性就待在家中了。
人口红利并非一直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国家会面临巨大的社会抚养压力。印度政府也知道,必须抓住这转瞬即逝的人口机会窗口。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出去工作,2016年,莫迪政府在新德里启动了一项名为“印度创业”的计划。当时印度政府表示,将在未来4年内设立一项总额达1000亿卢比的基金,用于支持制造业、农业、卫生和教育等领域的创业项目;同时,政府还将设立一个信贷保障机制,协助创业公司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
为了鼓励创业,印度政府还宣布:创业公司在成立后的最初3年内,无须交税并免受劳工法律的审查。与此同时,企业注册和专利申请等手续也被大大简化。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手机APP,在一天内完成企业注册;专利申请批复的时间被缩减,费用降低了八成。
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加上创业环境的宽松,点燃了印度年轻人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欲。2015—2021年,印度创业生态系统呈指数级增长:投资者数量增加了9倍,初创公司的总资金增加了7倍,孵化器数量增加了7倍。
有媒体这样写道:“现在走进班加罗尔、新德里、孟买这三大城市的星巴克,会发现一半聊天与创业、招人、融资相关,尽管具备孵化器功能的咖啡馆在印度还不多见。”
以往印度优秀工程师与程序员外流严重,硅谷是精英们的最爱投奔之处。但在近年,印度本土互联网市场发展快,对优秀程序员的需求迫切。就像中国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程序员红利”使得技术人员薪资远高于平均水平一样,印度市场极端供不应求的现状也使得程序员薪资成倍上涨,本土企业不得不开出更高的薪资吸引外出人才的回流。
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这里是全印度程序员最密集的城市,也是印度的创业之都。由于技术人员密集、融资机构众多,创业者可以在这里相对容易地找到人才和资金。
新德里和孟买也是“独角兽”较多的地方。除却一线城市,创业浪潮有向印度全国扩散的趋势。
因具有“明星效应”,独角兽企业向来估值很高。如果在其上市前能相对较早地参与投资,投资机构很有可能分到一杯理想的羹,收获丰厚的回报。
印度本土风投机构Iron Pillar预测,到2025年印度將拥有250多家独角兽企业,这意味着三年间印度可能还会诞生约150只“独角兽”。对于手握大笔资金,却苦于没有好“投资标的”的投资者来说,印度显然已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淘金地。
在班加罗尔成立海外办公室的志象网,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印度产业研究机构,现已成为中国出海者认识印度互联网产业、对接本地资源的重要渠道。
志象网的CEO胡剑龙,向南风窗记者分享了他对印度近年独角兽企业爆发式成长的看法。
在近两年印度“独角兽”热潮中,中国资本相对低调了很多。活跃的投资方主要是老虎环球基金、软银、红杉印度、GGV、Accel以及谷歌、亚马逊等。
“除了印度自身的投资环境在改善、本土互联网产业恰遇风口之外,此次独角兽骤增也与全球资本寻找新出口有关系。”胡剑龙认为,受到疫情管控影响,以往投资中国的资金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人口规模与其相当的印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印度以外,东南亚、南亚其他地区、中东地区,融资规模都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
2020年印度新冠疫情暴发以及随之不断推进的数字技术,成为印度独角兽企业2021年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原因。它们遍布“金融科技”、食品、教育、媒体、区块链技术等领域。
胡剑龙说,印度很复杂,与中国、美国等国家都有很大差异。比如,印度电商的状况并不是特别好,但在电商领域也有自己的玩法。如果对印度本身的社会状况以及商业结构没有深入观察,投资者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
以往在印度的投资中,中国、美国、日本都有参与。据印度智库Gateway House统计,在2020年前,2/3印度独角兽企业有中国资本支持;印度超过50%的应用程序下载,都来自中国基金投资的公司。
与全球风投趋势一致,在印度现存的独角兽企业中,金融科技领域企业最多,占比达25%,其次是教育科技、消费科技与供应链等受疫情大流行推动的领域,估值占比也相对较高。
但2020年以后,由于中印两国关于边界问题的摩擦,以及印度对中国企业的监管调查力度加强,中国投资印度的力度在下降,中系资本退出印度市场的消息不绝于耳。
在近两年印度“独角兽”热潮中,中国资本相对低调了很多。活跃的投资方主要是老虎环球基金、软银、红杉印度、GGV、Accel以及谷歌、亚马逊等,偶见腾讯的身影。
胡剑龙认为,受到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被政治化了。经过好几轮打压,中国资本即便认可印度的潜力,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对于印度在“独角兽”领域的优异表现,舆论场不乏担心“中国即将被印度超过”的言论。但在胡剑龙看来,印度追赶中国,或许还要很长时间。
“印度的固定网络基础设施不好,电力紧缺,平均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这些因素仍制约着印度的高水平发展。整体对比下来,印度离中国还很远,赶超需要相当长时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