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园今昔

时间:2024-05-04

李娟侠

家乡的路是最熟悉的。闭上眼,田埂村庄,大路小路,每一个分叉口都清晰可见,我曾自信满满:在这里我不会迷路。

顺着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大路骑车由东向西行走,我心情舒畅,哼唱着喜欢的小曲儿,任凭风掠过耳旁。两旁又在修路,不知已经是多少次重修了。记得最先是土路,大多数人开“十一号”,鲜有骑自行车的。后来修成可以两车并行的柏油路,我和老师同学曾经踏着新修的路面,步行着去城里第一次看五光十色、美丽灿烂的烟火,如今要修成城市的左右各有四车道的水泥单行道,并带有绿化带的宽阔大马路了,这条路我依然认得。

当我急驶到一条南北向的灌溉渠,看到旁边的建筑物时,猛地急刹车,惊呆了:我走过了!这条走过无数次的道路,我竟然会走过了!

一时间,我内心非常复杂。对自己的失望?对老化的意识的恐惧?对归属感的迷惘……似乎都有,又似乎都不是。愣了好一会儿,我反掉过头,骑上车,慢慢地往回走,边走边仔细看路边,寻找熟悉的参照物。车子已经走得很慢了,只看到路两旁被修公路的机械车挖出的土沟土壑像面目狰狞的怪兽般横在我的视线里,看不到路旁卖化肥的小平房,也看不到小平房旁边那条通向家园的路面。我索性推着车走,小调再也哼不起来,心中甚是迷茫。

返回的路并不远,我却走了好久,在陌生的沟壑边终于出现了一座原木与树枝搭起来的简易小桥 ,上面铺了一层黄土,脚印与车辙印使表层的黄土变成了一层浮起的尘埃,可想而知,只要稍有踩碾便会尘土飞扬。顺着这座小桥向北望去,隐约可以看到熟悉的村庄,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水泥路又一次吞噬了一截良田,也吞噬了曾经的参照物,那座卖化肥的小平房原址已经变成沟壑的一部分了。

骑车跨过小桥,终于看到了熟悉的田野,一畦畦玉米苗长得正欢实,一排排果树仿佛已散发出果香,远处的人造荷塘里,荷叶在水中荡漾。依然记得童年时,我在这片田地里采过苜蓿,捡拾过麦穗,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全家添补口粮。我曾经拿着镰刀割过草,喂养羊儿,使尚在襁褓中的妹妹有奶水喝;我曾经提着篮子采集麦根,用来作为全家煮熟饭食的燃料……没想到我会在这里走错路。

村庄近了,母亲的身影就在巷子里。她坐在家门前,輕轻眯起眼睛,眺望着我们来的方向,风儿轻轻撩起她丝丝缕缕的白发。她看到自己的儿女,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声音里回荡着饱满的自豪。这所灰墙大红铁门的二层小楼就是我的家,白色瓷砖铺就的地面,白色的墙壁,顶着红色的琉璃瓦。虽然我早已出嫁,但在我心里,这里依然是我的家园。这里曾经有我善良勤劳的老父亲,哪家的架子车、自行车轮胎破了,总会找他免费修补,他还要用上自家的胶水和补丁,任凭手背上粗大的毛孔里溢出汗水也顾不上擦。每有叫花子经过,他总会端给他一碗热饭热汤;每当看到孙儿们,他总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做出孩子般可爱的样子跟他们玩耍;每到麦收时节,他总会走到地头,满脸幸福地展望满地金黄,然后慢慢蹲下身来,双手环抱一搂麦穗,笑了又笑,任凭那黄灿灿的麦穗贴在他黝黑的脸上,不管是否会扎疼他的皮肤。我曾不解而暗笑他,如今才懂得,那是老农对土地的感情,是辛勤的耕耘者对收获的感情,是付出对回报的感激啊!然而,我那受尽生活的磨难却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甘甜的老父亲已经长眠于青山十五余年!

这里曾有我们五姊妹的欢声笑语,在那个荒寒的年代里,那该是父母最大的慰藉。如今,我们都已各奔东西,唯一的姐姐早已经定格在她二十一岁最美的年华里,只将她美丽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留在我记忆深处。一头自来卷的黑发、黑亮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一笑就会露出来的洁白的牙齿……我们再难相聚。这里曾经有我活泼可爱的侄子侄女和他们的父母。他们曾经在我来时会兴高采烈,拉起我儿子的手一起去玩耍、嬉戏,抹花可爱的小脸。如今,他们已随父母移居城市,成家立业。家园只剩孤独的老母亲,物质虽不缺乏,但每天最大的快乐只能是和邻居的孤老太太们一起玩花牌,然后坐在门口,远眺儿女回来的方向。

这所房子的前身是七间大瓦房,于1992年拆除。记得那是在土地包产到户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家终于口粮有余时,在亲友的帮衬下盖起来的。刚建成时,适逢黄豆丰收,又遇上阴雨天气,全家就在房子的水泥地面上摔黄豆——拿起一捧结满滚圆豆荚的豆枝,高举过头顶,然后再使劲摔到水泥地面上,那粒粒金灿灿的豆儿便落了一地,父亲满脸的褶子在笑颜里舒展开来。他知道债务能还上了,全家人的新衣新鞋也有了着落。我们在那个土院子前院起居,后院养鸡养羊养牛,全家人凭着勤劳的双手彻底摆脱了饥饿,活得有了尊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在那座土坯墙大瓦房的土院子里,我们住了十二年,开始我们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房子了,下雨不用躲雨,打雷闪电不用害怕,没想到如今,我们的家园会变得如此美观大方。

躲雨逃难,忍饥挨饿的生活怎能忘记呢?

我是生长在村东的一所下地窑里的。从记事起,我就知道我们一家人最怕夏天打雷下雨。每逢打雷,父亲总会紧张地站在窑门口观望,如果看到窑体四面边上有大股水流下,他就会把我架在脖子上,左手抱起大妹,右手抱起二妹,艰难地在雨中穿过窑洞大门,踩着窑坡上的脚窝往上爬,妈妈则左手拉上哥哥,右手拉上姐姐,跟着往上爬,全然顾不得被雨水打湿全身。当我们逃到老城墙根那户盖着瓦房的慈祥的婆婆家门口,才会松一口气。婆婆总会把我们叫到她家避雨,拿毛巾帮我们擦干雨水,甚至换上他们家人的衣服,有时雨长时间不停,她还会给我们些食物以填充我们咕咕直叫的饥肠,以至于后来她被脖子上挂个牌子,头上顶个尖帽子游街批斗的时候,我不相信他们家曾是剥削穷人的地主,不愿去看游行,郁闷了好久。

这里也有快乐的时光。

记得闲暇时,母亲总会摆出针线包绣花,绣花鞋子,花护衫,绣出来的青蛙小鸟、花花草草无不栩栩如生,穿出去备受夸奖。有时她也会拿出毛笔教我们练毛笔字,一点一提,一勾一划,教得仔细严格。就是在那时,母亲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让我对美有了最初的感受。

那时,家里养了一头老母猪,下了九个小猪仔,它们绯红的皮肤上,长着一层淡淡的黑色绒毛,样子甚是可爱,我们全家的日月使用就全指着这些猪仔了。每天下午,我们都要出去割猪草,什么打碗花、刺棘、狗尾巴草,割上一大竹笼,就够它们吃一天。有时我们贪玩,天黑了,竹笼还没割满,为了避免挨骂,就用枝条在竹笼下面支一支,等到第二天不够吃时,父母才明白我们的伎俩,难免遭受批评。最早的责任心就是在劳动中逐步养成的。

那时候虽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件衣服穿四季,老大穿了老二穿,补丁不断,但一家人在一起,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心贴得很近。苦难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勤劳、忍让、宽容、善良和感恩。

如今,我们姊妹都住在所谓的城市里,姐姐和父亲作伴常住青山,母亲独自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里守望,看着良田被混凝土一步步吞噬,看着房屋被一间间地拆迁,看着曾经耕种过的土地变成一座座高楼大厦,听年轻人唱“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母亲不愿意离开家园,她固执,谁家也不去,她和巷子里的几个孤老太太一起,守望这曾经是万亩良田,出口过辣椒、苹果,即将被拆迁改造的村庄,守望着他们那一代人曾经的生活轨迹。

但愿我下次返回家园,不会再走错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