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辜学武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欧美对俄罗斯实施空前力度的全面经济与金融制裁,试图重创俄罗斯经济,诱发俄罗斯人对普京政府的不满,催生对这位克里姆林宫政治强人的内部压力,从而迫使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发生转变,早日结束战争。
制裁的最终执行者除了参与制裁国家的政府以外,大部分都是公司和企业,尤其是在俄罗斯市场已经耕耘了多年的跨国公司和大型“龙头”企业。在强大的政策和舆论的压力之下,许多企业纷纷制定和宣布了参与制裁的计划。有的企业计划全部撤离。有的决定部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但还是有不少企业打算留在俄罗斯,继续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还有更多的与俄罗斯有生意往来和合作关系企业更是按兵不动,在焦虑和期待中徘徊。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许多欧洲企业选择了远离俄罗斯,德国的企业也从6000多家锐减到3500家左右。但尽管如此,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基本都留在了俄罗斯,不少企业甚至还加大了投资力度。直至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前,还时常听到许多德国和欧洲企业高管对未来俄罗斯新兴市场的乐观展望与憧憬。
2021年10月“福布斯俄罗斯”发布了一份在俄50家最大外资企业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烟草公司巨头Philip Morris,以43亿欧元的年收入独占鳌头;第二名是法国的建材营销商连锁店Leroy Merlin,年收入41亿欧元;德国的大众汽车以年收入38亿欧元的业绩排名第三。
其它跻身前10名的在俄外资企业中有好几家都是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跨国企业,比如日本的丰田、法国的雷诺、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和瑞典的宜家。德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实力雄厚,前50名中就有9家来自德国,其中包括宝马、奔驰、麦德龙、拜耳和博世。
普京发动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把欧洲的企业打了个措手不及。首先是来自欧盟和母国的制裁义务无法回避。制裁重点锁定的金融、科技和军民两用工业领域的企业除了遵守制裁令别无选择。即使没有严格制裁义务的企业,尤其在民生和民用工商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营商环境急剧恶化的残酷事实。
供应链已经出现严重裂痕。因为金融与银行领域是制裁的重中之重,支付系统的堵塞完全改变了一个跨国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营商环境。这一点也在普京3月16日在俄罗斯官员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怎么办》中得到验证。他面色严峻地说:“当下,我们举步维艰,俄罗斯的金融公司、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欧洲的在俄企业来讲,更大的压力还来自国内的社会和舆论。目前的欧洲舆论已经一边倒地把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一场试图“单方面以武力改变主权国家边界现状的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任何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都被社会舆论视为“给侵略者输血”“给战争机器加油”。跨国企业决策层的“良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拷问”。
巨大的合规制裁和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不少企业选择了全面撤离俄罗斯市场。这其中以汽车行业居多。戴姆勒子公司DAIMLER TRUCK宣布停止在俄罗斯市场的经营并立即终止同俄罗斯载重汽车制造商KAMAZ的合作。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出售拥有的KAMAZ公司的15%的股份,并立即终止向俄罗斯出口轿车和小型货车,在当地的生产线也随即停止运作。
能源板块中选择全面撤离俄罗斯的企业多来自英国。BP决定放弃对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百分之二十的股份。SHELL宣布,正在实施/未到期的合同到期后退出俄罗斯市场,未来不再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和天然气。
与“部分暂停”制裁模式相比,以“按兵不动”的方式“抵制”政府制裁要求的企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要来自能源行业。他们之所以敢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并没有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
食品行业也有跟进全面撤离的企业。世界上第二大啤酒饮料产品制造商、荷兰的HEINEKEN决定立即终止在俄罗斯生产和推销它的产品。该公司在俄罗斯共有1800员工,号称俄罗斯第三大啤酒制造商。
然而,真正全面撤离俄罗斯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选择了部分撤离或部分终止业务。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VOLKSWAGEN)并没有全部撤离,但终止了相当大的业务板块,包括立即停止向俄罗斯出口产品,当地生产线立即关闭,已经生产出来的车辆停止向车行交货。豪华跑车企业FERRARI和LAMNORGHINI的撤离模式与大众基本相同:停止生产,停止出口,停止交货。
法国汽车巨头雷诺(RENAULT)也加入部分撤离的行列。作为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商AVTOVAZ的大股东,RENAULT决定暂时缩小生产规模。但限产究竟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制裁政策,还是因为供应链影响被迫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
欧洲金融企业对俄罗斯的制裁基本属于“部分暂停”的范畴。汇丰银行宣布大幅消减在俄罗斯的业务并减少同俄罗斯第二大银行VTB的合作。德意志银行宣布在俄罗斯市场不再开辟新的业务,但将帮助现有国际客户逐渐减少和退出在俄罗斯的业务。德国的COMMERZBANK和德意志银行一样,不再开发新业务,仅继续服务老客户。
这种部分暂停的“德国模式”也体现在德国基金巨头DWS的“制裁方案中”:停止开发新业务,不再继续进行新的投资。同样的制裁模式也被位于法兰克福的财富基金管理公司UNION INVESTMENT所采用。
UNION INVESTMENT运气不佳,刚刚在今年1月推出了一个面向东欧的新基金产品UNIEM, 基金总额一亿欧元,其中60%投入俄罗斯企业。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战争爆发,不得不暂停基金份额的发售和回购。
许多工业和服务业的企业也选择了不完全离开俄罗斯市场,而是部分暂停业务。這些企业中有德国的西门子能源、瑞典的家具企业巨头宜家、德国大众超市ALDI、德国的超市连锁店REWE以及它的子公司PENNY。
“部分暂停”也是欧洲名牌消费品制造商对俄罗斯制裁方式的首选。阿迪达斯、爱马仕和耐克都只是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只有德国HUGO BOSS的制裁力度稍显激进一些,它宣布关闭了在俄罗斯所有的店面,停止了店铺销售和网购平台。
有两家具有中国控股人背景的欧洲企业也选择了“部分暂停”式的制裁。隶属于总部位于北京的字节跳动的TikTok宣布在俄罗斯暂停直播短视频的业务,但继续运营其它信息发送和接收业务。中国民营企业吉利麾下的瑞典汽车制造商VOLVO CARS宣布暂停向俄罗斯市场输出汽车产品。
欧洲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爱立信和诺基亚对俄罗斯的制裁方式也属于“部分暂停”范畴。两家运营商几乎是同时宣布暂停向俄罗斯的最大电信运营商VEON、MEGA FON和MTS提供电信设备,尤其是用于5G基础设施的产品。
爱立信现任CEO日前向外界表明,他的管理层还要进一步评估乌克兰战争给爱立信带来的制裁义务压力,但已经暂停向俄罗斯运营商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与“部分暂停”制裁模式相比,以“按兵不动”的方式“抵制”政府制裁要求的企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要来自能源行业。他们之所以敢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并没有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
德国55%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虽然学术界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德国能够承受得起“断气俄罗斯”的后果,但以朔尔茨为首的联合政府仍然不愿轻举妄动——在找到有效的替代供应来源之前就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来自绿党的经济与能源部长哈贝克这段时间风尘仆仆,奔波于卡塔尔和挪威之间,试图与这两个天然气生产大国达成长期稳定的供气合同,以降低甚至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欧洲能源企业的表现可以说是这场制裁风暴中的一个“洼地”。尽管舆论界呼声上涨, 媒体对能源企业加入制裁的期待越来越高,但欧洲的大型能源企业并没有切断同俄罗斯的能源交易。恰恰相反,从俄罗斯流向欧洲的油气直逼油气管道的最高输送能力。
举德国四大能源企业巨头为例。E.ON、RWE、EnBW、Vattenfall这四家企业不仅主宰着德国的能源供应,而且在欧洲能源市场上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这四大企业并没有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不仅如此,这些企业还试图向社会解释他们为什么不能断绝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
RWE的首席营运官Markus Krebber在3月15日的一次讲话中表示,他的公司当然“严厉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但无法在当下切断同俄罗斯能源企业的合作关系。他认为,倘若现在立即终止同俄罗斯企业的供气合同,不仅“千家万户”的供暖出现中断,而且对所有企业的机器设备造成长期“可持续性”的损伤。
德国和欧洲的能源巨头在“按兵不动”这个跑道上还能坚持多久,完全取决于乌克兰战事如何进一步发展。
这一点与美国能源企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受制于美国政府对俄能源禁运政策的压力,为了合规,美国的能源巨头纷纷退出俄罗斯能源市场。EXXON MOBIL就宣布即刻退出在俄罗斯的所有油气业务并不再在该市场开发新的业务。
欧洲其它国家的一些能源企业虽然有所跟进,但并未彻底退出俄罗斯市场,只是选择了暂停部分业务,以作出支持制裁的姿态。如法国的TOTAL就表示不再向俄罗斯市场注入新的资金;挪威的EQUINOR宣布启动退出俄罗斯合资企业的程序;奥地利的OMV也表示准备放弃与俄罗斯能源企业GAZPROM在德国进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并重新检讨该公司在北溪2号油气管道中的角色。
德国和欧洲的能源巨头在“按兵不动”这个跑道上还能坚持多久,完全取决于乌克兰战事如何进一步发展。如果能及时停火,他们可能会逃过一劫。但如果普京就是“不收手”,泽连斯基非要“抗争到底”,能源公司被迫加入制裁企业大军的行列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次乌克兰危机的最大输家应该是欧洲。首先,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加深,尤其是在马克龙和朔尔茨斡旋失败后,西方应对危机的主导权又回到了美国的手上,连德国也不得不放弃对北溪2号的坚持;其次欧洲突然一夜之间又成为了美国和俄罗斯博弈的前线战场,无论出现什么战事,首先陷入火海的又是欧洲,欧洲的军事安全环境急剧恶化了。
欧洲的能源安全也岌岌可危,对俄罗斯能源供给的依赖度空前显现。一旦莫斯科冒减少国库收入的风险以油气作为反制武器来对付欧盟制裁的话,欧洲陷入能源供给瓶颈,经济复苏放慢乃至延缓欧盟绿色经济转型大业的可能性将变得非常现实。
欧洲对俄罗斯的关系预计会出现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冷却期”。俄罗斯正在立法,将欧美企业关闭的厂房和生产线以及各种产能“国有化”或“拍卖”,将它们变成俄罗斯资产,恢复营运,以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已经撤出俄罗斯市场的企业估计再也不会回去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