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蒋成龙
身为一名杂项鉴定家、收藏家,朱克城也并非文博专业科班出身。经过几十年的潜心求学和刻苦钻研,加上真金白银的市场实战作为经验积累,逐渐才成就了他如今的眼力和气魄。
实口真说辩真伪·实战理论称专家
“我最早在报社工作,原来干的校对和采编。当时我们报社有四个板块,其中一个叫做文物天地,经常发表来自故宫和各大学术机构专家的文章和论著。我每次给他们校对编辑文章都是一次学习,慢慢就开始对这行感兴趣了。”朱总回想起年轻时的情景,憨憨地笑了起来。
确实,朱总这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大量一手学术资料进行研究,更通过业务关系认识了不少文博行业专家。年轻时的朱总与现在一样,憨厚爽直的性格很受老先生们的喜爱,慢慢也就和他们熟络了起来。老先生们看他对这行产生了兴趣,有的就送他一些书籍资料帮助他学习,有的干脆免费让他来自己的客堂听课。久而久之,朱总积累的知识愈发丰富,这时也开始有朋友提议他尝试参与到实战之中。一来可以验证自己的专业水平,二来也可以作为一门投资,获取一些经济收益。
真正说到拜师学艺,那是通过一次机缘结识了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学者夏更起老师。夏老对于珐琅和料器的研究在我国可谓首屈一指,对套料和瓷器研究也有高深造诣。
“那会儿和夏老学习珐琅、料器和瓷器鉴定,所以我最早其实是玩珐琅作为启蒙。不过当时市场上瓷器挺热,所以入行后还是先弄的瓷器。”
最初由于对古玩和艺术品的热爱,又急于收集研究样本,朱总几乎是只买不卖,一件都不舍得出手。眼见荷包渐渐憋了下去,还有这么多好东西想要入手,最后终于还是扛不住了,开始考虑参与到流通环节之中。
“想当年我也在北京的一线古玩市场摆过摊,从全国各地古玩商店淘货、拼缝、拼年代,后来又反过来在各地古玩市场出货。虽然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那可真是锻炼人啊。眼睛瞎就得自己买单,行里可是藏龙卧虎啊。”朱总如今只是轻描淡写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但笔者对这个行业的“水深”程度可是了然于心的。
凭借自己的眼力和胆识,朱总淘到了第一桶金,也逐渐意识到这是一门“好买卖”,于是开始扩大经营项目,也开始关注到更高层次的交易市场,拍卖行。
起初只是在类似嘉德在线、远方国拍之类的在线平台进行交易,直至后来对这个领域轻车熟路了便开始涉及线下,将业务拓展到各个拍卖公司每年举办的几十场大小拍卖会之中。在那段日子里,朱总提供的拍品每每成为拍卖行争相征集的宝贝,大受欢迎。此后他开始放弃一些小型拍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一年两次的春、秋大拍上了。
“每回拍卖会拍出一批东西,同批的其它东西就相当于白赚了。喜欢的我自己就留着,反正变成白给的了。不是特别想留的就想办法出手,变现赚了钱再买别的。以藏养藏,这几年来大浪淘沙,总算留下了一些精品。”朱总用实实在在的语言道出了绝大多数收藏家共同总结的经验之谈。
随着“出货渠道”的逐渐畅通,自己在行业里的经验也愈加丰富。与此同时,艺术品和古玩市场近年来在国内的持续升温也给他带来了更足的信心。到了这个时候,如何获取更
加优质、价廉的“入货渠道”反而成为行里人互相角逐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大家街头巷尾“扫货”,全国各地“捡漏”的时候,朱总将眼光投到了海外市场,眼前立刻豁然开朗,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我那会儿一年跑个三、五趟,主要是日本、英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每次跟几个朋友一起,每人带个百八十万,入手的东西什么类型都有,基本都在一、两万一件,偶尔也有三、五万的大件儿。带回国内,转手就赚钱!”
虽然朱总说的轻松,但海外淘宝不仅是对知识、经验和勇气的考验,同时也需要有清晰地市场概念和投资意识,加上一点运气成分,才能保障良好的投资和回报比率。哪些东西在国内走俏在国外却无人问津?同场竞拍的行家有多少,各自是什么心态和实力?就此问题,朱总举了个例子:
“早年间,日本有不少杂项小件在市场流通。由于两国文化和审美比较接近,所以对类似梳子、扇子、壶、牙角器、绣品之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很多是战争时期被带到国外,或者解放后创汇时期销售出去的。西欧地区,特别是英国基本都比较高、大、上,整器的瓷瓶、家具等等为主,小东西基本不怎么玩。”
此外朱总也相信,中国的东西,还要中国的藏家才能真正读懂。很多国外的拍卖行在对标的物进行描述时只使用比较简单的概念,比如大体
年代,流传证据等等。但是器物本身的价值,诸如工艺的出处、作者的身份、用料的考究程度等,多是一知半解,常常低估其价值。
在海外回流市场征战数年,每次淘回的宝贝不仅都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藏品,甚至就连各个门类的收藏名家都前赴后继,从他手上争相竞夺。这不光为朱总带来了经济上的丰厚回报,也是对他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和潜心研究最直接的肯定。用他的话讲,能够读懂一件艺术品,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当笔者问到如今的海外回流市场情况时,朱总的语气明显带有些许无奈,表示已经不如前几年那么好了。
“好东西就那么多,需要的人越来越多,东西越来越少。以前海外淘货的成功率基本可以达到八成,就算不太懂得人也能蒙到几件好货。如今这个比例也就两成左右,风险还大大增加了。要么就是真东西价格越来越高,要么就是假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开个玩笑讲,曾经越是主战场的地方,如今越是变成重灾区了。”
听到这里,笔者也深感赞同。参与过多次海外拍卖活动后,笔者也对这个现象颇感无奈。不过,杂项市场总是风水轮流转,可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总会有其中几个门类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而另一些则相对变成小众项目。
朱总表示,如今的艺术品和古玩投资领域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蒙着眼睛”买,对收藏爱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选择一些诸如玉石、翡翠、珠宝类“硬材质”的项目。这些项目相对简单,只要材质看对,基本就有一半的把握可以保值甚至升值;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从知识和经验入手,选择一些目前尚未被大量发觉、炒作过的门类,诸如琉璃、珐琅彩等作为选择。
在朱总这里聊了一天,笔者再一次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文化的载体,古玩和艺术品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人文甚至科技信息,无论器物大小,样样都有这么多的知识值得传承,这么多的学问值得研究。
就在笔者准备结束一天的访谈,起身辞别之际,一位小朋友很有礼貌地敲了敲门,走进房间站到了朱总身边。细问之下,这位十岁的小友原来是朱总的爱徒,一直和他学习杂项收藏。原本笔者以为拜师学艺当是孩子父母的意思,心想一个十几岁的孩童又怎能静下心来沉浸在这历史和知识的海洋之中?岂料这位小朋友一开口就另笔者大为惊叹,不仅一副“小大人”的语气和神态,话语之间也确实绝不外行,提的问题也都句句在点,绝非信口开河。
笔者不仅感慨于这位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求知若渴的心境,更是感到心中一阵感动。如此看来,即便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我国千年以来流传的璀璨文明和文化精髓绝不会后继无人。这可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啊。朱总似乎是看出了笔者的心情,也是会心一笑。
“我这岁数的人,如今也不愁赚钱,也不急工作了。现在有空就想把自己多少年积累总结的知识留给下一代,让他们继续发扬光大。年轻的时候咱都走过弯路,吃过亏,碰过壁,现在就让他们少吃点亏,早点走上正道儿吧……”
(作者为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