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长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原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师),主持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顺利结题,学生多人次获新概念等作文大赛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等发表论文60余篇。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时任总理李光耀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新加坡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过这份报告,非常气愤。据说,他在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植草,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请据此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3年山东大学保送生作文题)
材料式话题作文应该是后话题时代一种较为合理的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说它较为合理是因为它既扬话题作文之长——拓宽写作思路,又避话题作文之短——避免宿构抄袭。2006年全国高考一卷中“老鹰抓羊”的作文命题,就是材料式话题作文的典范之作。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必须整体把握材料的立意,从中选出一个合理的话题进行写作。那么如何整体地把握材料立意并从中选出一个合理的话题呢?我们认为,“完整梳理前因后果,多角认知主体客体”,是这种作文整体把握材料并从中选取合理话题的有效方法。
下面就以上述2013年山东大学保送生作文题为例,具体阐释何谓“完整梳理前因后果,多角认知主体客体”。
整体把握材料立意,关键是抓住对立的主体的人(旅游局和李光耀)和作为前因和后果的客体(旅游业、阳光、花园城市)之间的关系,选取合理的话题,关键是对主体和客体从不同角度的认知。
1.把“阳光”抽象成劣势,则李光耀就可看成主动积极者,旅游局就可看成被动消极者。劣势的阳光在主动积极者面前变成了优势,阳光使新加坡变成了“花园城市”。
2.把“只有阳关的新加坡抽象成环境,则李光耀就可泛化成主动改造环境的人,旅游局可泛化成被动屈服环境的人,环境在人的改造面前变得如人意,遂人愿了。
3.把“阳光”看成条件,则李光耀就可泛化成在条件面前知足,变有限条件为无限创造的成功者。
4.把“阳光”看成外因,则李光耀就可泛化成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内因,使不利外因向有利外因转化的主观能动者。
5.把“发展旅游业”泛化成可能性、可然性,则要有必然性的花园城市的出现,就必然需要李光耀式的主观努力。
6.把“发展旅游业”泛化成美好的主观愿望,则美好愿望变成美好现实的花园城市,就需要有李光耀式的现实努力。
7.把“李光耀、旅游局”分别泛化成乐观者和悲观者,则满目的阳光被乐观者看成满目的灿灿金光,被悲观者看成一无所有的空空荡荡。
8.把“李光耀、旅游局”分别泛化成发现者和盲视者,则阳光被发现者看成“足够”,被盲视者看成什么都没有。
9.把“李光耀、旅游局”分别泛化成思维创新者和思想陈旧者,则思想陈旧者只能看到固态的旅游资源,只有李光耀式的思维创新者才能看到无形的旅游资源——阳光。关于这一点,有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值得补充。说有甲乙两个鞋子制造商都到同一个热带国家考察商机,结果发现这个国家的人没人穿鞋子。甲从中看到了商机,立即投资开发,甲的思维是正因为没有人穿鞋,才值得宣传开发。乙立马走人,乙的思维是既没有人穿鞋,也就不需要多此一举了。结果几年以后,甲创造了无限商机和骄人业绩。此中的甲不就是李光耀,乙不就是旅游局吗?
10.把“李光耀、旅游局”分别泛化成知足者和不知足者,则知足者,不怨天尤人甚至会乐于把有限的条件放大出无限的效益,赢得成功的辉煌。不知足者,会为抱怨诉苦条件不足所苦,落得失败的下场。
11.也可利用比喻视角,如把“旅游局”看成拙妇,拟题为“拙妇难为有米之炊”。
要注意三种提炼话题的错误倾向,一种是“断章取义”,如立意拟题为“知足常乐”;一种是“无理反弹”,如立意拟题为“何必硬作无米炊”;一种是“错误读解”,如立意拟题为“花园城市乎,形象工程乎?”
在平时的材料式话题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引导训练学生写这种训练整体读解材料,多角理解材料的短小的立意段。若干立意段比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积累和思维优势的立意,写作成文。
北京丰台二中2012级高二(2)班 陈朝鹏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诚然,对大多数人来讲,无米之炊就是山穷水尽了。殊不知,为无米之炊,却正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大道与大智。
这种大道与大智,首先是一种“柳暗”中坚信“花明”的信念,“无”中发现“有”的眼光,没有“米”却能找到“种”、发现长米条件的智慧。这就需要发散思维。在别人的锅里都有看得见的米——固化的山水旅游资源时,新加坡人成功地找到“种”,发现长出米的条件——阳光。他们不拘一格,将自己只有也是独有的阳光投入锅中,烹出一道享誉世界的旅游大餐——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利用有限的条件,放大有限的条件,烹出无米之炊,这是一种大道与大智。这样一种大道与大智,又何止于旅游产业呢?农业中开发新品种,工业上发展新技术,商业上开发新模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都体现了从“无米”到“可炊”的大智慧。
这种大道与大智,还需要更进一步“善烹”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体现科学烹调乃至艺术烹调的智慧。即能将无形的米,烹出较之有形的米更佳的味道,更健康安全的味道。不“善烹”,不仅前功尽弃,甚至贻害无穷。好不容易发现了无形的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却不能科学地烹调,结果成为有毒食品。就像新品种滥加使用而造成生态破坏,新技术不加管理整合而发生生产事故,新模式应用不当而公司倒闭。
“善烹”,必要把握食材,善控火候。科学家海森堡就曾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时,量子物理是一道描述诱人,令人馋涎欲滴的大餐,但传统的数学却无法对之进行表达。量子物理的大餐,因为数学食材的缺失,而无法烹出上桌。正当人们陷入无米可炊的境地时,海森堡发现了烹饪量子物理大餐的食材——“矩阵”,一种新的数学工具。食材有了,他没有急于下锅,而开始潜心钻研矩阵与量子物理的关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把握了火候,终于将矩阵与量子物理完美结合在了一起,烹出了量子物理的大餐。
在我们欣赏“无米之炊亦可炊”的智慧时,还得防止“无米之炊硬要吹”的浮夸。那是一种欺骗,是一种好大喜功。
有这样一个可笑的案例。某县城经济发展落后,满城尽是平房。当地干部忽闻领导来访,怕城中的景象尴尬,便自作聪明地为起了无米之炊。领导来时,乘车通过县城的主干道,见两旁六层小楼修得甚是漂亮,便欲到里面“体察民情”。推开了一扇门,领导惊呆了,为何六层楼里是平房?原来,当地干部在主干道两旁,修了两堵六层楼高的墙来为这个无米之炊。烹一空锅或者加入不应入锅的石子、沙子是得不到任何赞誉的,不仅害得自己依旧饿着肚子,还会连累他人陪着挨饿。
无米之炊的智慧,我们要练就;无米之吹的勾当,我们要远离!
内容24+表达23+发展9=56分
1.清晰而周密的逻辑思路,自然是这篇形象化议论文能脱颖而出的基础等级。“没有‘米却能找到‘种、发现长米条件的智慧”;“这种大道与大智,还需要更进一步‘善烹的智慧”;“‘善烹,必要把握食材,善控火候”;“无米之炊的智慧,我们要练就;无米之吹的勾当,我们要远离”,这是体现严密逻辑思路的句子。更难能的,小作者还在行文中表现出了周密的议论素质和瞩目社会的公民素质。文章的最后,由“炊”机智地过渡到“吹”,意在警示本是体现大智的“无米之炊”不能过度,不能滑向好大喜功、吹嘘拍马的“无米之吹”。2.就境设喻,一以贯之的比喻论证,是这篇文章已进入发展等级的标示。“在别人的锅里都有看得见的米——固化的山水旅游资源时,新加坡人成功地找到‘种,发现长出米的条件——阳光。他们不拘一格,将自己只有也是独有的阳光投入锅中,烹出一道享誉世界的旅游大餐——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量子物理的大餐,因为数学食材的缺失,而无法烹出上桌”。这样恰切自然的形象化议论,提升了说理的品质。
北京丰台二中2012级高二(2)班 樊雪儿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因此我们都并不完美。或许是因为偏爱的缘故吧,有些苹果被上帝多咬了一口。他们比常人拥有的少,但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向前的动力,充满了积极与乐观。生若如此,乃大境界也。
一章饮水词,一卷纳兰词,曾经轻轻撩动我心中的那根弦。上帝赠与他为人羡慕的无限荣华,却又在他的理想世界中搁置了许多欲罢不能;上帝赐予他满腹才华、高洁傲岸的性情,却又让他为官场仕途的黑暗而痛心疾首;上帝给予他一段又一段缠绵的情,无奈感情之枝一再断折。这样一个命途多舛,横绝一代的词人,若不是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超逸与恬适的心,怎会快乐地生活呢?
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那是上天对你的馈赠。唐伯虎曾写“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诗句,结果与仕途擦肩而过,但他没有悲伤,反而快乐于自己的田园生活。苏轼曾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他虽仕途不顺,但他从不过分悲叹,这样的大境界岂能不令人敬佩?“赌书肖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是如此,唐伯虎,苏轼亦是如此。知足常乐,何尝不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志趣呢?
论过古人,再看今朝。提起林书豪,想必家喻户晓吧。他凭借自己对篮球的喜爱与不懈努力,成功收获了球迷的热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他的一句话令我不禁感慨,“这世界上有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这样没什么天赋的人以机会……”林书豪没有天赋,但他拥有不懈努力和无限热情,拥有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他的成功便来自于他知道自己拥有热情与动力。
海燕拥有勇气得以搏击长空,沙漠拥有生命力得以品尝一泓清泉。拥有就是幸福。珍惜拥有便是享受幸福。纵观古今,知足常乐,珍惜拥有的人才能享受快乐。
人生难免有缺憾,难免会失去。我们若只关心自己没有什么,生活将索然无味,一片黯淡。幸福就像猫咪的尾巴,你若去追逐,便怎么也触及不到。你若珍惜拥有,快乐前行,幸福便会像五月的花环,在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的颈间。
内容22+表达23+发展9=54分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该文有如下值得借鉴之处:1.清晰的结构。首尾以诗与思交融的语言,彰显题旨。中间三个案例以节首引出句,引发叙例和议论。2.时鲜的援例。纳兰、唐伯虎、林书豪,都具备案例的鲜活性。3.不同的角度。在缺憾与拥有间,珍惜拥有,围绕这个题旨, 纳兰的案例论述了“命途多舛”却“懂得知足常乐”;唐伯虎的案例论述了“仕途不顺”“反而快乐于自己的田园生活”;“没什么天赋”却“拥有不懈努力和无限热情”,这是林书豪案例的切入角度。
北京丰台二中2012级高二(2)张祎
新加坡因“花园城市”闻名于世,花园城市以其四季都灿烂如春的阳光而美丽永远。以“阳光”为一座城市的资源从而进行开发,着实出乎意料之外。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阳光,这是生命中最常见的东西,天天见,但又有多少人能发现它的价值?阳光产业发展成花园城市后,许多人才表现出恍然大悟似的一副情理之中的心态,却没有想过,自己为何对这常见的东西视而不见。许多人见到的,只是新加坡缺失传统意义上固化的旅游资源;见不到灿烂阳光可能带来的隐形的旅游资源。
主动去见,用心去见,才会有新发现,才是一种真正的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些身边最普通的东西,隐藏着多少道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等着有心人主动去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的确,无论是何人,只要航海一周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见的,而人们也正是这样质疑的。但是,在哥伦布之前,有多少人用心去见了,主动去见了?在瓦特之前,见惯蒸汽将壶盖顶起来的一定不少,却没人从这见惯中存一颗发现的心,却没人想到从这里入手改良蒸汽机。在牛顿之前,发现苹果朝地面下落的一定不少,却没人在这见惯中存心用心,却没人想到从这里入手,发现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古往今来的发明创造中,不排除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见到一般人见不到的那一面,从而寻找并发现问题。
只见表象,不见实质,又是一种真正的不见。
我们都能大概的解释“一只蝴蝶在北美洲轻扇翅膀,就在印度洋引起了滔天巨浪”的蝴蝶效应,却不能看到这背后所蕴含的混沌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我们眼中的“见”又是“不见”了。
韩愈《马说》之言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使良马不见,宝珠蒙尘的遗憾还有很多很多。原因就在于只见马的鬃毛等表象,不见马的千里之能等实质。那么,让千里马不再被埋没,让我们的“不见”减少,又为之奈何呢?
那就得不人云亦云,见人所不见。不人云亦云,常常要疑人之所不疑,深云人所“常云”之语。这样,才能不被表面上的“见”所蒙蔽,见人所不见。人说新加坡缺失旅游资源,你也跟着说,就是一种人云亦云。见到了阳光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就是见人所不见。
对于见与不见,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拉开平日里“见”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世界“不见”的美丽。
对于见与不见,《列子》有言“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见其实质,不见其表象;见其积极的一面,不见其消极的一面。
只有遵循这样的见与不见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实质,创造性地改变现状,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内容24+表达25+发展9=58分
从“见与不见”的角度切入,首先就奠定了进入“立意深刻”发展等级的基础。而行文的纵深掘进,也进一步彰显了议论的深刻度。“主动去见,用心去见,才会有新发现,才是一种真正的见”;“只见表象,不见实质,又是一种真正的不见”。在以上“见”与“不见”的辨析后,自然过渡到如何才能真正地“见”,“那就得不人云亦云,见人所不见。不人云亦云,常常要疑人之所不疑,深云人所‘常云之语”。继后,自然归结到“新加坡”案例中的“见与不见”。文章的最后,联读王安石和《列子》的有关“见与不见”的论述,使论题主旨的辩证意味得到了自然而进一步地强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