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扑满”

时间:2024-05-04

潘春华

提到“扑满”,我们也许会感到陌生,如果说“存钱罐”,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扑满”就是存钱罐,又称悭囊、闷葫芦、哑巴罐、储钱罐等,其外形呈圆体,平底,中空,顶上有可以投钱的长条状孔,是古代先民用于储蓄钱币的容器。

古时的扑满主要用泥烧制而成,也有陶制、瓷制、竹制等,几乎家家都有。总体而言,中国古代通行的是圆形方孔钱,先民们为储存之便,用泥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的铜钱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还开有一小眼,供插系绳子之用,可悬吊于梁上。这种特殊造型和功用的储钱罐其绝妙之处在于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人们平时将钱从小孔中塞进去,聚少成多,必要时打破储钱罐,以作一时之需,或解燃眉之急。后来,扑满又被赋予了节俭、戒贪等警世作用。

“扑满”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扑”有击、打的意思。因为只有顶部的入口,所以如果钱存满了,就要将其击碎,才能取出钱来,“满则扑之”,故名“扑满”。古人对此多有描述,《西京杂记》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畜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曾写过一篇《扑满赋》,批判金钱,也批判贪婪和自满的恶习,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人为官之道。他在赋中写道:“谦以自守,虚而能受。”这既是写扑满的特点,也是在传达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篇文章立意高远,后世许多文人都模仿过这种写法,唐代的韦肇、张鼎,元末明初的顾禄,清代的李如筠等,都以扑满为主题作过诗或赋。唐末五代前蜀诗僧贯休《桐江闲居》诗之十二曰:“囊非扑满器,门更绝人過。”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云:“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余,辄投扑满。”《扑满赋》甚至成为了古代考生相互切磋的题目。

“扑满”第一次被文人关注,是在汉代。西汉名臣公孙弘,少时家贫,曾放过猪,做过狱吏,以维持生计。当他要到京城走马上任时,一个叫邹长倩的乡友送给他一个“扑满”,以示劝诫警示之用。并赠言:“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与?”这是让他在荣耀时也别忘记幼年的寒苦生活,即便富贵显赫了,也应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和清廉的操守。后来,公孙弘步步高升,位列九卿,官居丞相。但他牢记乡友的告诫,没有因身居高位就走上穷奢极欲的歧途,而是一直保持勤俭的本色,盖布被,食粗粮,所用器具与小吏没有什么差别。他在相府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用剩余的钱财为他们提供盘缠,与他们谈论国家大事,积极寻求治国方略,并推荐给皇帝选用。公孙弘不仅避开了“满则扑之”的命运,还留下了“后来居上”“东阁待贤”的佳话。

除了储蓄外,古人还赋予“扑满”其他的含义。“扑满”常被诗人携入诗中,或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或引申出新的含义。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从中可见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扑满还具有戒贪的作用。陆游诗曰:“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说明过度聚敛钱财必会招致灾祸。唐代高僧齐己在《扑满子》中写道:“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以扑满的下场警示世人。元代诗人艾性夫也有诗曰:“区区小器安足怜,黄金塞坞脐亦燃!”这些诗句都借扑满来告诫人们切莫过度贪财。民国时期,有一首《扑满歌》写道:“脰细口小腹便便,溪壑日填邓通钱。不思蕴利生殃孽,讵防瓦裂碎难全。”以此告诫官员不当得利会带来祸患,不懂此理,怎能避免扑满“碎裂难全”的结果呢?

可见,扑满不仅是用于储钱的用具,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表现,其教育意义耐人寻味。人们用扑满存钱,也从扑满身上得到警示,还通过扑满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器物,也因此成为我们精神上的瑰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