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火相济,以异致同《傅子》

时间:2024-05-04

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a;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b。故以异致同者c,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d,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诡常之变,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釜鼎乎其间,爨之煮之e,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五味以调f,百品以成。天下之物为火水者多矣,若施釜鼎乎其间,则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傅子》)

注释:

a 同道:同一思想,同一原则。

b 检:法式,法度。

c 以异致同:针对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统筹协调,通权达变,采取不同的方法使相异的元素相互协调统一,达到特定效果。

d 因物制宜: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掘它们的优势。

e 爨(cuàn):烧火做饭。

f 五味: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种味道。

大意:

天地最为神奇,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生长出万物;圣人最为贤明,也不能采用同一个法则治理好百姓。所以,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是天地的大道和规律;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适宜措施,是圣人治国的法则。如果掌握了这种治国的法则和规律,即使有诡异反常的变故、可能造成伤害的事物,也不会伤害到治国之本。水、火的特性是彼此相灭的,但善于运用水火的人,却将釜、鼎之类的用具放置在水和火之间,然后点火烧之、煮之,让水和火各尽其用,而不互相妨害。多种滋味相互调和,百样美食得以成就。天下事物,具有像水火一样相互妨害特质的,为数众多,如果在它们之间都能够使用釜鼎的话,那又何必担忧它们彼此妨害?又何必担忧它们不能物尽其用呢?

【解读】

《傅子》中的很多篇章不仅具有资政价值,还具有哲理思辨的色彩。该篇对于水火关系的认知,及由此生发的治国之道、自然之道便颇为有趣。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或相类,或相异;或相辅相成,或势同水火;或交相利,或交相害。这是自然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中国古人不仅认识到这些事实,而且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政治智慧、哲学智慧,对如何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如何变相害为相利、变对立为统一有着深入的思考。水火不容,尽人皆知,人们却发明了金属的鼎、釜,置于水火之间,自此熊熊火焰不会被凉水浇灭,清水一泓可以温暖、沸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由物及人,由人及事,治国不也如此吗?一国之民,贫者有之,富者有之;贵者有之,贱者有之;善者有之,恶者有之;贤者有之,愚者有之;强者有之,弱者有之……如何协调这些民众,让他们各居其位,各尽其才;如何让他们消弭纷争,解除对立;如何让他们和谐相处,共享利益,考验着治国者的智慧。治国理政,需要求同存异,以异致同,找到国家利益、百姓福祉的“最大公约数”,为之坚持,为之奋斗,坚守正道,不畏“诡常之变”,不惧“相害之物”,方能有所成就。(翊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