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胡泳
9月22日,花呗公布,“正有序推进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意味着,蚂蚁金服集团将与央行分享信用数据。所分享的数据,包括用户的信用额度、使用的信贷金额、还款状态和账户创建日期等,而个人购买和交易等信息将保持隐私。
根据蚂蚁2020年招股书数据,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逾10亿,而使用花呗的大约将近一半。如果你是这款国民级应用的用户,而又不授权同意接入,那么,“未来可能会影响花呗的正常使用”。
换言之,这事既由不了蚂蚁,也由不了你自己。花呗称,将花呗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将有助于用户的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当然,由此而来的监管也会更加全面。用户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以后,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未来的房贷、车贷等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正常出行,而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不过影响了芝麻分以及产生了相应的逾期费用。“花呗”,本意是“想花就花”,现在恐怕花得没那么痛快了。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蚂蚁金服的创新之处,本来就是要把自己变得不像银行。它依靠私人信用评分系统评估用户的信用度,那些被认为足够可信的人可以使用蚂蚁金服的在线信贷和消费贷款服务,包括花呗,这在消费者中很受欢迎,因为在一个很难申领信用卡的国家,此种创新使他们能够获得信贷。花呗的服务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中还包括不少在校学生。这显然是因为,同信用卡相比,花呗使用门槛更低(方便网上购物,还不需要信用检查)。由此,可以预期,花呗入征信的结果是,第一,年轻人的信贷能力将受到影响;第二,银行给花呗用户的放贷也会受到影响。蚂蚁被命令结束对信息的垄断之后,会表现得更像一家银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花呗用户也会越来越像银行用户。花呗的用户基数是否会由此下降,值得进一步关注。
另一方面,央行当然乐见此举,因为它将数以亿计的“信用白户”纳入国家的征信体系。中国的大银行也是赢家,它们一直在与蚂蚁金服争夺客户,并不断失去优势。长期以来,蚂蚁金服的客户数据库一直被视为该公司的重要优势,使之能够设计适合用户的金融产品。现在,这个数据库被迫开放,显示出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加大。
中国多年来宽松的监管帮助蚂蚁金服集团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科技巨头,其业务横跨支付、银行、财富管理和保险。然而,一旦监管气候发生变化,首当其冲的也是蚂蚁。上海交易所在蚂蚁金服原定上市前两天暂停其上市,理由是监管方面的变化。蚂蚁金服随后撤销了在香港的上市计划。从那以后,上市失败的蚂蚁集团努力拥抱监管,建立专门团队,积极开展整改。假使蚂蚁金服的IPO重回正轨,分析师预测其估值会低得多,市盈率接近银行,因为监管风险表明它更像是“金融”而不是“科技”。
监管机构这样决策,有自己的大局考量。金融科技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中国的资金流动和金融管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它们让数以亿计的用户更方便、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但在中国家庭杠杆率攀升到創纪录的时刻,该行业却把更多的信贷推给了大学生和其他缺少收入—或没有信用记录—的用户。更大的担忧是,网上贷款机构在提供其他银行服务时,没有达到对银行施加的相同资本和杠杆要求。如果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破坏整体的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
加大监管出于稳定考量。不过同时,也要保证香港和上海作为优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以及对现代的开放资本市场所需的透明度承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