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彭莫山 曾为新华社武警支社记者、编辑,希望用一颗温暖平和的心,安静地讲述人间故事,让你我看见生命的光,成为自己的光。
在复旦读研时,研究生公寓一个宿舍住两人。室友正好是我本科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好好打造一间独特的书房,一个“有光的所在”。
有人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我和室友都是中文系学子,也是所谓的“文艺青年”,热爱文学,渴望爱情,向往穿越世界的旅行,喜欢收藏一切有趣的小玩意儿。
不得不说,我们宿舍可是名副其实的“书”房:桌子上、书架上、床铺上全都堆满了书。被书包围的日子,是幸福的,是满足的。我们两个穷书生,就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挥斥方遒。
我个人平时喜欢写写画画,宿舍里就有一幅自己创作的素描作品,是个球形,放在我的书架顶上。有同学到我宿舍来做客,看到了会开玩笑说,这是不是在表示“读书顶个球用”啊?实话说,在这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代里,我们还是相信“无用之用”。
记得后来我们在宿舍一起设计中文系的毕业服,讨论了半天,决定背后写“书生”,前面是四个大字“百无一用”,理念很明显,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自卑,而是一种自嘲,甚至是一份自信。
复旦人常常自嘲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们一直记得杨玉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跟学生们说过这么一番话:“乍一看来,你们在复旦所学的东西很多都看似无用,但我要说,很可能复旦给你们的这些貌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它将注入你们在座的每一位的终生。”
所言极是。我想,那间小小的书房里,曾经住着两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论是旅行路上收集的小摆件,寄给自己的明信片,还是海边捡来的一个小贝壳,一块小石头等等,都在增添着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色彩,让我们得以在此中诗意栖居,同时也是在践行着周作人先生的生活理念:“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往后的日子里,即便各奔东西,我们还是会常常想起那一段纯粹的读书时光,那一间虽窄小却丰富的书房,那里盛放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理想。我们还想起书房门口那一张海报,那一句话:“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如今看来,更多了一份深刻的意味。到了社会,我们越来越清楚,理想虽然不是粮食,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光。
是的,理想中的書房,是有光的。
最后,我想用蔡恒平的《月光十四行》作结,谨以此献给我终将逝去的青春,献给我那散发着理想光芒的书房——
请让我把你比作月光:温润如玉/像朴素的客厅,像秋天的松明/像家:温暖所有的回忆和孤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