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果你想在朋友圈拉黑你爸妈

时间:2024-05-04

唐辛子

如果你也每天使用微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平时联系很少、甚至根本不联系的人,突然从朋友圈跳出来发私信给你,要你给他帮个忙。

我不久前就遇到过一次,有人私信发来一段中文,对我说:“能帮忙翻译一下吗?”大意是要我帮忙将那段中文翻译成日文。我看了看对方的名字,非常陌生,又查了查微信记录,记录显示一年半之前我和这个人互加了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加了微信,但彼此从未说过话,尽管我努力回忆了半天,也还是记不起我是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况下跟对方互加了微信的,除了对方在朋友圈里显示的一个用户名昵称,我对这个人一无所知……但这个人待在我的朋友圈里,还以朋友的口吻要求我帮他做翻译。估计对方认为:不过就是一段话的翻译,举手之劳而已。

可是,我跟这个人并不熟。何止不熟,完全就是陌生,因为我连对方的真名实姓都不知道。再说,就算是熟人,除非紧急情况,我也并没有必须提供“举手之劳”的义务啊。

还有一次,我的朋友圈里的XXX,也没有事先跟我打招呼,就擅自将我的微信告诉给了另外一个人。原则上,我是不加陌生人微信的,但看到对方在申请加好友的自我介绍里写“我是XXX介绍的”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了对方,因为XXX是我的长辈。

结果对方连个自我介绍也没有,一上来就問:

“你在日本?”

我老老实实地回复:“是的。”

对方再问:“在日本哪里?”

我再老老实实地回复:“大阪。”

于是对方飞快地打出一行字:

“我下月要去日本,想去京都奈良,听XXX说你长住日本,对京都奈良非常熟悉,到时候就麻烦你做导游了。”

这次我无法再回复对方了,因为我都不知道对方是谁,而且我还有工作,家里有读书的孩子要照顾,再说我也没有导游证,怎么能你想来玩我就应该给你导游呢?就因为我住在日本,对日本很熟悉?即使我对日本很熟,但是,我跟你并不熟啊。即使你跟我认识的XXX长辈关系不错,但你对我而言,依旧只是个陌生人。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经历,但我相信只要你使用微信,在朋友圈里一定会遇到和我不同但却相近的困惑。除此之外,令人心烦的,还有朋友圈里没有道理的代购、毫无意义的刷屏、无缘无故的广告推送,以及莫名其妙的群发,等等……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没有想到过虽然被称为“朋友圈”,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个人的私有领域,而是一个与他人共享的网络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在这个网络公共空间里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但却不可以任性甚至影响他人。

当然,现在的朋友圈里,也有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熟的,例如你爸你妈。

对于朋友圈里的陌生人,要做到“断舍离”是很容易的。毕竟对方跟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利害关系,若感觉对方呆在自己的朋友圈碍眼,简单粗鲁地拉黑对方就OK了。

可对于朋友圈里的亲友群,估计很多人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信你现在拉黑你媳妇试试,看你明天还能不能活着出门!当然,你媳妇拉黑你大概是可以的……

我一直同时使用好几款SNS工具:WeChat(微信)、Facebook、Weibo(微博)、Twitter还有Line。几种SNS工具同时使用之后,我开始发现它们的使用感受很不一样:Facebook、Twitter和Line都令我感觉很轻松。就连微博,使用感觉也比微信好——因为微博上基本都是陌生网友,没有微信这样的朋友圈。

我最开始认为是微信这款产品有问题,但后来发现:是微信的朋友圈构成出了问题。因为我的一些精通汉语的“中国通”日本友人,都觉得微信很轻松,没有日本的Line那么麻烦累人。这样一比较,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的亲友群都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日本友人的亲友群都在他们的Line朋友圈——亲友群令我们变得小心翼翼,有所顾忌。

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六年前或更早一点,我刚刚开始使用微信的时候,朋友圈里还只有一些星零的网友。那个时候觉得“微信真好啊!”,与当时鱼目混珠、乌烟瘴气的微博相比,觉得微信就是网络雾霾中一支未经污染的百合。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天登录微信的时候,一位在日华人前辈快活地招呼我,说:

“你看,这儿比微博好多了吧?这儿多清净啊。”

清净的微信像一段美好的芳华岁月。与当时各种言行都裸露于大庭广众的微博相比,微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封闭型朋友圈空间,简直是含羞有若处子,岁月静好得令人着迷。完全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不得不令人夹紧尾巴的各种“家长群”“同学群”“亲友群”“家人群”……

当你的家人、旧友、老同学、上司甚至你孩子的老师,全都通过微信找到网络中的你,并挤在你的朋友圈子里时,微信短暂的芳华岁月便一去不返了。即使你精力旺盛过人,恐怕也会有疲于应付的时候。

微信亲友群的出现,令网络交友与现实亲情失去了应有的边界,你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于亲情与友爱的关注之中。你可能通过微信获得了超越物理距离的关注,但却也为此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我有一位朋友,大学时留了个光头,被同学取了个外号叫“秃驴”,这位朋友后来到海外留学,又进入一家五百强企业成为公司里的中坚干部。娶妻生女,有车有房,按国内的衡量标准,也算是个成功人士了吧。有一次,这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意气风发正在打高尔夫的照片,在朋友圈一片点赞中,突然冒出一个大学同学来,留言道:“哟!这不是秃驴吗!”

所以,你看,虽然上传一张打高尔夫的照片,想证明自己是成功人士,但在同学心目中,你依旧永远是那个“秃驴”。

当然,这只是个很温和的例子,何况微信朋友圈还有个分类功能可用。但即便如此,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例如有一次我凌晨三点还没睡着,不小心发了个朋友圈,结果第二天被我妈看到了,马上就受到了责问:“怎么那么晚还不睡?”——我当然感觉到了母亲的关爱,但也同时感觉到了母亲的监控。

记得曾读过日媒写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说应该给自己的网络朋友圈也进行“断舍离”:对于那些总想支配你的人,那些过于依赖感的人,那些总是对你出言不逊、不照顾你自尊心的人,不管是上司还是旧友甚至家人,都应该在网络上与其慢慢拉开距离,并最终实现朋友圈的“断舍离”。

还有一位生活在新西兰的日本冒险家四角大辅,也写过一本畅销书叫《为了自由,20岁必须抛弃的50件事》,书中谈及50件需要抛弃的事情中,甚至包括“抛弃人脉、抛弃熟悉、抛弃习惯、抛弃他人的视线”。因为“在超越人类界限的超信息化社会和超大量生产经济到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堆满了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你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懂得判断哪些是不需要的,并能果断抛弃”。

不久前,我的Facebook朋友圈里的一位日本妈妈,就被她的孩子“抛弃”了:她上高中的儿子,在Facebook和Line上都将她拉黑了。看到这位日本妈妈在Facebook诉说此事,我默默地在留言栏点了个赞——当然,在我心里,这个点赞,并不是给这位日本妈妈的,而是给拉黑她的那个儿子的。

我想我能理解那位拉黑母亲的高中生的心情。对于现代伴随着网络社区一起成长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现实社会人类”,而是游走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栖人类。而“现实”又与“虚拟”有别,因此儿子会拉黑母亲。如果你觉得我这种说法难懂,那么想想古人所说的“内外有别”,也许就容易理解了。现实与虚拟有别,就是“内外有别”的升华版。

对于现代社会的双栖人类而言,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空间或许才是获得精神自由、心灵慰藉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喜爱动漫、并且加入Cosplay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原因。这其实没有任何不好。只要想一想,古人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都可以创造出虚拟世界里的神佛与上帝,就会明白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人性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被干涉的精神空间,去实现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而虚拟世界正好提供了这种实现的可能与自由。

所以,如果你也想在朋友圈拉黑你爸妈,那么不要怕,果断拉黑他们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