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史为镜看“大秦”

时间:2024-04-23

之心

电视剧《大秦赋》引发的热议,更多不是文艺创作领域的,而是对一个朝代、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一段历史的剖析与反思,这可能超出了剧集主创人员的意料,也让这部“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尾之作,不再像前几部一样一边倒地好评如潮,而是呈现两极化口碑。这是好事,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解读历史,从来都应当鼓励多元化思考和不同声音交锋,并包容尖锐批评的。

我的朋友圈里,倾向性非常明显,那就是对秦帝国及与其捆绑在一起的一整套统治理论、统治模式持坚定的否定态度。这种批判,原因或许有二。一是这些批判者,无论是从小所受的教育,还是伴随中国互联网同步成长的背景,都让他们更亲近现代法治文明观念,崇尚平等、自由思想,自然会站到代表“专制”的秦的对面。二是很多人认为《大秦赋》对秦的态度是肯定甚至褒扬的,起码是这种情感成分居多,而缺乏现代人的反思与批判。

那么跳出电视剧,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秦?

如果要非此即彼地站队,我也是倾向于批秦的。我对一个朝代、一种治理、一段历史的评价标准很朴素—底层人民生活得如何。显然,秦帝国交出的答卷并不漂亮,这有大量的史实文献和文学作品佐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张养浩说得透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活在现代的人,真的不必总想着穿越回去。

但另一方面,我对那些纯粹而激烈的批判,也存了一份保留意见,理由仍是很直观的:秦从一个边缘小国,一步步发展壮大,统一六国,建立一套深刻影响后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体系,肯定是有其独特优势的吧?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后人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批评历史上的各项制度,只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有合理性,但不该单凭时代意见就抹杀历史意见,应当看到一项制度在特定时空中的作用和意义。后人的正确态度应是正视、承认、学习和借鉴,使其有利于当下的改革。

有了以钱穆历史观打底的认知和心态,再看南风窗《大秦功过》的专题,更能获得“术”上的提升和洞察现实的思路。秦帝国完成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初步确立国家行政架構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自不必说,即便是其推崇的法家思想,另一面往往是明令禁止、高效执行。在今天,我们完全能做到批判性继承。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国疫情防控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取得重大胜利、经济能率先复苏,与中央到地方政府严格高效执行防控措施有重要关系,而这符合国民切身利益,人们自会全力配合,最终施政者与接受方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今天,我们反思“大秦功过”,正确姿势应当是“以史为镜”,而不是“为史加滤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