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而歌

时间:2024-05-04

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东北现当代文学与艺术、地域文化。已公开出版《当代辽西的文学世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现代作家创作》《辽宁艺术通览》《大地的寓言——津子围<十月的土地>研究论集》等各类学术专著10部,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文艺评论100多篇。作品多次获奖。

在当代少数民族女性作家、诗人中,萨仁图娅是个性、内涵与感染力兼具的几位之一。她及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可视为当代诗歌、民族文化、女性意识观察与研究的重要标本。

萨仁图娅是马背民族的后裔,她的出生地朝阳北票位于著名的红山文化区,是世界上第一只鸟(中华龙鸟)飞起和第一朵花(辽宁古果)绽放的地方。这里也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源头,是近代以来蒙古族两位最重要的作家尹湛纳希、玛拉沁夫的故乡。这块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土地,为萨仁图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精神支撑。茫茫草原与古朴的辽西乡村,是她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居地。

“尽精微,致广大”(《中庸》),萨仁图娅的生命历程、文学之路,坚持点滴汇聚,奉行事必躬行,并不断拓展生命境界、主体意识和精神空间。她曾经并且至今仍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坛中承担着多重重要角色:作为省级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作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身负推动地方文艺发展的重任;作为作家,她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多领域拓展;作为学者,她在蒙古族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掘进;作为社会活动家,她以特有的热忱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人与社会。

以上种种,萨仁图娅均倾力而为,并多有建树。尽管拥有着如此丰赡、多彩的生命景观,但我以为,在她所演绎的诸般社会角色中,作家、诗人一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生定位。文学,特别是诗是最切近她生命本质的精神性存在。

萨仁图娅的文学之路,始于诗歌。1986年的第一部诗集《当暮色渐蓝》即已显出她的独特风格:清新、婉约、深挚、素朴,像素馨花,像夜香花,却又隐隐中有股阳刚之气(著名诗人阿红语);第二部诗集《快乐如菊》则发展了九行诗的体例,并将更多冷静的凝思注入诗行,将爱情诗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随后出版的诗集《心水七重彩》《第三根琴弦》《梦月》,则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走向,以心灵和心灵化的事物为审美对象,实现了梦里自由精神的律动和爱的情愫的彰显;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诗集《天地之间》与《梦魂依旧》,艺术视野更为广阔,聚焦于世间万千灵魂,将思绪放飞于天地间,在浩瀚宇宙、广阔大地中来观照和审视人类的每一种生存状态,将生命和历史的印记深深地镌刻在诗行间。

《风云千年——成吉思汗诗传》是她在新世纪所完成的重要作品,深刻而充满诗情地演绎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奋斗历程和不朽功业,彰显了强烈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萨仁图娅近年所写的诗歌,如《母语》《蒙古女人》《当我是一只小鸿雁》《倾听草原》《念着他的名字》《故乡土默特》《土默特妹子》《圣魂敖包》《沿额尔古纳河走向》《室韦之夜》《黑山头古城怀古》《根河之根》等篇章,立意更为高远、幽深,更加注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诠释民族精神,既有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穿透力,也饱含着情感的张力和诗的质素。

人物传记与报告文学,也是萨仁图娅创作的重要领域,其中《印证生命》代表着她的报告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所描摹的,既是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又是带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当代人精神图谱。《声贯九州田连元》是萨仁图娅的第一部人物传记,她回避了人物传记写作惯用的编年史式结构,充分调动了自身所具有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辨性能力,以特写切入,以人物瞬时状态所折射的生命情态为牵动,逐渐呈示出人物的全貌,展示传主的艺术成就,从而使人物的生命历程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感。人物传记《尹湛纳希》是她迄今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积十年之功,以对民族起源、发展宏阔背景的深度观照,以对民族文化之魂和复杂人性的深入探寻,塑造了兼具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和人性特征的一代文化巨人形象。就如她在《自序》中所说:“这是一个智者、开创者、先驱者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作家、史学家、画家的人物传略;这也是一个马背民族后裔、黄土地之子、百姓之友的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萨仁图娅是为诗而生,为民族文化而生的。生命与精魂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感染力、最具力量的部分。对诗意生命和民族精魂的讴歌,是她生命中绽放得最为精彩、绚烂的花朵。对文学和文化有着深刻认知的人都知道,文字、文本和作品,本身就是精神性的产品,赋予其价值和个性化特征的是创作主体的心境、情怀与修养。“诗乃人之行略”(徐增语),文本所达到的境界和深度,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和深度。

中墨互译文本《落霞重重》与《疾风中的虹霓》两本多语种版本诗集,收录了七位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和七位墨西哥原住民族女诗人的作品。由吉狄马加、石一宁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民族文学》杂志社与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学出版,被誉为“为中墨文学领域的交流添加了一笔独特的色彩”,推介会于世界读书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举行。通过腾讯会议实时线上直播。萨仁图娅赫然在列,她的《沿额尔古纳河走向》《草原风 黄土情》《乡情》《敖包琴声》《时光之上》《总是一走再走》等诗章,立意高远、幽深,注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诠释民族精神与乡土情怀,既有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穿透力,也饱含着情感的张力和诗的质素,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艺术自信。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诗歌,强化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精神内涵,它的价值指向,是竭尽全力地构建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此书主编之一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在序言《行走在追逐美与梦的路上——七位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诗意》中写到:“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早年就享誉中国文坛。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内蒙古大草原是他们活跃的历史舞台。蒙古族不仅物质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萨仁图娅的诗歌特征,首先是其深沉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色彩。她的诗歌使她成为一位民族的歌者。《沿额尔古纳河走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吗民族历史与先人的景仰和自豪感……萨仁图娅的民族情又故乡情交融一起,‘草原博大让我长风浩荡/黄土地厚重令我朴素善良,《草原风 黄土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原乡与农区故乡的无限情意。‘远方以远把我召唤/我总是一走再走/路上的每一棵小草/高举绿色的旗帜为我加油(《总是一走再走》),节奏与音韵之美,也是萨仁图娅诗歌创作的显明印记。而‘我是行动的朝圣者啊/不停歇地把美把梦追逐(《总是一走再走》)这首诗里的结句,更是让我深深感动。我想,这既是作者个性的追求与心声,亦达到了一种更为广阔和普遍的精神境界。”

萨仁图娅的这组诗,由《民族文学》以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五本专刊同时推出,反响热烈。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萨仁图娅诗文所达到的境界,包括她对事业的担当,与她打交道时的如沐春风之感,可以说是皆有来路。她的灵性与才华,热情、赤诚与豪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蒙古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中最精华部分的显现。在我的印象中,她时常为繁杂事物所包围,但又能让精神摆脱尘俗的困扰,胸怀现世,但心少俗虑。始澄清怀抱,而后做出世之文与入世之事,既能静观彼岸之花,又善发关怀现世之论,此当为为人为文的大境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