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汲饮濂溪

时间:2024-05-04

文紫湘

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这块曾为唐宋古郡的南蛮之地——道州——如今的道县。面前是一座颇有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两百多栋房屋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交错的巷道链接着叠加的岁月。即使时光像门前的溪水一样流逝,那些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高耸的风火墙都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在不断的修缮与颓败中无奈地增添着斑驳的苔痕。青石板是那样的锃亮,屋巷是那样的幽深,天井里洒下的光亮是那样的澄澈,仿佛时间从来就没有走远,从来就没有离去。以至于有那么一瞬间,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里,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方?

村前几座醒目的坟堆提示你,自己是站在了一个大家族的血脉源头、胞衣之地。一千年前,那个将光耀这个家族门庭的少年就“哇哇”地降生在这里。这几个坟堆里安息着他的父亲和兄嫂,而他却注定要从这个地方走远。他将成为这个村子里最有“出息”的孩子,成为楼田周氏族人心目中永远的骄傲。虽然他没有做得高官,没有拿到厚禄,但他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学问,他是真正的圣哲。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巧合,他故里村落所依傍的靠背山就叫道山——这名字让人心生敬畏。单凭这个山名,你也不能不久久地仰视。虽然它本身并不是一座高大的山峦,但是在空阔的田洞中,却显得有几分突兀与高峻。这个少年后来所开创的理学也称为道学,很难说它们之间没有某种隐秘的对应,没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卫道,仿佛就是他一生的宿命。从牙牙学语开始他就为之努力不歇。

流传在楼田堡的一则小故事,似乎想告诉人们这少年生来就是一个神童。大概在他五岁的时候,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的父亲与几位兄弟一起闲坐聊天,欢度佳节。其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稻禾金黄,村前的五个土墩子,引起众人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之命名,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名称。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小男孩脱口说道:这五个土墩就像五颗星星,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就叫“五星堆”。众人为之拍手叫好。这个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个传奇。这里面或许有附会的成分,但是他未来开创理学——道学一脉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道山,他屋后的这座峰峦又是如何得到名字的呢?方志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也很难猜测,汉语里这个“道”字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它与另一个与其谐音的汉字——“稻”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转换或衍生关系,这两个词究竟哪一个在更前面被智慧的古人写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道州,除了这一座道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另有一座白石山还积淀着更为久远的文明基因。那座山的下面有一处岩洞叫玉蟾岩,当地百姓呼之为麻蝈岩。一直以来,它其貌不扬、默默无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权威考古学家揭开神秘的面纱。几粒小小的碳化谷壳,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早在一万二千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从打磨石器到烧制陶器,到栽培稻禾,甚至学会了煮食唆螺。

稻,这是人类文明肇始的源头,物质的前提。有了原始栽培稻,有了可以预期的粮食收获,所谓的文明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来。那么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猜想:道山之“道”正是从玉蟾岩的“稻”衍生而来?稻是物质基础,道是精神文明。因为有了玉蟾岩的稻,所以才有道山的道,才有楼田堡的道山,继而才有道江、道州。物质先于精神,稻生道,应该毋庸置疑。而精神又是对物质的升华与超越,道涵括与包纳着稻。道是宇宙法则,也是人世秩序。“道,可道,非常道。”在耶稣基督纪元数百年之前,老子就说出了真谛,“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命名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我们无法说清楚一个没有名称的世界。没有名称的世界是混沌的,无以解释的。就像一条河流,它必得有一个名字,我们才能追寻到它的源头,才能探索它流经的路程,才能最终捕捉到它命定的归宿。那么濂溪,这个名称又缘何而来?

楼田堡村前的这一条溪流,究竟是在周敦颐出世之前就已为前辈贤者命名了呢,还是因为周敦颐本人成名以后亲自命名了这一条河流?前者没有可信的史料佐证,后者似乎确有为人接受的可能性。唐宋之际的南岭山麓,尚是一块等待命名的处女地。与道州相邻的古郡永州,境内就有两条溪流,分别为唐代道州刺史元结命名为浯溪、谪贬永州的唐司马柳宗元改名为愚溪。这第三条文化溪流,无可争议地应当属于周敦颐。这个出生在道山脚下的孩子,以其宏大的文化创造赋予了这一条无名之河形而上的意义。他是喝着这口泉水成长起来,并随着这一脉流水的方向,一步一步走进广大辽阔的世界。他走得那么的远,走得那么的深,以至于这个苍茫的世界要回过头来,向这一脉流水致敬,向这一脉流水的源头鞠躬。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道盡了濂溪理学的无限风光……

有一种诙谐的区分人和动物的说法:人可以用背睡觉,未见有动物能仰着背睡觉。特别是脊椎动物,四脚朝天,简直会要了它的老命。当然,这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作为万物之灵长,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想。人掌握了语言,并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在目前人类已然触及的认知里,动物有无思想还不得而知。

很显然,人不仅有思想,而且还常常会胡思乱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里走在最前面的那些人,更是一些喜欢胡思乱想的“神仙”。这种胡思乱想,往往又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的。古话讲:三岁看到老。观察一个小孩两三岁时的言行,就可以预知他将来的为人与作为。这也是前人从漫长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现代科学对此也有合理的解释。从出生六个月到两岁,人的大脑既已发育完备,这一年半载的智商开发将影响他一生的智慧高度、兴趣走向和最终成就。如果把这个观察时段稍微拉长一点,延伸到对人的整个童年期的观察,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童年的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志向和成就高下。童年的所见所历,其实早已绘就了一个人一生最基本的蓝图。

那么,少年周敦颐的观察、体悟与思索,与其平生问道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处于湘江上游的道州盆地里,有着南方五岭之一的巍巍都庞岭作为背景依托,可以说是山环水抱,风景如画。一个殷实人家的孩子在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里度过童年岁月,肯定是无忧无虑、快乐幸福的。凡山水可作景观的地方,必是他和伙伴们游玩戏耍之地。楼田堡有很多这样的好去处,月岩是其中之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抱着探幽触微的目的游览了月岩,并在洞里住宿一晚,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把这个岩洞排列为“永南洞目”第一。喀斯特溶岩在湘南地区比比皆是,深广敞亮、绚丽夺目者大有所在,为什么有千古奇人之称的徐霞客单单给予这一处塌陷山洞如此之高的赞誉?你必得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心灵震撼。

沿着人畜踩出来的一条小路向上攀爬,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月岩山的白色石崖雄伟而森严,仿佛中世纪古城堡一般。走近去,大大的一个岩洞口呈现在眼前。面朝东方,面朝太阳出来的方位,十数丈宽,二十丈高。是一道大大的门。玄妙的门。从这“门”里走进去,奇迹出现了。这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一方敞亮的存在。不仅东西两头都有高大的洞门,而且在岩洞正中间的穹窿顶上,有如开了天窗一般,透着一个浑圆的空洞。因此,移步换景,仰头看那空洞处的亮光恰如遥夜观月一般有了奇妙的变化。初看是一弯上弦月,细细的一轮,状极优美。一路往里走,则“月亮”逐渐丰隆,逐渐腴美。到了正中间,就像是一轮满月悬挂在头顶,也像是一面明镜高悬在那儿,照得人心里直透亮。而随着脚步的慢慢西移,回望洞顶天窗,则“满月”逐渐下亏,变成了一轮下弦之“月”。待到从西边的洞口穿出时,那下弦月影已变成了细细的一线,竟至于无。果真是妙趣天成,有趣得很,奇妙得很。无论你是从东边的洞口走到西边,还是从西边的洞口走到东边,细细地品味着月弦的变幻,都能感觉到那样一种难以言状的物理之妙。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少年周敦颐选择这样一处清静的地方来诵经读书,他心中获得的感悟,当时未必就能说得清楚。“明天理之根源,穷万物之始终。”可能有一点夸张。然而“一洞三月”的盈亏交替,无疑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让他获得了一些特别的感悟。上弦、下弦,阴暗、光亮,在变化之中完成统一与和谐。实之外由虚来补充,虚之外由实来填塞;有依赖于无,无粘合着有。虚实环合在一起,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日和月的圆,天和地的圆,浑然相融的圆。在普通人那里,一叶障目难见泰山。看到了白,而忘却了一边依附的黑;看到了黑,又无视始终映衬着这黑的白。看到了残缺,而看不到圆满;看到了圆满,又忘却了满盈之后的损亏。而少年周敦颐,却凭着一双慧眼看到了那阴晴圆缺的变幻,既看到了白所依傍着的黑,也看到了黑所衬托着的白。他看到了那浑圆的完整,就像两只衔尾游戏的蝌蚪,相拥相抱,所有的变化都在它们的游动之中。在动之中,也在不动之中。“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从这里领悟到了一生受用的“天理”。

在周敦颐眼里,空缺与充盈,完满与缺损,相互逢迎,互为表里,互相依托,组成一个浑圆的世界。它们原本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更是统一的。是阴和阳。是世界的两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何其聪明,又何其朴素。灵光电闪,智慧开启,他随手画出了两只黑白蝌蚪,把它们画在纸上,让它们在纸上不停地游动,直游进苍茫岁月的深处。

当他从这个岩洞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褪去了面孔上的稚气与青涩,他的脸上多了一种从容与淡定的神情,他的双目炯炯有神。他拥有了一双能够洞彻观察这个世界的慧眼。他可以出发了,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甚至要用一生去丈量一种思想的长度。在月岩里,他更多的是与自己对话,与内心对话。此后,他不仅要与纷繁的现实人生对话,更要与世界对话,与宇宙对话。他将探究世界的本源。

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史上,此前还没有人把世界本源当作哲学问题来进行系统的讨论,周敦颐是第一吃螃蟹的人。他不是像屈原一样只发问,他是在阐释。“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把人纳入了其中。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人的世界,缺少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世界将是多么孤寂而乏味!“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神善恶,皆来于人的主观思虑,来自于人对价值的判断与追取。“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人,为自己树立道德的标杆。但这标杆的投影却来自于外物的映照。立竿见影,不是这根竿本身就有影,而是因为在这根竹竿之上,有一颗太阳的照射!太阳才是最高的道德,最大的自然。人之于道德的确立,全赖于对自然秩序——规律的遵循!

只有到了月岩,亲身体验了那“一洞三月”的奇妙变化,你才會明白,原来在周敦颐脑海里早就刻下了一张浑然天成的“太极图”。那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的启迪,当他潜心岁月的思索与故乡的景致两相映照时,那盈亏互转、阴阳互补的图像自然而然在他脑海里清晰如画。他得心应手地把它画在了纸上。奇迹出现了,两只黑白互衬的蝌蚪栩栩如生,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游来。这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历史符合逻辑的必然选择。周敦颐一生的学问追求,就隐现在这张玄妙无比的太极图中。

或许少年周敦颐的梦与那个时代所有的读书郎一样,就是求知取仕,做官经世,光宗耀祖。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以官为本、以民为末,本末倒置的社会。官为父母,百姓为子民;官为“大人”,百姓为“小的”。谁又不愿意去做那“人上之人”呢!

十五岁,因为父亲的弃世,周敦颐跟随母亲离开故乡,寓居衡阳娘舅家中,一段时间后即奔赴京城投靠在朝为官的舅父郑向。除了亲情上的眷顾以外,这少年以自己的聪慧仁孝,赢得了当朝龙图阁大学士郑向的喜爱。少年周敦颐痴迷读书求知,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已经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舅父即指导他更为广泛地阅读,接触各类不同学术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都有所涉猎,这为他日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年轻的才子谋到了吏部试用主簿的职位。可惜次年就因为母亲的故去,而离职为母守制三年。然后,重新开始,外放为洪州分宁县主簿,这就算是正式走上了中国古代读书人心向往之的所谓“仕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个挨着边的外放京官足迹遍及数个省份,由洪州分宁,到郴州桂阳、合州、虔州、江州等地,颇有一点“宦游”的味道。虽然只是担任主簿、县令、通判、知军一类的小角色,但他总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心竭力,为皇权效力,为百姓办事。在处理一些积案的时候,似乎很有一些手段,有一股雷厉风行的作风,留下了不错的政声。

而且,他还是一个能够坚持正义、敢于据理力争的好官。在他调任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上司王逵想重判他。这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爭,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总算清醒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这其实是典型的书生个性,也是倔强的南蛮性格: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不用说,这种个性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仕途上顺利与否。或者,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周敦颐最终没有攀登上权力的高位。

他本来就无意于攀登高位。他志在攀登永恒。性情之中朴实的一面,让他更倾向于简单生活,而非锦衣玉食,于富于贵因而也就没有额外的追逐。他自己说:“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是一个信古好义的人,不爱慕钱财,“以名节自砥砺”,在各地做官,俸禄甚微,但还是乐意把个人微薄的积蓄馈赠给故里宗亲。他自己是“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真正的安贫乐道,精神第一。

因为内心清洁,行为俭约,崇尚简单,周敦颐把更多的时间和心血都花在了对学问的研习上。对《周易》的研究,从理论上印证了他年少时在故乡月岩领悟到的“天机”,他画出了那个稀奇古怪的太极图,并写出了一篇精彩的《太极图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他还撰写了一部《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开启了理学一脉源流。

学养和识见为他赢得了尊重。他的两个著名的弟子程颐、程颢,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即已拜他为师。程颐后来回忆说,自己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如何为圣为王的道。 周敦颐是个好老师,二程也确实是出色的学生,他们把理学发扬光大了。同僚也对周敦颐多了一份尊重。在他做郴县令的时候,顶头上司郴州事职方员外郎李初平就非常赏识他,了解他的才华和贤能,不把他当作一般的下属来看待,经常找他聊天,乐意倾听他的高谈阔论。的确,按部就班可以培养一个公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但对于一个潜心学问的学术天才或思想家来说,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心智的开启与神思妙悟。

赏识他的人还有当朝大僚赵抃和吕公著。前者曾任虔州知州,是周敦颐的直接领导。后者是历任宰相之职的朝廷重臣,他在推荐周敦颐的时候对其评价:“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政声”,并乐意为朝廷的擢用担保。不惑之年,这两位命中贵人推荐周敦颐做了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周氏由此走向了自己官宦生涯的巅峰,实际上也靠近了尾声。后又由转运判官转虔部郎中,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周敦颐踏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以洗冤释物为己任”,处理了一大批案件。

但岭南毕竟是一片蛮荒之地、瘴疠之乡,周氏也已年近花甲,难以适应,最终病倒了。加之,又听说安在异地的母亲的坟茔被洪水冲击,不由就萌生了退意。或许他早就是厌倦了,现在有了借口,以身体健康为由,请求改任南康知军,并把家安置在两年前路过时即已选定的风景优美的庐山莲花峰下,把母亲的骸骨移葬到他构筑的濂溪书堂附近。五十六岁,他正式离开官署,以濂溪书堂为阵地,招生传道,过起了内心久已向往的纯粹的学术生涯。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这数百日的时光却是他真正体味到人生逸乐自如境界的好日子。居所的门前有条溪水,与故乡的那条溪涧一样清澈幽美,或许是为了慰藉内心的乡愁,干脆就把故乡河流的名称复制过来吧,也叫濂溪。他的魂一直牵系着故乡的那一方山水,他原来就是道山之子、濂溪之子,是这一方山水的骄傲。

真正是无官一身轻。他每天就跟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给门生传道授业。尽管一心一意倡导儒学,但他并不排斥佛学与道学,而是与之相伴同行,切磋以进。唯广阔的胸怀方能成就大学问。隐逸者。大儒。人伦师表。这是一个思想者最终修得的正果。

濂溪,既是周敦颐家乡河流的名称,也是他本人的代称,还被他复制粘贴到其庐山青莲峰寓所门前小溪的身上。凡是他所历经的地方,无不打上了“濂溪”二字标签。这个清新典雅的汉语词汇,成为那个时代高扬的精神旗帜。由朱熹首立濂溪祠,以程颐、程颢兄弟配祀。其他地方跟风仿效,闻风而动,到处修筑濂溪祠、濂溪书院,恰如另一些时代修建纪念孔子的文庙和传播儒学的学宫一般。理学经过物质化、形式化的塑造,最终成为强制性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到时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然而,权力加冕学术,既是学术的幸运,也是学术的不幸。这实际上是把学术送上僵死的祭坛。学术需要宽松的环境,而权力对学术的要求,只是为己所用。源出孔子并被朱熹推崇的“三纲五常”被明确为一成不变的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君王、父亲、丈夫为臣子、儿子、妻子作出道德与行为表率的虚拟前提下,人臣、人子、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并以“仁、义、礼、智、信”来进一步调整与规范这种人伦关系。

伦常得以固化,政治制度也得到巩固。但作为学术的理学,一旦固化为施政纲领,其器质性的变异就在所难免。从周敦颐倡导的“无欲主静”,到朱熹“遏人欲以存天理”,最终衍化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无欲是主静的道德修养方法;遏人欲是控制人恶性膨胀的私欲,是适度的节制;灭,则是灭绝、消灭,这本是几个不同概念的词汇。可是那些挥舞权力大棒的人,绝对不会在文字上有所含糊。他们所要的,就是消灭人欲,包括正常的和超常的。要存的,是统治者的“天理”;要灭的,是老百姓的“人欲”,哪怕是那些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基本欲求。

而且,当这个“人欲”的内涵被缩小到情欲、性欲、爱欲、肉体之欲时,那拥有“三宫六院”嫔妃无数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男人的尘根割掉,恨不得天下所有女人都为他穿上铁打的贞节内裤。男权社会,私欲极强的男人,都只是想着存自己胡作非为的“天理”,灭女性正常生理需求的“人欲”。权力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已然深入到身体最为隐秘私藏的地方,也深入到心理最为隐秘私藏的角落。贞操被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饿死者事小,失节者事大。”一条原本嘉懿士大夫人格节操的话话,竟成为约束女性情感需求的金科玉律。流毒弥漫,害人匪浅。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缺陷,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了。

社会无法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权力则依据己身的需要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以理杀人”,成为“伪天理”的“天理”。这当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时所希望看到的。更不是一开始即认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万物”的理学鼻祖周敦颐所愿意看到的。然而,贞节牌坊高高耸立,遍地开花。

你看,连最偏僻的山村,也立起了一座。就在道路的正当口,全部是用长大的青石条垒成,高过四丈,四柱三门,上下三层。整个牌楼,结构严谨,坐势端庄,牌楼上浮雕石刻,琳琅满目。三重飞檐鳌鱼翘角,另有各类人物浮雕十四五个,飞禽走兽四十余幅,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李赵钱妻何氏坊”“圣旨旌表节孝坊”,建于清道光年间。就在我家乡隔壁邻县一个叫“三渡水”的地方。这牌坊的名气很大,在方圆数十里百姓口中,常被提起,与宝庆的石狮子、永州的宝塔相提并论,有“宝庆狮子永州塔,三渡牌坊甲天下”的美誉。我特意去看了一次。在不远处青瓦泥砖矮房子的映衬下,这座牌坊十分醒目,远远地就可以看见。走近以后,那些精美的石雕更是让人深深地叹服,真不愧是由最高权力旌表的建筑。

我留意了一下,有几个男子在牌坊的背后借建筑的投影躲避毒日头的烘晒,没有一个妇女!等到有荷担的妇人过来了,远远地就绕到另一条小路上去了。她宁愿多走几十步冤枉路回家。我想,她对这石头建筑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或者不是敬,更主要的是畏,是惧怕和恐慌。这牌坊之下毕竟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埋葬了一个女人至少数十年的青春华年。

其实每一处牌坊下,都埋葬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一个女人原本可以挥霍的青春。一座贞节牌坊,就是一座女性的苦闷血泪碑。正是那个曾当过和尚的皇帝朱元璋,最早下令旌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初看这诏令,似乎是对坚贞守望爱情的妇人的褒奖,细想一下,其骨子里蕴含的却是公权力对私生活肆无忌惮的极端干预。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问答:“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讥讽的是男权的阴暗,其实也就是公权的阴暗,是人性的阴暗。

见识过无数牌坊以后,你不能不对理学丧失好感,甚至对周敦颐也没有了好印象。摆在面前出路的只有一条:人性的解放。必须承认,作为自然存在,人欲也是天理,至少是天理的一部分。存人欲亦即存天理,灭人欲亦即灭天理。人欲恶性膨胀的时候,好比大地上的洪水泛滥,围截堵塞必无效用,而且也是违背天理的,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疏导和节制。桎梏日久的时候,人欲也是需要解放的。

女诗人舒婷有一首写长江三峡上著名景观《神女峰》的诗,末尾一节这样写道:“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大胆的反叛与颠覆,让恋爱中的男女读了心灵备受震撼!男人和女人,原本是应该平等的,两性爱也应该是对等的,不应该有尊贵卑贱之分,更不应该有人身的依附关系。在其成名作《致橡树》里,更是强烈地表达了对这种两性爱中平等关系的追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是女人离不开男人,男人同样也离不开女人,这个世界原来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是由阳和阴组成的。周氏的学说原本就是从阴、阳两极交相融合的地方出发的,没想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却变成了阴阳割裂,两不相容,变成了一极对另一极丧失人性的压制与压抑。

周敦颐开启的理学本来是活的学说,当它成为统治思想以后,成了专门为权力服务的思想以后,必然就会变成死的教条。而僵死的教条必然会成为人性的枷锁。权力的拥有者,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必然会以牺牲普通人正常的需求为代价。一切均以不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甚至是专门损人,以求利己。“存天理,灭人欲”成了一根灭绝人性的大棒。理学变成了伤性害命之学,桎梏人性几近千年。

电视里播放了一条新闻,一个青春少女被威逼卖淫,为了保持自己的童贞,从高楼上跳下,香消玉殒。媒体的报导是正面的,在谴责歹徒的同时,似乎颇为感动于少女的贞烈。当地的妇联机构,送钱送物到少女的家里去慰问,似乎也有一层褒奖的意思在里面。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生命依然轻于贞操啊!在集体无意识的思维里,贞操观念的流毒还远未除尽,哪怕是历史已经翻过千年的篇章!

那个被圣化、神化,被奉上各个濂溪祠神坛,成为一代宗师、教主的濂溪先生,若是见了此情此景又会作何感想?

面对一个日渐污浊的世界,周敦颐选择了莲花。这种奇特的水生植物,不仅因为其美丽的外形被人喜爱,更因其在汉语中的象征含义而为人尊奉。从本质上说,汉语是隐喻的。在汉语世界里,各种花草鸟虫都赋有人格的魅力象征和精神气质。比如牡丹,以花瓣硕大腴厚,被视为富贵的象征;比如菊花,以清瘦矍铄,被赋予俊逸高洁的品质。莲花当然也不另外,它植物学上的特征更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池塘的淤泥里生长出来,自身却干干净净,一点泥巴都不沾染,这不正是浊世中那些品德高尚、不同流俗、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吗!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恰如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决不攀附权贵、决不屈服的品性。莲茎和莲叶身上还长着细细的茸刺,你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她的美丽,却不容任何带着歪心思的狎玩。恰似一个美丽的女子,亭亭玉立,在水一方,你可以任意挥霍想象去爱慕她的美丽,你可以美美地呼吸一阵清风吹过来她身上的馨香。但你不能乱动歪心思,想占有她、蹂躏她。记着,她身上是长了刺的,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些人间稀缺的珍贵品质都可以在莲花身上找到形象的代言。崇尚君子品性的周敦颐,毫无疑问要亲近莲花。

你看,楼田堡村前的那一池莲花,绿油油的,在清风的拂扫下摇来荡去,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心驰神往。或许,千年之前它们就存在了。千年的接天莲叶,千年的浓绿心思,千年的文化脉络,千年的理想人格,在这里支撑起一片碧绿的天空。一个手持书卷的少年,在莲池边流连漫步,吟咏诗篇。女子在池中采莲,游鱼在池塘里游戏。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诗情画意,尽出其间。还有蜻蜓绕着头顶飞翔,蛙鸣在池塘深处鼓噪,空气有一点儿闷。或许又一场骤雨就要来到,一场新的骤雨,为莲塘所期待。那宽阔的叶掌摊开来,奉着浏亮的水珠。唯有一枝莲茎,在天空之下顽强执着地支撑。

少年周敦颐无疑是深深地痴爱着这一片莲池,深爱着这满池的莲荷。那清俊超拔的形象,那坚忍不拔的守望,无疑在他的脑海里刻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痕迹。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他第一件事就是找池塘,赏莲花,其痴迷程度决不亚于陶渊明对菊花的爱好。还在依傍娘舅家的时节,舅舅郑向知道这个外甥特别喜爱莲花,就刻意在庭院旁边挖了一口池塘种上莲藕,让少年能够每日里傍着莲香读书。以后周敦颐自己宦游在外,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安顿下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池种莲。东坡先生说自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莲”。他居住的地方必有莲叶摇荡,必有莲花飘香。

莲花,是周敦颐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在谈论和探讨修身养性的问题时,他总是喜欢借莲花来取喻,他心中早就酝酿好了一篇《爱莲说》。宦海沉浮,他需要莲花的品格来支撑自己。

专制政体里,权力斗争,残酷无情,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往往让人无所适从。许多人一脚踏入,便人格扭曲,心灵变异,以至丧失天良。周敦颐在合州为官四年,颇有声望,却也受到奸佞小人谗言挑拨。本来非常赏识他的上司竟然也“惑于谮口,临之甚威”,不仅不给他好脸色,还常常给他小鞋穿。尽管周敦颐自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对这一切超然度外,泰然处之,领导硬是不放过他。自己到新的州府任职,还把周敦颐调到身边,置于眼皮底下管着,放在手下压着。这使周敦颐着实有些心灰意冷,萌生起引退传道的念头。

在赴任虔州通判的途中,经过庐山,看到莲花峰群峦簇拥,主峰突出,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周敦颐心中甚是欢喜,便在山脚下购田建屋,做好了退隐打算和准备。到了虔州,上司对他严加监视,差一点就要上奏罢免其官职。好在那号称“铁面御使”的上司也算是个廉正刚直之人,经过“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的长时间考察与考验,总算弄清楚了周敦颐的所谓“问题”,重新认识并信任了他,反过来向朝廷推荐重用他。只是阴影已经留下,终究难以抹去。

周敦颐唯有托物言志,挥毫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者,廉也。周敦颐不仅是爱“莲”,也是爱“廉”、爱“濂”;不仅怀念故乡的莲花,也葆有内心的洁净与俭约。他是在表明自己“薄于徼福,菲于奉身,乐于素净,安于淡泊”的志趣。他在莲花身上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后来,在南康任知军的时候,周敦颐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就命名为爱莲池,并在池中间筑六角亭,两侧修“之”字桥连接。盛夏时节,常漫步池畔,流连桥廊亭台,口诵《爱莲说》,吸嗅缕缕清香,欣赏随风飘逸的莲花。其心昭昭,可鉴日月。

一个人来到楼田堡,必定为道山、濂溪、月岩这样一些独特的物象着迷,为天理、人欲、莲花这样一些似乎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的理念着迷。“存天理,灭人欲”绝对是太过了,有灭绝人性的成分在里面,但适度地遏制人的恶性膨胀的私欲绝对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隐在道山腹内的道岩,有着惨痛的记忆。

四十年代,日寇的铁蹄蹂躏中华,一群日本兵以火燎烟熏的办法对付躲在道岩里避难的楼田堡及邻村民众,活活熏死五百七十六人,死绝三十一户。这是一个民族的欲望无限膨胀时,对其他民族制造的灾难。正如法布尔在描写毛斑蜂抢掠条蜂孩子的食物时所说,这一个的生要求那一个的死,这种暴行把一切给予我们可怜的生活以尊严的东西全部否定,将我们的生活笼罩在物质那窒息的丧钟下。

今天,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催生毫无顾忌的自由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然威胁到人自身的生存。面对环境不断恶化的残酷现实,你不得不承认,唯有“遏人欲以存天理”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唯一良药!你得承认,“濂溪”是一脉无限神圣的文化泉水。

在道山脚下,我找到这一脉泉水的源头,撩开山岩上披拂的藤蔓,久久地抚摸前人铭刻上去的“圣泉”二字,心里面不禁生出无限的景仰。望着那澄澈的泉水和泉水里颠倒的影像,想着千年前那个山村少年对天地自然的天才领悟和深沉思索,我不禁为这一方山水的神奇而深深地感叹,不由得弯下腰身,掬起一捧泉水,飲一口,再饮一口。

这一刻,我感觉到,从来没有哪一股井泉如此地沁人心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