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汪抒
在一堆书的缝隙间
偶然看到去年夏天戴过的
遮阳帽
略有一些灰尘
我将它拿到自来水龙头下
冲洗一会
挂在阳台上的衣架上晾晒
去年夏天与以前所有的夏天
不是一环扣一环的意思
今年夏天也是这样
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片断
我在每个夏天中出没
每当一个夏天结束
我都以为一生过完了
即使有这顶蓝色的遮阳帽
我也不可能
从上一个夏天迈进
这个夏天
夏天与夏天之间无法打通
[林忠成赏评] 这首诗感慨季节更替、时间流逝,此题材乃文学里的“常然”。刘勰在《物色》一文中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梁宗岱觉得“我们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魂都是与时节、景色、气候很密切地相互纠结”。本诗从一堆书、一顶遮阳帽生发联想,想到去年夏天以及之前的所有夏天,“每當一个夏天结束/我都以为一生过完了”,不由得“郁陶之心凝”。
诗人不认为这仅仅是时序流转那么简单,“去年夏天与以前所有的夏天/不是一环扣一环的意思”,他观察到了时间本身产生巨大裂痕,变成碎片,相互之间再也无法像古典主义时期那样和谐地顺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时间裂痕产生的根源,在于主体的异化与衰败。无论是物理学上的时间,还是形而上学里的时间,主体都无力掌控。弗·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指出:“如果主体已确实失去了越过时间多层次积极地伸展其前张力和再张力,以及将过去和将来组成连贯一致的经验和能力,那么,除了‘成堆的碎片’,以及一种任意异质的、支离破碎的、瞎碰运气的实践以外,很难知道这种主体的文化生产如何能产生其他东西。”主体衰败,必然带来存在的荒诞,“我也不可能/从上一个夏天迈进/这个夏天”。
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学向度打破时间界限,抹煞历史、将来、当下的差别,他在《存在于时间》中有个著名结论“将来不晚于曾在”。斯宾格勒将近代时间称为“浮士德时间”,牛顿把近代时间阐释为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依其本性,是均匀流逝着的,与任何外在于时间的东西无关。本诗中,作者从牛顿式时间开始,最后跃入海德格尔式时间。海德格尔式时间充满混沌,是一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存在场,他认为“此在——即时间本身”“曾在着的将来放出当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