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雷伍峰 王建武
音译即用译入语中发音近似于译出语的词汇,为直接翻译的一种语言行为。这种用于译音的文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好的音译选词能够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有推动作用。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仅要使用一般的翻译方法来沟通,对各民族独有、他民族无法理解或语言无法表达的文化,则需要音译方式来直接以“发音近似”的词汇来表达,即所谓的“拟声”。而在选词中,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哲学家皮尔斯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角度提出符号三分法,将符号分成象似符、标志符和象征符三种,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原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即以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共通之处来进行沟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从而达到有利于语言交流的目的。
音译中的全音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无法用意思翻译出来的词汇整体用目标语言的发音近似的词汇来表示,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不考虑目标语言本身词汇的意思,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源语言代号使用。如“hysteria”一词,其中文翻译“歇斯底里”在中文中并没有实际意义,但作为音译词汇,很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同样“Hollywood”,被译为“好莱坞”,在中文中却毫无意义。使用音译中,绝大多数都是全音译。
名称词汇的音译应该说是音译现象中的研究重点,绝大部分的音译现象皆是因为外国出现的新事物而在中国不存在或无法见到,所谓的“舶来词汇”也就应运而生。应该说自人类不同民族之间出现商品交换以来,音译现象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和商业发展。
名称词汇的音译以人名、地名及商品名居多,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到国际商业中去,产品英语商标词汇应根据商品的特点、性能、用途等,采用各种方法和理据,综合语言、文化、心理、市场、美学等诸学科的原理创造出来的新词。我国著名汽车吉利其英文名字为“GEELY”,意为“高兴地,愉快地”,消费者一想到开着一辆可以使驾驶人员开心高兴的车辆时候,他们也就更乐意的掏钱去买了。再比如“海信”的英文翻译“Hisense”,意为“高瞻远瞩”,这样的产品立足于世界,具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是很容易为外国人所接受的。
同样,进口商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响亮的中文名称,想在中国取得市场绝非易事。美国饮料品牌“Coca-Cola”,将其译为“可口可乐”,从其进入中国市场伊始,就牢牢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又如“Chanel”,其中文名称为“香奈儿”,当看到这个名字,就能够很直观的联想到商品的用途、特性等,此音译可谓精彩绝伦。
半音译是指在音译过程中,将能够用中文意思表达的部分用意译方式,而将剩下的部分采用音译,或者由于翻译工作者的需要而采取的半音译方式。此种翻译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字母数量相对较多的词汇中,如国际著名咖啡连锁店“Starbuck”(星巴克),国际著名连锁零销商“Bestbuy”(百思买)。“Bestbuy”,对“Best”一词翻译中采用音译方式,而将“buy”翻译为“买”,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半音译翻译方式可以称之为“音意结合”翻译。
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发音的差异,在模仿其他声音的用词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拟声词的翻译,一方面要能够理解其所指的声音,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外文的习惯将汉语中的拟声词翻译出去。但在英文中,同一声音也会有不同的词汇表达,这就需要仔细斟酌。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写道:“…and ringing on its floor。”这里,则应将其翻译为“(一枚硬币)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诗人W.H.Davies的 著 名短 诗 :“Girls scream, Boys shout;Dogs bark, …”其中文翻译为“学校放学了,女孩子们喊,男孩子们叫;狗儿齐声咬”,一连窜的声音在翻译中有着完全鲜活的体现,完整地向读者呈现出学校放学时的欢闹和嘈杂。
各种色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翻译颜色词汇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文化对于颜色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所使用的词汇是否能够符合本国的文化,例如某企业将其产品英文商标定为“White elephant”,在南亚的一些地方,白象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所以从前如果国王对看不顺眼的大臣就赐给白象,使他因为饲养白象而倾家荡产。“white elephant”一词后来演变而指比其价值或效用所需费用不成比例者,或虽然不需要但难于处理的物品。如果将“white”翻译为“怀特”,或许就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先生也说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由此可见美是具有社会性的。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有着对美的与生俱来的追求和热爱。音译中的美是翻译者对美的再创造过程,其具有主观性,同时也具有客观性。在翻译中,既要体现事物的原生态之美,也需要翻译者用目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另一种美,这两种美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作品要能够让读者在欣赏本民族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原有的美。对于美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习俗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何能够让这种差异在音译的过程中的到完美统一,就需要翻译者熟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美的不同理解,使之相统一到自己的翻译作品中。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美的追求也更加热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反映在文学或者翻译作品上,就要求作者使用优美的词汇来表达美好的事物。使用适合于人们审美标准的语言用语,就需要对中国人的审美观进行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对名称词的使用。好的、能够满足中国人审美观的名称词汇就很容易就记住,相反,很快会被遗忘。例如有名的婴儿用品“Pampers”,中文名“帮宝适”,深受中国市场青睐;“Revlon”中文译名“露华浓”,选词取用李白诗句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文名字翻译得最漂亮又最贴切,让人看到名字就浮想联翩
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外文翻译,一方面,翻译工作者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需要他们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很好地把握外国文化对美的理解及外国人对美的追求,既要看到不同文化间对美理解的差异,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相通之处。相对于中国人,外国更喜欢对自然美的追求,反映在艺术上,则比较喜欢色彩丰富的作品。在音译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握这种对美的追求,其作品就是完美的。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所使用的音译词一方面完美的向外国读者诠释了中国古人对婉约美的理解,在翻译《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又很好地诠释了古代文学中的粗犷之美。
音译现象是一个语言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相互文化的不断融合,成为彼方语言的一个组成,另外一方面,音译语言之间又相互分离,这种分离又在丰富着人们的语言。在音译选词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按照一定的音译技巧进行作品的再创造,使新的作品既能够反映事物原有的美,又能很好的符合外民族的审美观,使之在促进文化、经济逐渐的融合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