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荩王 萍
从价值维度比较中西交际风格
荩王 萍
中西方由于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交际过程也有诸多区别,因此常导致双方交流的障碍甚至产生误解。为了能更愉快、更顺利地交流,笔者在此以美国为例对中西交际风格做简单的比较。Hofstede总结出了对所有文化行为有突出影响的四个价值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权 势 距 离 (Power Distance)、和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Masculinity-Fe
mininity),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中西交际风格。
第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念对交际风格有直接的影响。我们以中美员工述职报告时的语言特点为例。
中:在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我得以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美: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为什么中美两个员工在述职时会用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呢?仅从语言我们感觉中国人很谦虚,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领导与同事,美国人则更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人们注重个人奋斗,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I”consciousness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林肯从平民百姓平步青云,登上总统宝座……这都是普通美国人崇尚的个人成功典范,提倡个人奋斗已成为美国社会的文化核心。而数千年来,中国人受儒家、佛教和道教伦理道德的约束,形式了集体主义的观念,“We”consciousness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使中国人把个人的目标置于社会需要之下,一般不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荣誉而是把个人成就归结到集体的智慧和协作。
直接交流与非直接交流,也是中西方交流的一个显著区别。受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更多地使用非直接交流(Indirect Communication),而美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直接交流(Direct Communication)。美国人用“Yes”或“No”来直截了当地表达个人观点,而中国人常用“Yes”表达“NO”而用“No”表达“YES”以避免不愉快的人际交流。中国人这种contrary-to-face-value的行为经常使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
第二,不确定性回避。我们以中美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不同方式来说明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不能左顾右盼、不能随便讲话、我们很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有问题要举手向老师示意……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很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要求统一。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们没有像我们这样一排一排坐得很整齐,而是围成一圈一圈的,时不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表现的很活跃、很积极。他们的课堂形式更灵活,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随意、更轻松,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反驳。究其原因学生与老师的这两种交流方式也是源于两者之间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用Hofstede的不确定性回避来对此进行分析。所谓的不确定回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强不确定性回避(High-Uncertainty Avoidance)文化的国家对新思想、新思潮的产生会感到不安,认为是对现有生活的一种威胁。人们更倾向于以严肃的、正式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弱不确定性回避(Low-Uncertainty Avoidance)的国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更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不喜欢循规蹈矩,认为社会应该有尽可能少的规则去约束人们,人们更愿意去冒险、挑战新事物。
我们的文化属于High-Uncertainty-Avoidance,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有组织,大家应该保持统一,上课有上课的样,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严肃。我们有很多规则限制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行为,以避免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比如,学生应该坐姿端正,先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才能发表意见……而美国的学生提问题时就比我们更随意、更主动,他们可以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针锋想对的辩论。而这在中国的课堂上则很少见,甚至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是对老师的不敬。美国学生可能会认为我们的课堂形式太死板,而我们会认为美国这种游戏式、聊天式的课堂形式不够严肃和正式。
第三,权势距离。在中国“长幼有序”是自古的惯例,这从我们繁复而准确的人际称呼可见一斑。我们有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英语全用“uncle”表示),我们很少对上级直呼其名,而是称“王处长、李经理、张教授”以示尊重。哪怕是一个只有三五个人的公司,你也得称老板为“李总”。在美国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在日常的着装称谓等方面彼此一视同仁没有非常严格的区别,他们同样穿牛仔裤休闲服、员工可以直呼老板名字,彼此可以开诚布公的交流甚至是辩论,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里,单从称呼就可以辨出双方的地位关系,而西方的就那么模糊呢?我们可以从Power Distance的角度分析一下。权势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对于权利、地位和待遇差异的接受程度。汉语中称呼有高低辈分的严格界定,借由称呼来区分长幼尊卑,进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上下级之间的“姓+头衔”的称呼方式即体现了社会地位与权势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于权势的敬畏心理。英语中的称呼既贫乏又松散,甚至不分男女、不分长幼。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形式了High-Power-Distance的价值维度。而美国的社交称谓以“讲究平等、不拘形式、语用简便”为基本特征,这正是他们的Low-Power-Distance价值维度的体现。
第四,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
(1)你的英(汉)语说得很棒!
中:哪里、哪里,我还得继续努力!
美 :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2)中:我今天不太舒服,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再加上天气不太好,所以,我觉得咱今天还是别去逛街了吧,你看怎么样?
美:We will not go shopping today, because …
具有男性倾向的文化更追求物质生活,处事果断、自主,语气强硬、竞争意识很强烈。而呈女性倾向的文化里,人们在交流中小心谨慎、语气委婉、谦虚为本。从以上两个交流中,我们可以体会中国人讲话委婉、迂回,具有建议或商量的口气,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等。这源于中国文化讲究阴柔美、以柔克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委婉、含蓄、谦让、谨慎。西方人则把这种回答看成虚伪的谦恭,他们在交流中一般语言直白、态度果断,对赞誉报以“谢谢”,不赞同则直接回答“NO”。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同样,交际方式体现文化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交际方式。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不同的交际风格。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扩展知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才能创造更和谐的交流环境,才能达到更有效地交流与合作。
王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