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荩邵青艳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浅谈
荩邵青艳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日益发达,思想日趋多元化,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为主导的社会变革背景下,高校能否培养出理想远大、志趣高尚、人格健全、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一代新人,无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与否。
高等学校作为高端文化的汇集传播中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引领学术风气、陶冶品质精神、追求思想创新等方面走在时代的潮头,也在时刻昭示和彰显着浓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高校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氛围会使大学生受到浸染,产生高知人才特有的精神气质,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追求知识理性、情趣高雅的生活,对人生、社会作深刻的思考,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成为社会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承者。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小气候”的同时,还起到引领着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德润人心,以文化人的“大气候”。众所周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
而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却不尽人意,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够、重形式轻内涵、重复建设和趋同化严重等问题。一些百年名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和精神,在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的过程中历久弥新,彰显着自身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学习的典范。一些经过整合和升格后的大学以及新建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有的需要融合调整,有的需要深化提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还有待时日。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注重提炼和总结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精心打造自身文化品牌和风格特色。精神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体。包括高校的办学方针、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大学精神等,其中大学精神又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它最高的体现形式应该是每个组织成员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并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它作为行为准则,荣辱与共的深沉情感。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深挖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自身文化品牌和精神风格的厚重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挖掘资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对学校校史追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宣传;文化传统资源的总结;名人资源的开发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历史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渐取得认同、深化理解,产生自豪和荣誉感,达到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有助于精神内涵的转化。
其次,推选师生身边学习的榜样,增加自身文化品牌和精神风格的亲和力与时代感。校园文化是学校每个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是一座大学校园存在的灵魂与积淀,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每个高校都有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价值观的模范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那些我们身边的令人钦佩敬仰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能眼见为实,极具感染力,教育作用非常明显。每个学校都可以通过推选发现身边的典型,教学科研上的能手、那些赢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老师,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的领导,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员工、刻苦学习关心同学的学生等等。他用自己的言行真正的在践行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把他们树立为学习的榜样,而且推选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学习教育的过程。他们言传身教会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更多的人以他为榜样去工作、学习、生活,有助于精神由外向内转化。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制度和校务管理改革,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工作对象,学校要把有关学生的任何事情都当作大事来抓。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是依靠口号宣传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实践证明。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呢?这既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校员工心里树立起来,更需要一套系统科学的制度作为有力的支撑和基本保障。
首先,围绕以人为本的建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和校务管理机制改革。高校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强化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撤除原有的官僚作风、改变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现状。把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当成中心工作,一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资金、设施和人力资源的运用和配合上实现统筹安排,科学管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场馆楼台、文化景点、花草树木,要整体布局、精心设计,追求简朴大方,格调高雅,注重实用美观。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精神价值的学习实践者的学生,最具流动性,学校通过观念转变和一系列管理机制的调整,立足长远发展,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让优秀的毕业生创造出社会的认可。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制度建设,这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全校师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升华就是依靠制度的建设为依托,不断走向完善。
岗位问责制度。按照岗位设置,将职责细化要求,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达到事事有人做,事事责任到人。按工作实绩来考核,奖惩结果与评优、升职相联系。
创新奖励制度。对于在工作中科研、教学、学生活动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思路和方式的人设立专门的基金进行奖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鼓舞和带动一批人投入到创新的发展的过程中。
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校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能否起到奖优罚懒,形成良性循环作用,关键在于现有的考评制度与实践的结合的紧密程度。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深入实际,逐步完善。
检查督导制度。严明各项纪律,如会议、教学、岗位纪律等,查漏补缺,随时随地检查、督导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小气候”,引领和促进地方整体育人环境建设。现在各高校周围商业氛围浓厚,商店、超市、餐馆、休闲娱乐场所林立,切实方便和活跃了师生的生活,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出入这些场所的人素质良莠不齐,不排除在道德和法律力量约束不到的地方,个别商家为谋取私利做一些非法勾当,容易让一些涉世不深的,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耳濡目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深受其害。大学生群体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精力旺盛,拥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的主体和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多在提升他们文化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方面花心思、下功夫。用健康、文明、有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他们吸引过来。校园成为师生开阔视野、获得生存本领,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社会各界联系合作,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结识各界有识之士的,同时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学校就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核心,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它自然而然地对周边环境增加了教育的影响力。另外,学校也应当在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方面,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创作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邵青艳,沧州师范学院社科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