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苗珺牛芳
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简·爱》也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简·爱》源于生活,却超越生活。它让女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更是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人生观,爱情观,宗教信仰以及积极进取生活态度的体现。因此分析夏洛蒂·勃朗特与其作品《简·爱》之间的相似性对理解《简·爱》这部文学经典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而此时也恰是大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开始诉求更多的政治权力。而通过让他们下一代获得更好教育是改善这一情况的办法之一,因此很多家庭为他们的孩子雇佣了家庭教师。同时很多穷困的女家庭教师认为家庭教师也是比较体面的职业。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夏洛蒂外出任教谋生。她曾在学校里面当过教师,她深知这一职业地位的卑微并经常遭受孤独和冷漠之苦。加之任教的收入如此微薄,以致夏洛蒂自己也写到当付完生活开支之后几乎所剩无几。低微的社会地位使得这一工作更加困难,从如下的历史记述中可以进一步看出:“19世纪的女家庭教师是贫困生活的集中体现。她们是最不幸的群体;孤独并需要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女人。”虽然作为一名女家庭教师是社会地位的降低,但雇佣一名女家庭教师却是文化和礼数的象征。女家庭教师的出现,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庭中产生了比较现实的困境。因为她们在家庭、社会层面上地位相当,可经济层面上,实际工资待遇却如同一名仆人。
夏洛蒂·勃朗特严厉批评了等级偏见,并在《简·爱》中阐述了等级间差别所造成的伤害。故事由简·爱被其舅母抚养而展开至结尾,她以不懈的努力冲破等级的藩篱最终获得了独立平等的爱情。通过将简塑造成家庭女教师的角色,夏洛蒂使得读者能够依靠这一关键性并有教养的角色来分别以仆人的和贵族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一方面,简无权无势,她是这些最贫穷的雇佣劳动者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简懂得礼数并接受了贵族所应当享有的教育。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家庭教师,她需要教孩子们懂得礼节并掌握学问。因此她必须知识渊博并且应该能够进行“贵族文化”的宣讲。当简意识到自己对罗切斯特的感情时,她深深懂得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双重性。精神上她们两者统一,但是现实社会地位上却相差悬殊。在小说某些特定章节,简自己也公然抗议这种等级偏见。
第二,经济地位的相似性。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女人在政治和经济上无法享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女人应当由男人来保护和关爱。女人被看作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群体。若是女人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她们必须依附于男人,而婚姻被看作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一位现代女权主义者报告宣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家庭理论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中心,因此,一位完美的女人应当是以平静无为的角色来加强家庭和外界间的互补关系。较之于男人的强壮,女人的神经质和脆弱也被普遍认为是女性的弱点。一系列身体上,社会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因素逐渐将女人不论是从理想还是现实都塑造成了弱势群体。
当时社会所赋予女人最佳的特征就是脆弱性和敏感性。女人缺乏所应享有的政治权利,身体上则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弱,以及女人生产时所面临的健康问题都被集中于女人这一概念上。她们需要特别的关爱和保护。然而,夏洛蒂却并不完全认同此种观点。她在小说中描述出了女人较之于男人的脆弱性,但是另一方面她们也努力争取克服自身的脆弱性来实现独立平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夏洛蒂坚持主张女性应享有完整而充实的生活权利。夏洛蒂通过简在无家可归和饥肠辘辘时所表现出的坚忍展现了她强大的自尊和力量。虽然简的性格看起来比较脆弱,但夏洛蒂努力争取在自己的思想上和读者的心目中塑造女主人公坚强和独立的性格。
第三,宗教意识的相似性。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被称为是“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与基督教《圣经》有密切关系的典范”。在《简·爱》中,可以看到夏洛蒂的宗教意识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人像形象、故事情节甚至在一种情绪上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看到夏洛蒂的宗教意识是与众不同的,以简·爱的宗教态度便说明了这一点。在海伦方面,完全放弃现世,如一超凡的天使,达到浩渺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简·爱虽深受其影响,吸取忍耐的精髓,抚慰自己无助却又不安的灵魂,然而她却无法踏入海伦的精神殿堂。另一位深深影响着简·爱的是清教徒员约翰。他以其宗教献身精神震撼着简·爱。然而他奉行的禁欲主义,以令人窒息的宗教狂热压抑人性正常之爱,在他的观念中,爱情不过是用以殉教的。他泯灭性爱的宗教野心,简·爱是不予肯定的。由简·爱对海伦及圣约翰两者宗教观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着肯定亦有着否定;肯定仁爱、宽容和忍耐,却不能企及全然放弃现世的境界。只可仰视;不否定宗教热忱和献身精神,却惊骇于那种泯灭性爱的狂热。她崇敬宗教中的神性,同时把人性也放在其中,给予肯定。因此夏洛蒂·勃朗特从简·爱的态度中表达了人性与神性统一的宗教观。既符合上帝的意志,又满足了人性的需要。
第四,感情生活的相似性。《简·爱》的主题是对爱情的追求,这一主题源自夏洛蒂·勃朗特自身对爱的热情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于1842年到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在那里她遇到了创办学校的海格夫妇。海格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深具吸引力的男性气质,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然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她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抑在心底。什么导致了夏洛蒂的忧愁?一些传记作者认为她深深的爱着海格先生,她写给海格先生的书信也饱含着深情,但却被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正常爱慕。虽然上天赋予我们爱和生活的权利,但是爱的失去却不能免除人们生活的责任。不管夏洛蒂·勃朗特对海格先生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她依然必须面对现实。当她返回到家乡的时候依然得继续她的现实生活,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
夏洛蒂·勃朗特对海格先生没有回报的爱在《简·爱》中被淋漓尽致的抒发并升华。书中女主人公简·爱上了已婚的罗切斯特先生,当得知自己受到欺骗,自尊心被戏弄时,简·爱做了非常理性的决定,虽面对爱情的诱惑,却毅然选择了离开。同时作者安排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让简不必在爱与尊严的矛盾中孤老一生,最终简爱和她的挚爱走到了一起,夏洛蒂·勃朗特对爱的愿望在小说中理想化的实现。她压抑的爱情通过简得到了宣泄,对自尊和爱的主张进一步的升华。小说中对于爱情的处理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总之,《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理想化生平的写照。她通过简·爱来阐述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自觉意识和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简·爱》的情节虽饱含着她夸大的情感,但它表述出了夏洛蒂自己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与实现以及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她所赋予简的伟大灵魂其实是她自己人生信念的闪现。她所创造的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将被世代传颂,因为她创造的是一种非比寻常的永恒魅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