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 强
《笑面人》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流亡期间写的一部作品。作品以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詹姆斯二世到他的女儿安妮女王统治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以关伯仑的悲惨遭遇和奇异经历为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揭露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社会的黑暗。雨果在作品中沿用了《巴黎圣母院》详尽铺叙的作风,对人与自然抗衡的过程花费了较多笔墨来叙述。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作品的主旨,但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在《笑面人》中,人与自然是相互纠结融合的。自然是人思想感情的承载体,人在与自然的抗衡中逐渐成长,日趋成熟。在文学的审美世界里,人与自然并非独立的存在体。
雨果《笑面人》中的自然,有时是一种灵动的精灵,它理性,它是正义的化身,它承载了作者的多种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它时而像位温柔多情的慈母,时而透露着一股灵气,时而又充当着审判人物德行的准绳,时而又是命运的同一体。
第一,雨果在《笑面人》中展现了自然温柔多情的一面。海洋对于装有格温普兰身世和命运的阿尔卡诺纳的葫芦来说,它是位温柔而多情的母亲。十五年来,它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着阿尔卡诺纳的葫芦,把它传送到女王的手中,让格温普兰的身世得以浮面,让事实展现在人间。它温柔地对待着葫芦。竭尽所能守护着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二,在《笑面人》中,雨果有时赋予自然以灵性,对其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如在作品第一部第二卷第四章,在怪云出现之前,船长和博士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点。“当心风和海流。海流是随着风来的”、“两个没义气的东西”、“你不要骂了,海也有耳朵”等等,在这里,船长用了“义气”这样修饰人的形容词来修饰风和海流。而博士则认为海也有耳朵。辱骂海只会惹怒海,最终自食其果。这都是赋予自然以灵性。作品中,自然有时善解人意。“海洋收养了一个孤儿,打发风暴到他的刽子手那儿,粉碎那只抛弃孤儿的船,吞下那些遭难者,合十的手,拒绝他们的请求。只接受他们的忏悔……波浪接到了扔在浪头上的葫芦;暴风毫无恶意地吹着它;海流领着这个易碎的漂流物前进;海草、波浪、礁石和深渊里所有的泡沫,都亲切地保护着这个无辜的孩子,对于孤儿,自然是“收养”,而对刽子手则是“粉碎”,“吞下”,对待有关格温普兰身世的葫芦则是“无恶意地吹”、“领着”、“保护”,这都是各式各样人的感情色彩,它们具备人的灵性。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漂流物才没有迷路”,给它眷顾的人充当信使和保护神。
第三,雨果笔下的自然有时还是审判人物德行的准绳,它们有自己的道德测量天平。人物的德行都在自然那里得到其终极审判。凡是作者赞赏,同情和肯定的人,大部分喜欢大自然,如于苏斯,他喜欢聆听自然的鸟叫胜过城市的喧哗。同时自然对他们也是百般的眷顾,海草、波浪、礁石和深渊,都是格温普兰身世秘密的守护者。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虽然格温普兰饱受风雪的摧残,但最终还是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蒂,以及胜似父亲的于苏斯。自然并未把他送上黄泉之路,相反给他送来了幸福的天使。蒂虽然在风雪之夜永远地失去了光明的权利,但这是她得到格温普兰坚定爱情的最完美的“失去”,这也是自然对善的一种的审判。而与之相反,大自然对于那些与它为敌,道德良知败坏的人也是铁面无情的。“玛都蒂娜号”上的逃亡者,虽然他们中有见多识广的船长,有学识渊博的博士,有勇敢干练的水手,但最终还是不能逃脱沉没的道德审判。还不如一个十岁的孩子生命力强。雨果这样安排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大自然在与人类的交往中干预着人们的生活,评判人物的德行,并施以相应的奖惩,它的爱憎非常明显。它具备人的理性,一身正气,是审判人物德行的准绳。
第四,在雨果的《笑面人》中,自然同时是命运的象征。在雨果的笔下,人的命运同自然一样变化无常,不可捉摸。如“玛都蒂娜号”上的船员,永远不知道一场惊险过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考验。只有一次次地急性应对,一次次侥幸逃生,自然花样百出,命运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得未知。当他们沉没的命运已成定局时,自然也安静了。“博士在沉下去的当儿,嘴里还喃喃念着没念完的经文,大海上除了一点油迹以外,连一丝皱纹也没有。雪还在不停地落着。”此刻安静的自然就是命运不可逆转的象征。虽然他们很努力地试图扭转,穷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依旧无法牵引他们的命运绳索。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大自然叫做反复无常的东西,对人生叫做偶然的东西,不过是一种没有发现的规律的现象罢了。”规律的现象就意味着自然不可逆转。
作品中也有直接将自然等同于命运的。如在第二部第五卷的第二章,作者直接将自然赋予了伟大的不可逆转的力量,定义其为“命运之神”。而在第二部第五卷用的标题就是“海和命运随着同样的微风波动”。以海为代表的自然此刻处在与命运相等的位置。由此可见,自然在雨果笔下是命运的象征。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人在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中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与自然的较量过程中人的性格日渐完善,人的思想观念日趋成熟。
第一,在自然的磨练下,人物性格日渐完善。自然是人物性格的折射镜。在与自然的抗衡中,自然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作品中,格温普兰是顽强性格的象征,是“硬汉形象”的代表。这种性格,使他能够抵抗各种灾难和经受苦难生活的折磨。他不是温室栽培的花木,而是经受风吹雨淋、严寒冰雪摧打过的劲松,富有生命力。所以,黑夜的恐怖吓不倒他,寒冷、饥饿和风雪摧不垮他。他在深渊的边缘跟成年人一样,“没有大声喊叫”,“定了定神,接着一声不响的又往上爬”。多顽强的灵魂!从小他就具备了顽强的性格。当格温普兰在雪地里救下女婴蒂之后,虽然“多了一个累赘,痛苦的道路就更难走了”,但“尽管气力衰竭,负荷加重,他却更坚决地前行”,这就是一种顽强的体现。最终,他遇到了于苏斯,也就将风雪的迫害挡在了车外。环境造就性格,正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格温普兰在以后面对社会的大风暴时不屈不挠,傲然挺立。
格温普兰性格在自然中的成长,通过其在后来与社会这大风暴的较量中能更好的反映出来。在《笑面人》中,自然是残酷无情的,但相比于社会,却有种小巫见大巫的味道。如在第一部第一卷中,作者用的标题是“人心比夜黑”。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流行制造笑面这种残酷的娱乐方式,比那年难得一遇的冰寒更恐怖;其次是因为当时的“玛都蒂娜号”上的儿童贩子为了自己平安过境,竟将给他们当“奴隶”使唤的十岁的格温普兰留在了荒无人烟的荒原中。而在第一部第三卷第四章中,则题为“另一种荒野”,这是格温普兰带着蒂历尽千辛万苦后,看到房屋以为要得救了的情况下,却叫不开一扇可以给他们哪怕是一口水的门。社会的荒野比自然的荒野更加让人无所适从。通过自然,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社会的冷漠无情。正如作者所言,“人类的风暴比海洋的风暴更可怕”。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风暴,格温普兰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被贵族的身份诱惑,从人民的立场,在议会上发出义正严词的控诉,发出与其贵族血统不相协调的声音。在残酷的社会风暴面前,在失去蒂后他最终义无返顾地投进了海洋的怀抱,追随蒂的脚步,成为蒂永远的“上帝”。从某种程度上讲,格温普兰的投海是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一种最顽强的反抗。而这种顽强,显然与其自幼同恶劣自然的抗衡分不开。正是在自然中的成长,才使他能够在与社会的较量中也同样顽强不屈。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抗衡中,人物的思想观念日渐成熟。雨果在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爱”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孤儿格温普兰还是厌世者于苏斯抑或是“玛都蒂娜号”上的儿童贩子,他们在自然的无情摧残下同病相怜,都萌发了“爱”的意识。因为“爱”,人物在面对自然的和社会的险恶时才能意志弥坚。苦难者的命运是相通的,在苦难的环境下,人类更能开启其潜意识的善念和爱心,“爱”可以由一滴水凝聚成一片海洋。中国面对汶川和玉树大地震表现出来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救灾行动就是有力的证明。
对于孤儿格温普兰来说,他首先学会“爱”是在冰天雪地里遇到蒂。他在精疲力竭的时候,对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蒂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虽然自己也觉得冷,却把自己的水手上衣用来裹女婴蒂。而他,因为有了蒂,他感到身上的责任,感受到他不可以倒下去,知道他如果现在倒下去,不仅仅是他自己永远爬不起来,还有一个对他深信不疑的天使,精灵。正因为如此,他虽然“累极了,也饿极了”,“尽管气力衰竭,负荷加重”,却“更加坚决地前进”。这就是爱的力量!因为“爱”,暴风雪没能打败他,饥寒没能击倒他,这种在与自然抗衡中形成的人性本能的相依相偎的感情后来升华为他有意识的对家的爱,对蒂的纯洁的爱,对与他一样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爱。在第二部第十章中作者这样写到:“要是有人愿意把他(格温普兰)的畸形治好,你或者以为他正求之不得吧。不,他会断然拒绝的!……要是这样,他拿什么来养活蒂?……格温普兰有这份至高无上的幸福,他应该感谢他的畸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观念已渐渐深入格温普兰的内心,使他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下贱者”最宝贵的幸福,使他在被告之是贵族的时候不欣喜若狂,而是急百姓之所急,为百姓发出抗议的声音。显然格温普兰在社会风暴中的这些表现与他在自然磨练下思想观念的成熟不可分离。
而在于苏斯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厌世者的转变。“厌世者也开始收养孩子了”,这是他转变的开始。在他身上,粗鲁野蛮和“爱”是和谐的统一体。他用粗鲁野蛮的方式将“爱”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抗衡自然,挽救了两条幼小的生命。他厌世却善良有爱心,因为看穿自然的险恶和社会的无情,于苏斯拥有贫苦人的心境,他同情弱小,而这种爱在后来与比自然更恐怖的社会的较量中更加成熟。自然的风雪给他送来了一个家,他的意识里有了“爱”。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既当爹又当妈把格温普兰和蒂拉扯大,虽然方式一直是那样粗鲁,但他的思想观念却在转变。当格温普兰被警察传票的时候,虽然嘴里骂格温普兰是“臭要饭的”,“强盗”,“无赖”,“叛徒”等,但脚下他却跟着格温普兰到了萨斯瓦克监狱门口,这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爱。当他以为格温普兰死了的时候,虽然嘴上一直说巴不得他和蒂都死去,事实上却哭的很伤心,怕蒂太伤心受不了打击,他又做出与他话语相悖的事,运用他的口技来企图蒙骗蒂。他的这种“爱”的观念萌芽并日益成熟与他在与自然抗衡过程中,这位“父亲”的形象日益饱满生动。
爱的观念在不仅只存在于善者的意识里,在与残酷的自然抗衡过程中,它有时也是恶者的思想成品。“玛都蒂娜号”上的儿童贩子,虽然他们坏事干尽,但面对险恶的大自然也学会了爱。在与海洋一次次险恶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懂得相互帮助来渡过难关。船长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做最后的拼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来获得其他船员的暂存;博士在自己淡薄生死的时候,却愿意充当航行指挥员来企图帮大家脱险;头目在船长牺牲之后也勇敢承担起重任。在危险逼近的时候,他们照顾女人老人,让他们躲进船舱,虽然这些爱的行动没有格温普兰和于苏斯的自觉和高尚,但不能否认这也是自然对人观念的改变。当死亡已成定局的时,他们忏悔,把格温普兰的身世写下装到葫芦里,这虽然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却也是爱的转变。由上不难看出,在与自然的抗衡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日趋成熟。
自然与人的审美关系是文学中挖掘不尽的宝地,在《笑面人》中,这同样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建立了多种复杂关系,自然对人显示出多重属性;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人的性格,命运与自然密不可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从文学上可以使我们正确把握各类作品的写作特色或主旨,还可以引导我们在写作中巧妙利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让我们通过对自然的了解来引导自然,利用自然或改造自然,提高人抗衡自然的能力。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将不断升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