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间剪纸传统组合造型中的和谐意识

时间:2024-05-04

李 蕾

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是乡土百姓认识思维形式的体现,这种认识世界的思维形式表现在民间剪纸作品中常常带有的一种质朴亲切与圆融和谐的感觉。在乡民们的创作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早已不是模拟的参照物,而只是产生创作想象的诱发体,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

在民间剪纸流传的纹样中,历经着人类的主体意识一步步加强的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观”产生的全兽形图腾崇拜,如《鱼》《虎》等剪纸纹样,到后来半人半兽形组合剪纸,如《人鱼娃娃》《玉兔寿桃娃娃》等,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增强,人的形象也一步步成为剪纸创作的主要形象。而在陕西陕北流传甚广的《抓髻娃娃》纹样,则代表了“全人格化神”造型的出现。在《抓髻娃娃》的构图中的娃娃(人)的形象以中央正面为主,比例夸大的头部造型,面部均有表情,双臂曲张、双腿叉开、头饰双髻(鸡),其中,符号化特征鲜明呈对称“人”形。“抓髻娃娃”的形象及其变体已经成为当地民间风俗的重要构成部分,这说明人类对自我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已具有了“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观念,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初体现。

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类似的造型手法早已伴随着图腾观念和神话意识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在这些神话的虚构中我们可以找到动物拟人虚构的各种理想的形式。

传统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以动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猛兽毒虫,被人们用于各种纹样的组合中。其中“虎”的造型最有特点,经过了艺术处理变形加工,完全失去了老虎本来的凶猛面目,体态稚拙,大头短足,表情温顺和善,俨然一幅天真、逗人、可亲的娃娃形象。这类剪纸多是女性们为了家族中的孩子们所作,往往饱含着美好的祝愿,期待着孩子象老虎那样健壮成长,虎头虎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拟人化题材,如剪纸中的《猴摘葡萄》《狸猫钓鱼》等;在这些画面中的动物有着人的动作和灵性,是那样活灵活现,反映了创作者们“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和谐观念。

两物合体的造型手法可谓源远流长,其造型的目的是按照传统的观念将生活中的动物或植物加以“人性化”,将原有的形态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并任其组合,从而创造出合乎主观愿望的艺术形象,并加以崇拜。

人与物的组合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剪纸纹样,一种是将人与某类有象征意义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共同指代某一意象的造型手法,如“抓髻娃娃”纹样:头梳双髻或头顶花冠,手举双鸟象征日月阴阳。抓髻娃娃在民俗中主要有繁衍和生育的职能,在民间称为“喜娃娃”。一般是结婚时贴在洞房里的,喻子孙延续,多子多孙之义。另一种组合纹样是指人与物合体的造型手法,这种组合纹样在原始彩陶的“人面鱼纹”图中被开了先例;又在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的神话形象中被奠定了造型的基础;在楚汉艺术中,“人兽合一”、“人禽合一”的造型更是不乏其例。在传统的剪纸纹样中“人鱼娃娃”,就是典型的人鱼合体,把娃娃上身和鱼型尾嫁接在一起。“人鱼娃娃”的纹样其实是抓髻娃娃和远古遗留下来的鱼图腾的合体,是半人半兽型的繁衍之神,双鱼相交得子、子孙延续、生命不息的意愿便蕴涵其中。

这类带有着人类同年的稚气和神秘意味的组合形象以其天真古朴的形态,保留着原始文化的遗迹,积淀着古代朦胧淳朴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原始祖先的图腾崇拜,对人类生息繁衍的崇拜以及对诸神的祈求。反映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生之意愿。

中华民族文化历来以重视人的生命生存价值而著称。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家族新生命的繁衍是第一重要的事。因此,当他们把自己心中所愿用艺术手段表达的时候,民间剪纸中便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关爱和赞美思想。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以明喻、暗喻、协音、拟人等艺术手法赋予动物、植物,宇宙万物以丰富的生命情感。重视生命的传统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在婚育、嫁娶类剪纸中表现的尤其突出,《百籽葫芦》《金瓜生籽》《榴结百籽》等用谐音、比喻的手法,以具有生命力,落地生根的“籽”代“子”,以活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籽葫芦、金瓜、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生命繁衍不息,其源于《诗经·大雅·绵》中的“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民间剪纸作品,是民间艺人们感物动情的结果,所以,在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体现着“物”、“我”间的高度和谐。

第一,艺术形式的和谐。首先,从民间剪纸的色彩体系来说,老百姓们认为“明”为阳,“暗”为阴,在色彩审美上,拒绝黑色在喜庆活动中的使用。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主要用于火热喜庆的氛围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即便个别丧葬用的剪纸也不用黑,所以民间在谈剪纸时,不会有“黑白对比”之类的说法,老百姓们只说阴与阳,这是阴阳和谐的观念在劳动人民思维认识上的反映。其次,从民间剪纸的外在形式上来说,镂刻技术本身就区分了阴阳。在传统的民间剪纸中,凸出为阳,凹下为阴;花样部分为阳,掏空的部分为阴;主体物象为阳,陪衬物象为阴,这是阴阳和谐在劳动人民认识中的又一形态表现。阴阳和谐的观念对于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表现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创作状态的和谐。在剪纸作品中,主观的情感是通过情物交融得以表现的。这种情物交融是一种物我间的自然融会。民谚说:“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所谓冒铰,就是手随心到,意趣天成。传统的民间剪纸剪纸艺术,从远始艺术中走来,继承了人类最初粗犷豪放,浑厚蛮悍的原始气质。他们创作不画不描,自然的形态早已转变成心里的花样,拿起剪刀一气呵成,大写意,大风格;以情动剪,以意刻线,心之所至,形之所应。

剪纸造型内部张力的和谐。传统民间剪纸中的组合造型不仅仅是对外部自然形态的模拟,而且在动静相成、虚实相生中实现了内部张力的和谐。从材料上来讲,剪纸属于静态艺术,只能截取瞬间画面进行二维艺术表现。但是,民间艺人们在创作中却自有妙法克服材料的局限。我们在一组豫西地区的传统剪纸画面中,就发现了反映人类婚爱繁衍主题的动态画面。第一张剪纸是我们常见的喜花“和合扣碗”突出了两性的爱情美满;而在第二张和第三张中我们又看到了“开花”的扣碗和“结果”的扣碗,生儿育女、子孙绵延的主题非常明显。在民间艺术家的眼中,周围的世界是活跃流动的,静态不足以描摹生活的全貌,也不足以完整表达内心的祈愿,于是,她们在意象化思维的作用之下,很自然的选择了运用连环图案来表达的方式。每一张单页剪纸,都是一个动态的故事,组合在一起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类社会中的婚、爱、繁衍在这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另外,意象化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使本无具体形象的概念,社会现象或事件产生形象化的符号,使民间剪纸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在传统的乡村民间剪纸中,把有形的剪纸和无形的民俗观念和谐而巧妙地融合于一体赋予意象化的内容,如把“婚爱繁衍”、“祝福祈祥”的美好意愿用《鱼戏莲》《扣碗和合》《莲生贵子》《五福捧寿》《鹿鹤同春》等纹样表达出来,使得民间剪纸从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从有形的画面生出无形寓意,从有限生出无限,使有限的形式具有无限的容量,这都是虚实相生的结果,民间艺术中的动静相成和虚实相生,织成了作品和谐的生命节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