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4-05-04

刘 琳 谷彩平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大学英语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去获得语言运用的技巧。但很多英语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思想,仍沿袭高中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上课仍采取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语法,学生记笔记,教师念单词,学生跟着读单词,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对西方文化内涵的体会,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很多学生感觉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也在逐渐下降。

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公共英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甚至有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英语,把英语的过级与毕业挂钩。而且,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学生就业和考研深造的一大砝码。因此,英语成为大学学习人数最多、耗时最长、最多的课程。许多大学生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几乎把前一两年大学生活50%的时间花在了英语上。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益的。但也不难掩饰其局限性,毕竟,它是以文字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很难测试出来,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教师把很大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学生的词汇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育必然受到忽视和排挤。因此,应试这一导向,不能不说是对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偏离。

戴曼纯(2004)曾经做过一个专项调查,从全国1030余所高校中抽取40所高校。以下数据足以引起重视:(1)年龄分布:35岁以下者占56.3%;(2)性别比例:男性只占26.5%;(3)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年限:1-5年者占32.4%;(4)高校英语教师的平均周课时数为12节以上。调查显示,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不高、校外兼课情况突出、师生比逐年增大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确实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1]。而且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甚至没有跨文化培训经历,对国外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精髓掌握不到位,他们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所用的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代代沿袭下来,年老的教师依旧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案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尽管教学要求早已发生变化,但他们的教学思想依然不变,也很难转变。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教学要求,几乎也是学习老教师的做法,很难创新,在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本身的业务素质等方面也有待提高。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在校生人数增加较快,造成全国各高校英语师资进一步紧张,英语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有些普通学校和地处偏僻的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这便使得他们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运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时数大都在18学时/周,进职称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写文章、编教材。超负荷的工作以及高校对外语师资重视程度偏低使他们很难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在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谈到目前大学英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依次列出的问题是:教师严重缺编(31.5%),教师水平亟待提高(30.8%),统考压力过大(26.2%),教材不理想(17.1%),教师投入不足(16.1%)。根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30[2]。由于教师课时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改革创新。

语言的学习,包括语言应用能力的获得,是需要语境的,需要在语境中运用、体会,才能很自然地表达,但我们的教学依然是和生活和语境割裂的,上课的时候才去学习,课下从来不运用,导致学生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依然没能学好,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把英语的学习看作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另外,由于英语教学应试的导向,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很差,近年来,虽然,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和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大学毕业生真正称得上外语“过关”,即能用外语进行一般的交流、阅读外语专业书籍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3]。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幅度很大,很多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扩招的步伐,致使外语教学环境令人担忧。例如,很多高校在师资、教室都紧张的情况下,常常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大班上课,由于人数众多,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老师统一的教学方法,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而且,人数众多,不利于口语分组练习,会使学生很难在每次课都有口语练习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另外,一些高校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较差,有些高校为了应付教学改革也的确购买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等,但这些设备的实际利用率低下,功能开发不彻底,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高校语音室较少,几万人的学校也就几个语音室,有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去语音室学习,这样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依靠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解语言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听、说、读、写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而不可能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和综合运用能力。因为,语言承载着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样,包括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内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因此,高校要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与水平,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上来。我们必须通过英语的语言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以此思想为指导,修改我们的教学大纲、英语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不管承认与否,传统的英语教学,还是难以掩饰其应试的导向,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拿到四、六级证书,为了将来找工作能多一份筹码,有些高校直接把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四、六级考试确实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赞成把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的做法。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因此,在测试时,要全面测试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高校可以采取“内培”与“外引”的做法,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在培训中解决更新广大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学模式的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通过教师们的集体参与,在讲座、阅读、讨论和观摩等多种学习体验中逐步进行,也需要广大教师和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才能够完成。另一方面,还要不惜代价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包括高职称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以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水平人才,把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跨文化经历带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且,外界的信息日新月异,这样,就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树立做“学习型”教师的观念。要善于花时间去积累平时授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作业中发现的点滴经验或启示,进而深入地研究英语教学的新路子。要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才能不断地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而如何推进外语教学现代化,国内学者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增加外语电教课课型、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外语声像信息接受系统、建立科学化考试与分析检测系统、建立外语电化教学立体化服务网络、健全电教管理机制和重视电教队伍建设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利用这些硬件设施,建设好英语学习的“软件”,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立体感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选择一些西方经典的原声电影,供学生赏析,因为,英语电影题材广泛,信息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情节丰富,贴近生活,能够避免课堂听力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学习口语,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力和口语课中选择一些具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的原声电影,通过对电影的赏析,不仅能了解西方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还能学习英语发音及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英语角,外语社团等等,但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虽然搞的也轰轰烈烈,内容丰富多彩,但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有时很难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将年轻的英语教师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各种课外英语活动中去,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和量化标准,使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年轻教师在活动中既会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又能切身了解到学生在交际中存在的弱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请学校的一些外教参与,在他们的影响下,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曾昆.高校发展中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J].职业时空,2008,(7).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7).

[3]刘晓光.大学英语“3+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下),2009,(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