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挖掘本地资源与校园景观建设:以山东交通学院校园环境实践为例

时间:2024-05-04

尹晶卢渊

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生命周期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在山东交通学院的环境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经济和美观,科学与实用观。立足本校,因地制宜,把设计作为真正的创作而不是制作,避免大挖大填,尊重大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创造朴实、自由、开放、自然的景观,让人们感悟、体会回归大自然,创造自然的乐趣。

建筑形式更多的取决于所在地域的特点,强调创造“地域形式”,而不是“产品形式”。山东交通学院北校区为辉长岩地质,经长期风化形成“砂包石”的独特地貌,原址曾经是一个采砂场,后来在采砂坑中倾倒垃圾,变成了垃圾场。建设初期这里环境恶劣,到处是乱石岗,满目疮痍。如果设计成平坦开阔的现代化校园广场,成功范例很多,但场地内石头或需要清运走,或是全部爆掉,工程量大,易于组织设计、施工和管理。经过现场的多次踏勘,尽管岩石虽有些破损,大部分走势清晰,岩面纹理、形态具佳,决定进行现场修补整治,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就地设计,指挥工人,采用原始传统工具,调度施工。虽然难度大,和时间的限定,完全是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和亲身体验为基础,没有先例,却创造出有地域特色、与情感对话的人性化环境景观,这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魅力是无法在墨守陈规的气氛中或是迂腐学究式的艺术工作室内找到答案的,它们和大地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像一把湿润芬芳的泥土,以至于对于在品位优雅的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现代主义头脑来说,是如此的接近于平常心,以至于常常被忽视。

建筑组群南侧是图书馆建筑,坐落在校址的最低处,地基定点开挖后,一块巨石位于基地的东北角,是按照规划设计爆掉?还是按照现有地形、地貌给予避让?前者工期快,设计和施工难度小;后者难度大,需要变更设计,重新定点。考虑这块巨石形状完整,不可多得,尊重了原有地貌环境,建筑物向南平移18米,避开了这块巨石,并结合这块巨石,调整建筑物的室外空间,形成了一个颇具自然趣味的环境空间,创造了又一个供学生休闲读书的景观环境。本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表达对学校文化和来自本地地域特征的怀念,不仅节省了造价,而且获得了和环境最和谐的色彩。

1号教学楼南侧大台阶东部的小山,位于主轴线上,没有将其炸掉,建成气势宏伟的大台阶,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小山保留下来,北部上面几块石头是经过精细选择,有机摆放上去的;西部则完全是选择石头人工堆砌,石山和石头砌筑台阶交相辉映,宛如天成。如果你想要选择一种最好的色彩,那就请看建筑基部的色彩,然后将其作为你的选择,从而获得根深蒂固的情感。小山的保留为创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校园景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要考虑人们的审美情趣,更要考虑材料的自然属性,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材料的自然属性是材料在其特殊场所中运用体现和理解的,材料的特性和意义是逃离不开地域特殊性与时间性的约束的,忽视材料和地域的联系不是科学的。

这里曾经是乱石岗,到处是浑圆的、大小不一的孤石,被很多人深恶痛绝,和砂子一起被作为垃圾运送至垃圾场。在环境景观建设中,根据石头的特点,挖掘石头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经过对当地石材的体验和挖掘,这些石头变成不可多得的宝贝:有的被用来修筑挡土墙或直接垒砌挡土墙,有的被用来修补小山、堆造小山,还有的石头作为孤石,做雕塑或座椅,有的直接铺装园林小路和广场。校名石是施工过程中需要爆破的大石头,经过细致、精心采掘,作为校名石,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校园主的台阶、广场、车行道路,是用破了相的石头,粗加工成片石铺装而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石头上烙上了人类和岁月的痕迹,人们在看到时间暂停的场面时会产生愉悦感的缘由,瞬间塑造了永恒。4号教学楼楼梯底部用大块的原石砌筑,成为建筑造型的一部分,并用植物削弱了其边界的清晰感,看上去就像是建筑与生俱来的一样。

现有的当地材料充分利用,不仅改善了环境,而且变作为垃圾的废物成为建筑材料的宝物,减少了材料运输的费用。材料的率直、自然的运用结果,或许平淡无奇,但在提升视觉和触觉特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山东交通学院深深的烙进了人们的记忆。

在自然环境景观的水系设计建设中,依据山的天然走势,水的自然走向,结合景观、道路以及排水统一考虑,摈弃室外排水做法中采用的暗沟排水做法,采用自古以来传统的路面明排水做法,这种做法安全、经济和合理,不仅涵养水土,避免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创造了宛如天然的自然景观。

用地南部有一个挖砂形成的大坑,是该区域地势最低之处,周围的渗水源源不断渗入池内,常年岩层渗水,源源不绝,成为中心湖面,将该区域的雨水组织其中,保留的原有自然岩面,为图书馆建筑创造了优美自然环境奠定了基础。1#教学楼地势最高的室外平台处设置水箱,将湖区的水用水泵将其引入,利用重力作用,水依据山势,沿着规划的小溪,顺流而下,成为空间序列的组织轴线,增加了校园的灵气,也是雨水收集的路线,蜿蜒小溪就是排水明沟,减少了地段内地表径流损失,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返还地下。池塘内的水,经过如此循环也得以充分利用和净化,避免了池塘水迂腐,现有的水源得到充分利用,给、排水功能、景观效果和原有地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创造了该区域的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

湖面东北角是一座原有小山,一次下大雨,雨水顺着陡峭山崖倾泻而下,经过整治和组织,把庭院的雨水依据天然水路组织与此,不仅雨水畅通无阻,而且天然形成一条瀑布,和保留整治过的山体形成一幅宛如天成的自然景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植被、水土是多少年沉淀积累下来的,自然界的生物才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我们保护这里的一根野草,一根树木,一滴水源,一块石头,将原来的荒山土岭,变成了人间天堂。尽管这里山石林立,水土稀少,我们用野生的芦苇装点湖水,净化水面;保护从山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出来的一颗野草、一根树木,由于本地为石质山,野草的生命力旺盛,在建设初期,先让山绿起来,进行适当修剪。中心湖原为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利用水泵,将其泵送至最高点,使湖水在校园中心区域循环,湖水不仅经过循环,成为活水,校园的石山景观也变得更加灵秀,景观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可持续的观点带来对建筑真正属性的思考,建筑是建筑师充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中自由的因素进行统一的整体的创造,在宏观上的统筹能力的把握,建筑的适应性通过建筑师的才智完满解决的。建筑需要灵感,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才会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方式,是离开日常惰性生活,进行深度思考,与自己交流对话,去思考自己、人生、自然、宇宙。我们应该更多地投入到自然、人性设计中,倾听自然世界和文化历史的情感,倾听人们对未来的展望,使建筑成为在历史发展长河,成为人类文明的培养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