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 灵
中国艺术无不源于语言,文字。语言者,发挥语言之美而为听觉艺术。源于文字者,形之美。语言出于口,为声而进之创发遂为诗、为词、为曲、为歌。文字行于素纸必有形,循乎字形之美而创发之遂为书、为画。
《论语·学而》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疏》曰:“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鉴于此,对文化人的的要求就高出了一般人。他们应成为具有仁、义、礼、智、信这样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文化道德于品质的君子。文人兼能,东汉后渐成风气。蔡邕工书画文藻、博学多能。应魏孙畅之《述画记》载:“灵帝诏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乃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至魏,曹氏父子皆工于诗赋文章,曹植尤喜绘画,并“十岁善属文,挥笔立成”,曹植还为《画赞》作序,谓画足以“存乎鉴戒”。陆机曾曰:“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至唐代诗词书画渐成新风。诗人画家多还是艺术精神上的交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李顾、任华、许瑶、朱逵、苏焕、戴叔伦等。真正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集书、诗、画于一身的当属王维。王维的诗今人仍诵不绝,但画已不可见。至宋,诗、书、画一体的特征形成。东坡曰:“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遂成为文人画的灵魂。元代是中国艺术集大成的时代,尤以诗、书、画、印溶入一画为特征,成为中国画的标准。凡文人者大多能书、会画。邓春曰:“画者,文之极也。”还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可见古人不懂画者是少见的。这一文化现象唯中华民族而独有,并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
使中国画与文学诗、词、书法渐渐疏离,而导致画人大多不会诗词、书法,文学人不懂国画,致使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中国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遂告萎竭是近一百年前的“国画改良运动”。他的旗手是康有为。他认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之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他还认为中国画的“太祖”应该是郎世宁。在其影响下,陈独秀更为直接地提出“美术革命”。他断言,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他的追随者徐悲鸿也说:“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一场全国性的国画改良运动兴起,中国画的民族性丧失。
回顾历史的意义在于更深层的理解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并以国学的发展理解认识,是中国画家应具有的全面素养。可以说国学、国画本为一体。不懂国学,国画之源淤塞、干涸,国画何能立就?画家不善书法,则“体”不精纯,如何作画用笔。叶燮《原诗》曰:“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胆、识、力各依所托,学问筑基而力倶,方有进取之方向。”
1949年在极左的中国文化思潮下,江丰以中国美术的领袖人物自居,而且大打出手,高喊“打倒中国画”。一时间,反传统的思潮占据了文化主导地位,并不断的蔓延到每个领域。史无前例史的文化大革命,致使文化大破坏。
中国文化几千年一套恒定的价值观体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行艺。”是文化人应具备的修身于人论品藻横式的的文化价值观,这一经由无数先贤努力而成的国魂,对于国人健康人格的陶养与塑造,都曾起到良好的化成之伟绩。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还未来得及接续。西方现代美术蜂涌而至,使本来就已萎缩的传统文化雪上加霜,也冲淡了对国学及各类艺术的认识。当代画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个人化。而使作品脱离了民族性、社会性。艺术在“商品化”的影响下,不但艺术创作成了商品,艺术家也变成了名利场中的主要角色。利欲熏心,致使文化人丧失了基本道德标准。清代诗论家叶燮论及诗歌之衰亡时说:“诗之亡也,亡于好名,没世无称,君子羞之,好名宜亟矣,窃怪夫好名者,非好垂名之名,而好目前之名,于是风雅笔墨,不求之古人,专求之今人,以为迎合。”又云:“诗之亡也,又亡于好利,夫诗之盛也。敦实学以崇虚名,其衰也。谋虚名以网厚实。于是以风雅坛坫为居奇,以郊游朋盍为牙市,是非渚而品格滥,诗道杂而多端,而友明切靡靡之义,因之而衰矣。好名实兼乎利,好利遂至不惜其名。奈何以之为垄断名利之区!不但有愧古人,其亦反而问之自有性情可矣!”如此言论已过之百余年,今读之似尤对当代书画界发之!
对于当代画家而言,当是读书、习字、作诗、著文、行路。这是提高学人素养的经典要求,国画家既是文化人就应有必要的阅读经历。阅读文化经典的重要意义在于,借此了解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脉络的接续。清松年《颐园论画》曰:“读书明理,阅历事故,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清唐岱曰:“欲识天地鬼神之情状,则《易》不可不读,欲识鸟兽草木之名象,则《诗》不可不读,欲识进退周旋之节文,则《礼》不可不读,欲识列国之风土,关隘之险要,则《春秋》不可不读,大而一代有一代之制度,小而物有一物之精微,则二十一史,诸子百家不可不读也”。至于王维《山水诀》、荆浩《山水赋》、李成《山水诀》、郭熙《山水论》、《名画记》、《名画录》、《画苑》、《画法大成》、《尚书》也在必读。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画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可以体现人格,成就画品。历史证明,凡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家没有一位不是学问家的。如王羲之集诗人、书法家、散文家于一身,一篇《兰亭序》千古传诵,他的书法至今无人能及。欧阳询是大学问家,编集《艺文类聚》一百卷,是当代学者之必备良书。颜真卿诗文、书法倶佳,黄山谷、虞世南、八大山人也是大学问家,近现代书画家陈洪绶、赵之谦、任熊、任伯年、吴昌硕,他们的诗书画印都对“海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齐白石更是现代最有影响的中国画家,诗、书、画、印当代无人能过。黄宾虹诗书画功力深厚,居当代山水画一代宗师。他的绘画史研究正宗严谨。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本不是专业画家,主要是研究美术论,因有深厚的学问,故诗书画便常人难以能及。
当今,国学、国画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重发新声,重铸国魂渐成国策,但还残存着所谓“当代国画规律”的谬论,这是因为某些现实社会的功利性,促使中国画本有的品格发生偏移。更重要的是还有殖民思潮的泛滥,致使国画本体规律受到挤压,所谓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这类泛理论的诡辩,冠以唯物主义常常出于某种政治需求,长期以来影响着文化领域。所以在近半个世纪的国画创作史中,那些中不中、西不西唯洋是务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以实用而从中受益,并造成学术混乱。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失去了更多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而中国画的价值规律要以西方文化理论去解读,这就使中国文化传统被替代和颠覆的可能性存在。许多画家已没有认识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是非常可悲的。
为什么中国绘画中总是凝含着意蕴丰美的境界?这是因为古代画家能以老庄哲学为主导关照自然创造符合“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致,选择以老庄哲学为主导的审美标准是当时文化人的自觉。诗文、音律、书法、绘画构成一体,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关系,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而成为世界艺术的表率。
不忘民族文化,亦能以传统文化为治学旨归,则国学、国画固本复性守住中国文化美丽之精神是今天文化人首要任务。他应当还是在修人、诗书、写字、作诗上用功。学习古代先贤,“吾日三省吾身”,对目前国画现状做深入的反省,并认真参照传统的学术传承,次第去做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形成规律,遵循规律,继承传统,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价值,努力复现他独有的“本体之明”。回到传统文化母体之国学中修养身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文化人,以精深的笔墨表现造化与心源统一的优秀作品显现中国画时代之美。
(作者简介:刘灵,甘肃省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