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金农(1687-1763)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畔,清代画史中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诗人、画家、书法家。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终生布衣。金农一生,久居扬州。当时扬州经济繁荣,人们的意识是比较自由放任的, “扬州八怪”不落俗套的风格追求便是其在艺术上的反映。
金农作品的与众不同并非是刻意的,是由他率真的个性和学养决定的,还有作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决定的。金农的性情似乎“散漫”,这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无明显的功利目的,但他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尽管他对自己的创作抱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态度,但他高蹈怪异的艺术风格仍旧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与喜爱。
一、关于书法的书体与审美特征
清康熙年间,董其昌书风是书坛的“正统”,而扬州的书法风貌却是多元的。金农的书法便是这种“新”与“奇”的杰出代表。金农习字起初也是从学习传统入手,他曾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对颜真卿有所涉猎,并且摹写的有模有样。当时著名词人,金农的好友历鹗曾评价他是:“堂堂小颜公,颇喜究奇怪”,并归功其“论书近捃拾,勿事征倒薤”。“小颜公”说明其书法的基调应是取法颜体的。但后来金农的颜体绝不是写真的颜体,是体现出“奇”和“怪”的颜体。倒薤是小篆的笔法,这个特征形象的描述出金农所书笔画多有倒置的韭叶状,多呈尖峰拖出。这对于颜体来说的确是奇怪的,若要学颜体,那么历鹗的劝说是有道理的,但对于金农的个人创作而言,这“奇”与“怪”却恰恰是他有意识的创新。
金农的隶书风格个性鲜明,用笔厚重,干枯,常用扁笔,波折不太明显,保留有较多楷书笔意,富有浓厚的金石气,以其雄劲奇伟拙厚古朴,冠于当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将其隶书列为“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逸品。《墨林今话》里说冬心先生“书工八分,少变汉人法,后入《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还说他“截豪端作臂大字”。剪去锋颖,写时笔豪平铺,故风格奇特,取得“以拙为妍,以重为巧”的效果。雍正八年,金农自泽州南归,在曲阜停留数月,这时他写下了《王融传》、《王秀传》册隶书作品。此二作中,既没有了当时人们熟悉的郑簠书法的痕迹,也剔去了汉碑中临摹的痕迹,是金农书法成熟的标志。其中《王融传》明显从汉碑淳正、雅致一路而来,结体朴厚,意趣蕴藉,用笔润泽而凝练,结字略得欹侧之势。其用笔、结体均有与汉简精彩者暗合之处。从章法构成上则完全取法汉碑的通例,整体上展示出了从传统精华到独特造诣的感人面貌,是难得的隶书佳作。
金农作品,是在把握传统精华之后对独创不懈追求的结果。以其所临的《华山碑》为例,其中原有的汉隶风格,实际上已经成为新型书体的试验品,其笔画粗细几近一致,字形也一改隶书的扁方,而多趋于竖向瘦长,唯个别的波挑略具隶意。这实际是其晚年书创“漆书”的前奏。
“漆书”这一称谓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元代的吾丘衍在他的《三十五举》中有对类似漆书的一些描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漆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竹硬漆腻的效果,当以浓墨为表现,二是有头粗尾细的特征。金农“《漆书》”的形成是突然的。但其完善则是有一个过程。其过渡期的代表作当推分别创作于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的《梁楷传记轴》和《司马温公居雒轴》了。《梁楷传记轴》可算作是现存的金农“漆书”的最早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农除用笔、结体的特点之外,在用墨方面也有向浓、渴而着力的特点,还有笔画的浓而涩拖出的“飞白”效果。“飞白”特征是金农后期完善了的漆书的基本特征。他在雍正十二年所撰《飞白歌》所言“用笔似帚却非帚”,“银机乱吐冰蚕丝”,其实这才真正透露出金农艺术创作的根本,是他广博师取,“终得心源”后的结果。
“漆书”或许是真正意义上金农的书法创造,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如《童蒙八章漆书卷》,笔画粗劲,头尾方笔,每字似是漆黑一团,但细细分析,结体有隶书的奇巧、扁长,又有楷书的规整、长方,笔画之间留白甚细。横画粗,唯左撇画细而尖,有拙中寓巧之美,耐人寻味!不禁使人想起白石老人赞美之句:“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金农至晚年,又在“漆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渴笔八分”。与“漆书”相比,“渴笔八分”不似“漆书”那样丰沉方劲,用笔多涩拙,笔画中有枯白,因故名。金农曾于《八分书轴》中自识云:“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
除隶书外,金农在行书、楷书方面也是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我行我素”,达到一种自由化创作的状态。但他良好的艺术素养与孤高的境界却使得他出手不凡,不落窠臼。行书用笔平直钝厚,朴实无华,字形欹正错落,聚散有致,流畅自然,又着意将隶书的拙、厚等趣味融入其中,取得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艺术效果;因此金农的楷书则是“楷中寓隶”,多取方势截锋,横画严格紧叠,着笔厚重,直画写的比横画稍细,字结体瘦长,显得苍劲古拙。
二、关于绘画的技法与构图
金农自称五十以后才学画,六十以后才学画竹。实际上金农一直未对绘画有什么特别期待。对他而言,画画只是一种“业余爱好”。金农曾经诗言道:“写竹兼写兰,欹疏墨痕吐。一花与一枝,无媚有清苦。掷纸自太息,不入画师谱。酬人分精粗,妙语吾所取。钤以小私印,署名隶书古。半幅悬空宅,色香满岩坞。隐坐整日看,冷吟独闭户。饮水张玉琴,斜阳忽飞雨。”其中金农对其画作闭户自赏的怡然心情是很容易体会的。然而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成为清代画坛一代名家。
金农在绘画方面的素养主要来自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其它方面的艺术积累。晚年的金农在书法方面已经颇有造诣,其对笔墨的把握、线条的理解,墨色浓淡的变化烂熟于心。再者,诗人的情怀也融汇于画作之中,使得其作品韵致盎然,境界独殊,成就了其画与众不同的蕴藉格调。画作疏淡明朗,浓淡层次分明,信手拈来,叫人赏心悦目!
金农喜爱梅花,作画最初从画梅开始,且喜作墨梅。所画梅花常用大片淡墨涂出老干,浓墨点苔藓,用书法用笔淡墨圈点花朵,线、墨结合,浓浓淡淡,别有一种古雅朴拙的风趣,如《玉壶春色图轴》。他画梅花,往往捎带人意,暗喻心境,由梅及人,发人遐思。受其诗人气质影响,金农对画面构图,往往独具匠心。画常人所未画。如《梅花三绝册页之五》,画幅的中间是一堵墙,而以一枝梅树探出疏枝,露绽几瓣梅花,与地下的落梅相顾盼,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杂画册之三》,画一草亭于水中,置于画面正当中,小路上新篁耸立,一人睡卧草亭其中,满池荷叶。题字为“风来四面卧当中”, 观赏者似是能感觉习习凉风,把文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现了出来。
金农不管画什么,与众不同是他最大的特色。构图上多画“局部”,似是画面一角,如《红藕花中泊只船》,大片荷叶与小红荷、船只挤在左下面,露出一部分,画面右边大面积空白,题字,意境深远;炎黄艺术馆藏的《墨梅图》计十二页,画面横置一根老树干。构图奇巧,令人啧啧称奇!
白石老人晚年在北京决心“衰年变法”,即使“饿死京华,公等勿怜”,表现了真正艺术家的胆识与对艺术不倦探索的决心。金农不入流俗的艺术作品在当时来说也是“冒风险”的。亦或不被大家认可和喜爱,若无人问津,则有衣食之忧。他在《墨梅图》题句:“画梅乞米寻常事,却少高流送米至。我今常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表示了他坚持自己艺术主张的决心。好在最终他颇具新意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在我国清代画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白石老人对金农超凡脱俗的书画甚是喜爱:“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
【参考文献】
[1]扬州八家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7.
[2]赵逵夫.永久的心香[J].飞天,2006,(12).
(作者简介:张金峰,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