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问:能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吗?
刘湘舟:我出生在农村,干过农活,做过工人,也自己做过一些小生意。到深圳后,从事法律工作,参与运作过私募基金,后来还做过策划、创业指导。现在准备开发藏区特产。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做得非常好。我想把这里的民族特色产品和食品介绍给更多人,也想通过这个途径,让汉族和藏族的文化有更多的交流。
问:那么您对藏区非常熟悉和了解了。据说您在青海、四川,10年里资助数千名贫困儿童上学?
刘湘舟:这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我们有一个自发的志愿者团队,其中有汉族人,也有当地的藏族人。
我们的能力其实很有限,现在一年捐助的贫困儿童不到1000人次,只是我们做这个事的时间有10年了。资助的金额也不多,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捐助金额只有400元~500元,仅仅只是维持最基本的住校生活费。此外还有一些校舍和自然灾难方面的捐助。
问:最初是怎样的原因,促使您去做这样的事呢?
刘湘舟:大概是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触动吧。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坐西宁到玉树的班车,大概是后半夜3、4点,看到了一个背书包上学的孩子。我只看到一个隐约的背影,问车上的人,介绍说:因为离学校远,很多小孩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当时的天气还有冰冻,我就在想:假如他在路上遇到狼,会遭遇怎样的人生呢?
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残疾女生,幼年骑马摔伤,一只手多处粉碎性骨折,但从未进行过任何治疗。请专家诊断,得出可以基本恢复的结论。但当我们募集了6万多元手术费用,然后联系家长的时候,结果却联系不上了。
我在做这个事的10年里,非常尊重当地的文化。但看到的不止是贫困和善良,还有一些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培养人才和改变观念的问题。但正是这些,让我更加觉得要把助学这个事情一直做下去。
问:助学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您觉得怎样去改善它呢?
刘湘舟:助学10年里,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持续的捐助,会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习惯,他们会习惯于伸手要。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不是捐助,而是毁掉一个孩子。当然,这是短期的正常现象,文化会改变一个人的,一代不行,那就两代、三代,几十年的时间总会发生质变的。而我们捐助贫困学生的方式,每学期只有400元~500元,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费。而且,我会尽量禁止捐助人接触捐助学生,禁止捐助人给学生邮寄钱和物品。
另外一个问题,赤裸裸的捐助可能会让孩子们失去尊严,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去开发藏区特产,也就是这个目的。一方面,我想有能力捐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另一方面,我觉得最好的慈善就是以商业带动当地发展。
問:您会怎样去做藏区特产?我非常有兴趣。
刘湘舟:其实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们新成立的公司,计划开发的产品有藏茶、藏区野生农产品、民族特色产品等。但我想明年再做一个宏大的规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