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镇子

时间:2024-05-04

王剑冰

山成为村子的陪衬、村子的依靠、村子的屏风。水从屋下过,从桥下过,从石板下过,水叮咚,水玲珑,水滋养了一代代的生活。

真的应该感谢那个最早建造黄姚的人,他是姓黄,还是姓姚呢?这个黄姓或姚姓先人,必然是看上了这里的山,瞧中了这里的水。

有话叫山水相依,山水和鸣。随着村子的生长,始终没有影响山与水的作用。三条水流,通过一座座别致优雅的古桥,一条条拙朴蜿蜒的石道,巧妙地将民居联系在一起。桥边有亭,有庙,有诗文,有牌匾,显现出不俗的文化品位。

有人说姓黄的或是一个男性,姓姚的是一个女性。二人从中原逃难而来,见到这里的异样山水,便定居下来。他们同山水一样相依和鸣,共生出一个村庄。村庄在一代代扩大,对后来走入村子的人也一概不拒,终成一个大家庭。

对此说法我颇感认同,也颇觉有趣。

这个说法代表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一个地方的命名,或以地名,或以水名,或以人名。“黄姚”到底是怎么叫起来的?如果是姚黄,或许还会被人想到富贵的牡丹,牡丹中的极品就有姚黄魏紫。看来不是,它叫黄姚。那么,由一位女子的名字而来倒也可以,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与传说。

越是心生疑问,越是会记下这名字,并且长时间不能释怀。

由此翻阅大量的史料,发现典籍中并无翔实而确切的说明和记载,多是民间传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方圆几十里,最初只有两户居民,一户姓黃,一户姓姚。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杨文广率部到昭平平乱,路经此地,派士兵打探路线,士兵探得只有黄、姚两姓居民,回话时就说成了“黄姚”,于是就将地点标识为黄姚,一直沿用千年。

第二种说法是,黄姚最早的居民是黄姓瑶族,他们植桑养蚕,种红薯、水稻为生,然后划船到姚江下游去交易。由于物美价廉,人们说起来,都知道是黄姓的瑶族人。为称呼方便,就将黄姓瑶家人说成了黄瑶。为避免歧视,文化记载时,将瑶族的“瑶”改为了“姚”字。

第三种说法是从姚江得来。姚江的名字早就有了,因一条江而起地名是常事。前面加上一个黄字,可能起名之人正看到雨季的姚江,江水奔涌如黄龙,便标识为黄姚。

第四种说法是明代初年,黄、姚两姓大批地从外地迁来,建房立村,人们便把这里称为了黄姚。

根据有关资料来看,第四种说法依据较弱,因为镇上已无姚姓后裔,即使遇到什么缘由,也不可能全部迁徙或消失。再查看现在黄姓族谱,则都是清代以后迁入进来,并且在500多户2800余人的黄姚,亦非大姓。这样说来,前三种倒有可能。

我曾经听到一个人说,他最初以为是一位女子的名字,那女子或有着什么传奇经历,救了什么人或是怎样,因而就被人记下来,叫成了名字。我也以为好。

从现在留存的明清时期的老建筑来看,当年这里必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掩不住她曾拥有的繁华。这也正合一种潮流,在繁闹与喧嚣背后,一处淡泊宁静的所在,成了人们追寻的乡愁故土。

黄姚位于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由于姚江水运码头的繁忙以及陆路的通达,乾隆年间已经是车来船往、街道繁华、市井兴隆的重要城镇,大部分建筑群均已形成。客栈、商铺、杂货、饭馆、酒庄、茶舍一应俱全,成为八方商贾聚集、百里闻名的集镇。

多年后,由于交通形式发生变化,黄姚中心地位受到影响,逐渐处于边缘的半封闭状态。这样,也就使得众多民居、众多文物得以保存。就像被一块巨大的苫布遮盖,何时猛然掀起,竟然发现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个惊喜中,有保存完整的宽2米至5米不等的8条石板街,加起来有10公里长。绕行其间,趣味无穷。有着明清古建筑300多幢,幢幢相连,规模宏阔。在这些街巷与房屋间,巧妙地布局有11座石拱桥或石板桥、20多座寺观庙祠和10余处亭台楼阁。一个镇子,竟然也有宝珠观、古戏台、兴宁庙、文明阁、天然桥、聚仙岩、带龙桥、孔明岩等“黄姚八景”,不少列入文保项目。而各处文物古迹,皆可见有楹联匾额,每一幅都值得驻足品鉴。

整座黄姚古镇,就是一部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有人说,里面的建筑全部按照九宫八卦阵式进行分布。无论其砖雕、石雕、木雕、竹雕,还是梁柱、斗拱、檩椽,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可观,可感,可研。

再看石板街面,黑色条石铺排有致,衔接紧密,与屋舍建筑构成一体,可谓顺畅舒适、和谐自然。行走其间,有一种既古雅娴静、神秘幽深,又踏实沉稳、赏心悦目之感。

还有一个让我喜欢之处,很多的古镇都鲜有人住,多数房屋空闲着,让你感觉不到人气和生气,黄姚却不一样,这里到处都是原住户,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人和孩子。那些孩子就在近处上学,每天都会看到他们从一个个老屋走出,背着书包上学去。

随便走进一个院落或一处民宅,都会看到生着的灶火,以及还在使用的先人用过的桌椅、橱柜和雕花大床。有的人家还有老旧的灶台,盛水的石槽,甚至保留了鼓风机、风箱、纺车、背篓、蓑衣等生活用品。

他们或许是为了一种纪念,一种回味。

总的说来,是一种对乡愁的深深情感。

——选自《黄河》2022年第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