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过桥米线

时间:2024-05-04

初沫

米线,在云南是一道很普通的小吃。但是说起过桥米线,就是一道比较独特的美食了。过桥米线,不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那鲜美可口的味道也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身处异乡的云南人来说,过桥米线更是家的味道。

虽然我是个云南人,但是小时候并没有吃过过桥米线。小时候,我家在大山深处,那里交通闭塞,生活艰苦。即使集市上有米线出售,我也从来没有机会去尝尝。第一次听说过桥米线,是在小学的课本上看到的。看到“过桥米线”这几个字时,我迷迷糊糊地以为这米线是跟桥一样长,是拿来搭成一座我们可以在上面走路的桥。但是当老师跟我们讲起过桥米线的故事时,我才恍然大悟,事实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

相传,过桥米线出现在清朝时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前,滇南蒙自市城外有座湖心小岛。有一位秀才,经常去岛上废寝忘食地读书,时常忘了吃饭。他的贤妻便把他最爱吃的米线当做饭送去给他,但他家距湖心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等妻子到岛上时,米线已经凉了。有一次送鸡汤时,妻子偶然发现鸡汤上覆盖着那层厚厚的鸡油犹如盖子一般可以保存汤的温度,而且还察觉若配菜和米线待到吃时再放会更可口。于是妻子便先熬好高汤,上覆一层厚厚的鸡油,然后再把要加入的配菜切成薄片。等到了岛上,妻子便用滚油把配料烫熟,加入在家已烫好的米线,一道爽口滑嫩的米线就完成了。不久后,这种方法便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从秀才家到湖心,要过一座桥,后人为纪念这位贤妻,便把用此法做成的米线称为“过桥米线”。

高中时,我第一次有幸吃到正宗的过桥米线。高一上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出去参加活动。回来的途中,老师便带我们去附近的桥香园吃早饭。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桥香园,还没有走进,远远就飘来一阵香气。那不是鲜花的芳香,也不是绿叶的清香,而是美食的奇香。对于饥肠辘辘的我们来说,早已无法抵御这香气的侵袭了。我们进到桥香园里,坐了一会儿,服务员便热情地给我们端来了滚汤。香气四溢,原来这就是我们还没进门时远远就闻到的香味,汤上覆盖着这一层黄油。服务特意叮嘱:“汤烫,小心点!”接着,另一位服务员又端来了两盘荤素搭配的小菜。紧随其后的,还有一位服务员,抬着刚刚烫好的米线走来。其中一位服务员告诉我们:首先,要放入荤菜里的生食,即鹌鹑蛋、鱼片、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肉食,用筷子搅拌,让生肉烫熟;其次,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然后,加入玉兰片,豌豆尖、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等素菜;最后,把事先烫好的米线放进去,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酱油、辣子油等调味剂。根据服务员的引导,我们很快就调配好这道色味俱佳的正宗云南过桥米线了。吃一口,那味道果真与普通米线相差甚远,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过桥米线是中式西餐”,我觉得言之有理。从服务员对我们的服务指导来看,过桥米线的吃法不仅独特,还讲究。既有从生到熟之别,又有先来后到之序。食用时,配料、滚烫、米线都是一人一份,不但味道鲜美,而且食用方式独特,略显高雅之举。常言道,“汤补七天,渣补三天。”由棒子骨和鸡肉熬成的滚烫,内含丰富的营养。荤素搭配,更是健康美味。

进入大学,过桥米线几度成为我寄托思乡之情的港湾。如今,我离开了云南,成为他乡异客,时常在异乡寻找过桥米线的踪迹,但往往都是徒劳。在这地处中国之“心”的兰州,往往都是手工面最普遍。在学校附近,也有几家写着“过桥米线”或者“云南正宗过桥米线”的店,但往往端上来的米线都是咱们云南人常吃的砂锅米线,令我大失所望。他乡始终是异乡,怎会变成故乡呢?后来,我不再寻找家乡的味道了。但是每次要远赴他乡时,我都会去吃一次过桥米线。有一次,一位朋友疑惑地问我:“不就是个米线吗,你怎么会那么喜欢吃,要不我请你吃牛排去?”我微笑地摇摇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是想记住家乡的味道而已!”

人生的路,何其遥远!只愿走過春夏秋冬,行过白山黑水,归来时,仍不忘你在我舌尖的回味。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