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 穿过流水
没什么,就是想重返校园
文 | 穿过流水
我是一个缺乏人生规划的人,做任何决定都需要旁人推一把,在返校读书这件事上也是如此。认真工作了几年,决定读博的那一刻,我听了之前认识了很多年的导师的建议,换了专业。导师说:“新专业是你擅长的领域,可以体验一下。”好吧,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一门专业,便是我等体验派的自我完善。
工作后,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回到学校的人,大致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有人对所处行业不满,想要转行,便重新学一个专业;有人需要自我提升,增加知识技能储备,为现有工作更上一层楼做好积累;有人则是理想使然,为了完成埋藏心中多年的夙愿……看起来,大家都很有干劲和职业规划,并且有承担相应风险的心理准备。唯独我,体验感十足,动因倒不明确。相比其他回到学校读书的人,很是惭愧。
说远些。恢复高考后,我父母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考入了大学。入学之前,我爸在输油管理局做技术员,每周都有两天要通宵倒班,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我妈是油田仪表车间的工人,每周都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顺着铁质长梯,爬上几十米高的大油罐查表盘,在她之前,有同事因此被邪风吹歪了嘴。好在他们当时年龄都不大,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又盯得紧,硬逼着他俩停止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好好复习,才考上了大学,两人分别学了经济学和中文。学校的图书资源丰富,我爸妈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到休息日,就带上馒头去图书馆坐一天。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考证和出国的计划,人们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简单而纯粹。毕业后,我爸做了审计,我妈则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当年叫劳动人事)。我长大后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干这两行,他们回答:“专业是父母给报的,毕业服从组织安排,谁管做什么。”如此盲目,缺乏计划,我们不愧是一家人。
到了我和我表哥这辈,事情就变得更加离谱了。
表哥本科毕业后就工作了,当时的工作很不错,从收入和对外形象上看,颇令人艳羡。然而他总是感叹自己缺乏在海外留学的经历,感觉生命中少了点儿什么,很没劲。后来,他准备了一年,搞定一切考试和准备工作,突然辞职,去了美国。在我们这种家教严格的家庭,他这种行为可把家里的长辈们气坏了—直接断了他的经济来源。所以他在国外的日子就是努力拿奖学金、打工,有一段时间,他还创业开了一家小公司。毕业后,他留在美国工作,朝九晚五,也不知道他达到“有劲”的目标没有。
至于我,重返校园没有原因。在500强企业任职多年,回到学校后,有很多朋友猜测我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和目的。我没法一一解释,想着让他们猜测也好,更能保持个人神秘感。至于将来,谁又能知道呢?在学校时,课题研究和小论文最让人头疼,动不动就让写几万字。给本科生上课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他们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有时真不好回答。当然,烦恼多,乐趣更多。我对世界的认知与格局得到了很大拓展,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丰富。关键是在学校的时候,心态也不一样,和年轻人在一起,内心会充满希望和阳光。很多经历,若不去体验,就很难有深刻的认知和感受。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路都是自己选的,选择前可以茫然,选择后跪着也要走完,且要走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得学习达康书记,不能哭,一哭成绩就会掉,要保持微笑。
早做打算,固然是世间成功人士的法宝,但水到渠成,也是一种选择。即使不能重返18岁,可总有一种理由让我们回到学校,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出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