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_ 心路独舞
中国留学生的名校情结
文 _ 心路独舞
今年美国大学的本科录取工作已尘埃落定,各所大学也分别公布了自己新创下的历史最低录取率。今年夺魁的依然是哈佛大学,它在去年已经很低的7%的录取率上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100个申请哈佛的优秀学生里仅有不到7个能被录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它们的录取率都不到9%。根据各校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籍的申请学生逐年增加,而每个学校对每一个国家的录取名额却基本是固定的。注意,这里提到的“中国籍学生”可能是在中国申请的,也可能是在美国读高中的,但华裔美国人不算在此列。
以下是美国一些名校对中国籍学生的录取数量。
学哈校佛 大学 人 9数
斯耶普哥布麻达宾波杜夕坦鲁林伦朗省特莫克福大理法斯比大茅纳大大尼学顿亚学工斯学学学 学亚大大学院院 大学院学 学 2 12 1 1 11 6 7 6 44546 33
中国留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已经到了逐年降低美国大学录取率的程度,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其中对美国常青藤名校录取率的影响尤为显著,而造成这一切的社会原因让人不寒而栗—中国传统的围绕学历展开的人才评价体系。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都会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种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招聘要求虽已在教育部目前的清理范围之列,但是唯出身论的观念在体制里早已根深蒂固。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被毕业的学校打上一生烙印的不合理的选拔体制、缺乏人才培养标准和淘汰机制的高等教育结构,导致了家长和考生不得不极力去追逐美国的名校。很多家长甚至对非官方的美国大学排名如数家珍,死死抱住不放。去年冬天我曾采访过弗吉尼亚州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升学顾问,她给我讲述了她遭遇的中国家长的“名校情结”。该校曾有一个中国应届高中生打算申请美国东部一所中等排名大学的有名的药理专业,她看中的是那所大学药理专业的设置、师资和文化氛围,但她在中国的家长却对美国的大学系统不够了解,尤其是对美国一般学校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和教授这种常见的情形基本无知,于是千里迢迢从中国专门来美国干预。最后这个孩子只好放弃最初的想法,申请了另一所排名靠前但相关专业却差了许多的大学,为此孩子一直郁郁寡欢,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总想转学,导致在大学的成绩也不好。有好学校的毕业证但没有好的成绩单,至少在美国,想升研究院或找工作的话还不如学校一般但成绩好的学生有优势呢,更何况多数情况下名教授的推荐信本身就是敲门砖,这和来自哪个学校无关。
其实,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无论中国雇主还是美国雇主,都会或多或少有名校情结,没有也不太正常,只是不能过分。美国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是“最合适”而不是“最好”,也就是要选择与孩子品位和性情适合的学校,因此在正式申请之前,家长都要带孩子到心仪的几个学校拜访,每个学校也倾尽所能地举办“选择日”(Choice Day),在这一天里开放所有的院系、实验室、宿舍、健身房、食堂等场所,供来访的家长和考生体验,学生和家长也有机会和感兴趣专业的教授甚至系主任见面交谈,看看这里能否达到内心的期望值。一句话,在美国上大学不是单纯的考生被挑选,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首先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水平,了解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全面客观地评估可能的选择,然后作出最后的决断,也就是每个考生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找到最适合这种定位的学校。
当然,这种选择“最合适”的做法是以以下公平合理的社会体制为基础的。
首先,美国不同大学之间的设备、教授等水平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差别显著的主要是学生群体,一些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可能会超过以培养博士为主的名校,一所普通大学里很可能有某个专业世界一流的教授。譬如,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弗吉尼亚的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但该校却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再如麻省大学(注意不是麻省理工)Amherst分校和Akron大学的排名都在百名以外,但那里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专业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遥遥领先的。在美国,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质量鸿沟,专业实力是否雄厚、是否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由于政治人文和一些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就业前景比较暗淡,学校的牌子在就业中似乎有着些许优势,比如美国的政界就几乎被名校毕业生掌控,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上届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都毕业于哈佛,克里和小布什毕业于耶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竞选中面对民众时会尽量低调,以淡化自己的精英背景,怕民众认为自己贵族化而不切实际。但工程、医学、会计等应用性的专业因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毕业生本人的综合素质则成了主要考核因素,这也是中国第一代移民涉足较多的领域,有些华人甚至没有美国的学位,也在美国的这些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
还有,名校毕业只在申请第一份工作时稍有优势,但如果名校毕业成绩不好(在美国找工作时用人方常向毕业学校索要官方成绩单)反而会弄巧成拙。在雇主看来,学生的学校出身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占的比重更大。还有,一份工作能否做长久,主要看毕业生能否有发展。一旦要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第一份工作的经验和成绩便开始占更大的比重。美国的很多统计数据表明,名校原本就微弱的优势在寻找第二份工作时会骤减,到了找第三份工作时就几乎不存在了,甚至可能变成负面的因素。所以美国人很少用只看起点不看终点的思维定式来看待自己的“名校出身”,这一点很像中国的一句成语“英雄不问出处”。
有记者对一些进入美国名校的华裔子女跟踪调查表明,进入常青藤学校后,一些学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有些在名校成绩不错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想继续读书了,好多只是在大公司里找上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他们对记者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这些华裔子弟以前也都是一心想上常青藤学校的,也曾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争取到了念名校的机会,但优秀也止于名校毕业而已。所以,在美国进入名校与否实际上并不重要,所谓的大学也不在于“大”而在于“学”,重要的是找到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眼前的兴趣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能有机结合,不仅学到一技之长,还能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才会更有后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