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黔之南(三章)

时间:2024-05-04

杨海蒂

落日余晖,云蒸霞蔚;青山含黛,锦绣楼台;河水蜿蜒,渔舟唱晚——镇远风景如画,美如仙境,古韵悠然,风华绝代。

镇远,镇远。光凭这两个字,就让我无比心动。来了,看见,爱上。莫非,我跟镇远有宿缘?

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亘古不息的舞阳河,呈S形贯穿全城,令古镇一分为二,仿如太极图案;太极古镇,天下扬名。

祝圣桥横跨舞阳河,桥上的魁星阁,将孔圣庙、青龙洞、中元禅院彼此勾连贯通,大有儒、佛、道互济之象,堪称一绝。

青龙洞古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均贴壁凌空于悬崖地带,集山水楼阁和寺、庙、观、俗于大成,何等雄伟、盛大与壮观!

传说建文帝出家于此,洞中曾有对联为证: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龙山更比燕山高。

宫廷的权斗,王朝的兴衰,宗教的多元,历史的吊诡,赋予镇远浓厚的神秘色彩。

石屏山,“石崖绝壁高千仞,端直苍阔如屏风”。登临城垣,抚摸城楼,俯瞰城郭,思接千古,神驰八荒,依稀看见烽火狼烟,仿佛听到鼓角争鸣。

黔之南,有镇远。镇远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诸神之战。交通要道,水陆要冲;滇楚锁钥,黔东门户;防御体系,浑然天成;秦时边关,明号“镇远”。“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复明反清,择镇远布兵鏖战。

林则徐三过镇远,作诗叹其雄奇险要: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明代书画家赞镇远:“多佳山水士大夫南边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清代文学家钟情于她,《儒林外史》中多有提及;民国英雄誉镇远:“有胜水名山,令人盘桓而不忍离去。”

镇远明清古民居街,依山势地貌而建,逐层递升,错落有致;古街古巷狭长幽深,交叉衔连;各家古井形状各异,四季不涸;石桥城垣布局精巧,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遍布全城,姿态万千,目不暇接。江南庭院风貌,山地建筑格局,如此完美结合,如此蔚为大观。

名刹古寺,宫殿园林,戏楼会馆,码头驿道……镇远处处是名胜,是古迹,是文物。自然与人文,文化与军事,建筑与历史,民族与宗教,政治与经济,各种元素融合和谐;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共同造就着她,使之如此美好。

夜幕四合,星空璀璨,舞阳河两岸,大红灯笼高高挂,如火如荼漫无边际;蓦然回首,恰见红色列车,沿河徐徐驶过,欢快奔向远方。

黔西南,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夜郎古国在此神秘出现,之后又神秘消失;黔西南,是一片悲壮的疆场:诸葛亮南征重地,红军长征重镇……

从贵阳出发,沿途皆风景。

一条攀升于山坡的巨龙,突如其来惊心动魄。它就是晴隆二十四道拐,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抗战生命线”的咽喉要道,举世闻名的“历史的弯道”,公路建设史上的不朽神话。

遥远诡谲的黔西南,就这样来到我眼前。

首府兴义,也名金州。金州洁净、美丽、幽雅、精致,有着“保存最完整、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地貌景观最典型、科学和美学价值极高的景观”,国际专家惊呼在此发现“中国喀斯特精华”。金州人把兴义布局得恰到好处,正符合安居乐业和旅游观光的需要。

就在兴义城郊,即有马岭河峡谷,集雄、奇、险、秀、幽为一体。峡谷山高水長,奔腾的瀑布成群,明净的溪流蜿蜒,荡漾着每位游客的心灵。水是这儿的精髓,让它与众不同。山的阳刚水的柔情,让我心神摇荡;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我简直想唱歌。峡谷中,只有树木和流水声,山风与树林合奏出迷人的华尔兹,瀑布与山谷交织成壮丽的交响曲。微风轻轻吹拂,像绫罗绸缎滑过脸颊,如被情人手掌摩挲,让人如醉如痴。

云朵洁白,万峰延绵。浩瀚苍茫的万峰林,两万余山头“磅礴数千里”,仿佛千军万马奔于眼前,令我目瞪口呆;奇美的山峦,碧绿的田野,古朴的村寨,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天底下罕见的特色风光,绘就“奇峰似林,田坝胜锦,村落如珠,古榕若翠”的巨幅画卷,让我叹为观止。壮观奇美的峰林田园,使旅游海报相形失色。

金州之畔的纳灰村,万峰林环抱的纳灰村,田园广袤的纳灰村,布依族风情浓郁的纳灰村,“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得山水之清气,风光旖旎的纳灰村,田园如此丰茂,农舍如此安详。以峰林为背景,以黄绿为底色,布依族人民借自然之手,建造美丽乡村诗意家园:纳灰民居清一色白墙黑瓦,村庄像极一帧素雅的黑白照,有着梦幻般的气质。宋人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纳灰村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传说中的仙境,在这儿就是现实,它就是我心目中的伊甸园,真想留下来当一个农妇。

离开黔西南,奔向黔东南。

黔东南有保存完好的古朴村落,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有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有令人目眩神迷的异族风情,是资深旅人和摄影家心中的天堂。

在晨曦薄雾中,汽车曲折前行。逶迤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奇异的树木,艳丽的山花……窗外美景,目不暇接。

从树隙间俯瞰下去,我顿时惊呆了: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座超凡脱俗的山寨,隐身于深山山坳间,古朴、神秘、宁静、绝美,犹如童话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安然静谧,天然素净,超然世外,赋予她神妙,赋予她仙气,使她美得无与伦比,美得让人心醉神迷。她能让你生出无限遐想,也会让你消除一切杂念。这是美的最高境界。

大利侗寨,“天下最美侗寨”,名不虚传。

穿过一片古楠木林,走过一片翠绿竹林,跨过一座古老花桥,进入大利侗寨。

花桥也称“风雨桥”,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侗人议事、歇息、行歌的最佳场所。大利侗寨中,五座亭廊式风雨桥,风格各异,次第横跨于利洞溪上;一座清光绪年间花桥,古色古香,桥面由七根整木铺架而成。

三条河溪水流回环,利洞溪穿寨而过。清澈的溪水中,有一群鸭子在游荡觅食,有几个孩童在裸泳嬉戏;干净的河溪边,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村妇在捶洗衣服,有慈祥老人在悠闲自在地吃着当地野果。无论男女老少,村民个个淳朴祥和,眼神纯真明亮。

凡侗寨必有鼓楼,建在寨子正中央,象征寨子吉祥平安。大利鼓楼气势雄伟,宝塔造型匠心独具,斗拱木雕工艺精湛,伞形顶盖绚丽多彩,鼓楼檐角玲珑雅致。

大利寨子中央,还有古井流泉,井与泉既分隔又连接,上游供饮用,中游供洗菜,下游供洗衣。泉源奔突处,建有一个拱门,挂着几只竹筒,专供人喝水用,无论寨民、外客,都可尽情畅饮。

大利民宅也与人为善,一色的青瓦木楼,楼屋层叠,错落有致,明清古宅居高临下,匾额高悬状貌原始。朗日皎月树影花拂下,楼阁庭院别有韵致,安逸中蕴生机勃勃。

侗族大歌是一朵绚烂的奇葩,盛开在中华民族艺苑,乃至世界艺术之林。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复调式合唱方式,是它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模仿高山流水,天籁之音是它的主要内容。大利侗寨是侗族大歌发源地之一。每逢节日,男女老少,聚集鼓楼,彻夜欢歌,歌颂美丽的自然,歌唱美好的爱情。

侗族大歌停下来时,寨子里非常安静,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鼎沸,只有树叶在微风中飘落的叹息声,水流碰在石头上散开四溅的欢跳声,间或传来村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小孩时断时续的欢笑声。

小桥、流水、人家,简约而又丰盈。

石板古道遍布寨子,十分整洁,乾隆年间的清代石雕,异常精美。路上,有侗族少女缓步走过,犹如出水芙蓉,素朴雅致,袅袅婷婷;迎面相逢,女孩羞涩低头,脸上飞起两片红晕,双眸顾盼有情,自己却浑然不觉。

穿行寨中,放慢脚步,压低声音,小心呼吸,生怕扰醒这份与世隔绝的沉静。想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想起种种美好的人和事。

不得不离开了,我恋恋不舍,频频回首,依依惜别。再见吧大利,最美的侗寨,我还会来的,也许就在月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